三峽大壩的前世今生!/ 我的中國心 / 長河孤旅——黃萬裏

來源: ThisMyWords 2019-07-20 17:37:48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569 bytes)

前些日子,四川又發生大地震,震級達到5.8級,很多網友疑惑於一個問題,為何曆史上很少地震的四川,這十年來卻頻頻地震? 對於這個問題,有網友認為是因為龍門地震斷帶的存在,也有網友認為是因為三峽工程的存在,導致四川和湖北交界地方形成一個巨大的水庫,影響了地質承重力。 這方麵的理論,要延伸到二十世紀初,魏格納構建板塊學說,認為全球的岩石圈並非一個整體,而是被海嶺、海溝等分割成漂浮在軟流層上的六大板塊。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形成地震。水庫誘發地震主要是因為巨大體積的蓄水增加了水壓,以及在這種水壓下岩石裂隙和斷裂麵產生潤滑,使岩層和地殼內原有的地應力平衡狀態被改變,從而產生了地震。 維基百科中對此也有說明,在特定的地區因某種地殼外界因素誘發而引起的地震,稱為誘發地震。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隕石墜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見的是水庫地震。水庫蓄水後改變了地麵的應力狀態,且庫水滲透到已有的斷層中,起到潤滑和腐蝕作用,促使斷層產生滑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水庫蓄水後都會發生水庫地震,隻有當庫區存在活動斷裂、岩性剛硬等條件,才有誘發的可能性。 而四川和重慶,恰好在龍門地質活動斷裂帶,加上三門水庫蓄積的水量…… 意大利有這方麵的實例,意大利阿爾卑斯山韋奧特水庫壩高261米,1960年建成蓄水後,隨蓄水增加,激發地震增加,1963年9月上旬就記錄地震60次,最後水庫旁邊的托克峰大山崩,3.5億方岩石崩入水庫中,形成高出壩頂110米的巨浪並致潰壩,下遊村鎮被水夷平,2600人死亡。 除了意大利,還有這些國家的水庫也先後誘發地震。 這時候,不少網友又想起了黃萬裏先生,更想起了他曾經的一個預言:“三峽高壩若修建,終將被迫炸掉。“ 黃萬裏說這話,當然是有他自己的根據,他撰文舉出國外的實例:“(長江三峽)造壩截斷沙流,使上遊洪水抬高,泛濫頻繁;下遊停止造地,灘塗侵蝕。所以世界上有些國家已停止修建攔河大壩。例如巴西把原計劃在亞馬遜河上修建而未動工的25座水壩全部擱置起來。在馬來西亞,全國人民反對修建40億美元的沙澇越巴昆大壩。在印度,停建了已動工八年的賽倫特大壩。在澳大利亞,取消了富蘭克林河上修建塔曼斯尼大壩的計劃。” 黃萬裏進一步指出:“為了發電,攔河築壩雖能利用水力,但會影響地貌,危害民生。所以人們一般在源頭利用水力發電,不致產生顯著的害處,或者改用火力或原子能發電。第二,從經濟觀點來看,三峽大壩每千瓦的成本既高,工期長達17年;不如考慮改修許多個大中型50至100萬千瓦站,陸續修建,5年建成一個,年有所成而回收資金,經濟效益更為合算。” 在三峽大壩決定修建後,黃萬裏預言:“……更多的水中漂遊著的懸沙也部分沉積下來,堵塞住重慶港,斷絕航道。洪水時抬高水位,壅及上遊合川江津一帶。“ 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三峽又必須上,黃萬裏終不能阻擋大勢,他對此痛心疾首,反複叨念:“他們沒有聽我一句話!”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峽!三峽,三峽千萬不能上!”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這就是黃萬裏,身為全國政協副主席黃炎培的兒子,黃萬裏原本可以做官從政,擔任一省領導,然而黃萬裏決然走學術道路,並且在學術領域,用一生反對三門峽和三峽工程的建設,哪怕是因此被下放被打倒,一生坎坷,他也不改變觀點。 黃萬裏的一生歸結起來,就是前半生反對三門峽工程的建設,後半生反對三峽工程的建設。 當年三門峽工程決定上馬,他大哭“三門峽結論不難得出,70餘專家竟隻有我一人反對,國家養士多年到底何用?”後來發生的事情,一件件應證了黃萬裏的反對意見。 黃萬裏之所以反對三門峽工程的上馬,是因為他是全中國最為了解黃河秉性脾氣的人,沒有人比他更懂黃河,當時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黃萬裏1937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水利工程博士學位。他是中國第一個獲得水利工程學博士的人。1945年,黃萬裏在南京出任水利部視察工程師。1947年至1949年4月出任甘肅省水利局局長兼總工程師,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他和黃河結緣,是從甘肅開始。如果沒有他在甘肅對黃河上遊的實地考察,或許就不會有後來三門峽工程中獨到見解了。 從1947年3月8日上任到1949年5月7日,黃萬裏在甘肅水利局長任上工作了兩年零兩個月。這兩年多時光,也是國民政府的崩潰前夕。在動蕩的時局中,在極端貧困的甘肅,黃萬裏盡自己最大的力量開展水利工程建設,造福一方民眾。同時,如此困難的環境也成為他發揮才華的舞台。因而,有人說,在甘肅的日子是他一生從事水利工作的一個高峰。在甘肅,他也真正認識了黃河,形成他的治水風格,後來才有“黃河是一條好河”的驚世駭俗的觀點。 1958年,三門峽工程開始黃河截流,1962 年三門峽壩成,1964年潼關以上淹地幾十萬畝,遷移居民29 萬人前往寧夏高地。此後被迫移民總計達70萬人以上,直到2000年左右,因三門峽造成的渭河泛濫仍讓許多陝西人叫苦不迭。黃教授長歎“所謂天災,實為人禍。” 近半個世紀來,大多數學者把水土保持作為根治黃河的基本方略。其理論簡單明了:泥沙留在原地不下來,河就清了,下遊就不會淤、決、徙了,河自然就治好了。但黃萬裏指出,水土保持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以維護當地的農林畜牧業,因此是完全必要的,但卻不能據以治理黃河。他科學地論證了工程措施的水土保持違背自然界上遊切割,下遊造陸的必然過程。全麵攔住泥沙不入河是根本做不到的;即使在源頭攔住泥沙後,出來的清水仍將沿程衝起河槽中的積沙,把它帶到下遊來。從地質演變曆史來來看,河北、河南、和山東平原乃是黃河的衝積錐體,無數泥沙構成這一龐大三角洲,而且仍在淤積之中,自然界這一偉大的造陸運動是不可抗拒的。 黃河自1972年出現斷流,且斷流頻率越來越高,斷流河段越來越長,斷流天數也越來越多。黃萬裏認為這是上中遊造壩、水庫以及水土保持工程造成的。這些措施對於當地的經濟開發是有利的,但對治理中下遊黃河在策略上是無效的,且招來缺水斷流的災難,這其中三門峽水電站帶來的影響又最大。 黃萬裏從泥沙運行的原理說明修建三門峽水庫的弊端,他這一科學分析和預見,從三門峽水庫建成之日起,便被一一驗證了。三門峽水庫1960年9月建成,從第二年起潼關以上黃河渭河大淤成災。水壅高後橫向衝擊,使兩岸倒塌農田八十萬畝,一個縣城被迫遷走。《中國作家》1996年第二期冷夢的文章《黃河大移民》中敘述了三門峽壩修成後黃河幹流淤沒了幾十萬畝耕地,四萬農民被遷往寧夏缺水高地,來回遷移十幾次,痛苦萬分的情狀。水力發電工程學會七位專家前往視察後歎息不已,國務院派去高級官員看了也落淚,說“國家對不起你們”。 同時,三門峽水庫內泥沙也開始淤積。到1966年,庫內淤積泥沙已達34億立方米,占庫容44.4%。三門峽水庫已成死庫,不得不在壩底炸開幾個大孔衝刷泥沙。實際上,黃萬裏在他的切勿修壩的意見被否決後,又提出勿將江底六個施工泄水洞堵死,得到與會者的同意及國務院的批準,但現場施工時仍按蘇聯專家原設計將泄水洞全部堵死。此後這六洞又以每洞一千萬元的代價重新打開。1972年水庫壅水末端向上遊延伸至臨潼,流沙距西安市僅13.6公裏,嚴重威脅古城西安。 黃萬裏力主必須讓泥沙排出水庫以挽救渭河兩岸,而建壩者則認為須攔沙上遊,以防止下遊河床淤高。他指出,建壩以後,由於泥沙淤積在水庫內,人們隻得將壩下部的泄水洞逐年一一打開,似乎排出許多沙來,實際上排出的隻是潼關以下庫內曆年的積沙,而每年隨水流衝下的泥沙仍淤積在潼關以上的黃河與渭河裏。1973年初,他為此再次致信周總理,說明必須外加能量,把泥沙排出壩外,才能挽救秦川於陸沉。 事實證明了黃萬裏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先見之明,三門峽改建工程未能解決建壩給上遊帶來的災難。2002年春,曾長期負責我國水利工作的前水利部門的某高層領導帶領大批專家考察三門峽及其以上的黃、渭流域時,見到曆史上陝西省農業最發達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積、土地鹽堿化、生態環境所遭破壞已目不忍睹時,也不得不承認:三門峽水庫已到決定存廢的時刻了。 關於這個,我想聽到來自西安及周邊地區朋友的聲音,讓更多人知道黃萬裏當初的預言。 但是黃萬裏的反對意見不但沒被采納,反而招來了無妄之災,在四十六歲的壯年,他被剝奪了教書、科研、發表文章的權利。他子女的升學受到影響,這讓他倍感內疚,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學校向黃萬裏宣布劃為右派的處分決定時,他的回答是:伽利略雖被投進監獄,但地球仍在繞著太陽轉…… 進入80年代後,黃萬裏又用畢業精力反對三峽工程的建設,為何反對三峽工程的建設?他的理由是: 三峽高壩對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有諸多不利影響。長江出三峽,從四川夾帶了大量的泥沙並衝刷了河底的卵石到中下遊,在地質史上建立了兩湖三江衝積平原,而且仍在不斷建立著蘇北和上海浦東的灘塗,合計江蘇東疆每年造地十萬畝,這個莫大的財富是長江從四川等地搬來的。在三峽大壩攔沙後,這些財富將不會增長,甚至受海流衝擊,海岸線可能退縮。在中遊當江水高漲,洞庭、雲夢、鄱陽、太湖等湖泊起調節作用時,上遊帶下的有機肥泥普遍施給了各省窪地,維持著良性的生態平衡。築壩後這些效用將告失去,不利於農業和漁業的發展。 更為致命的問題在於,卵石和粗沙是長江在四川的幹支流的造床質料,這些卵石終年下移,形成流動的河床。建壩之後,卵石部分將不能過壩排出,而沉積在水庫末端,這淤積將從重慶逐年向上遊漫延,穿過北碚、瀘州,再向各支流延伸。終將抬高諸川洪水位,淹沒四川壩田,而不得不拆除大壩。關於這一點,黃萬裏曾在《水力發電學報》上發表文章,從理論和技術上作了詳盡的分析。 說到底,黃萬裏怕三峽成為下一個三門峽,可是三峽建成後,帶來了巨大效應,也帶來了嚴重問題。 三峽大壩建成後,洞庭湖、鄱陽湖水麵一直在下降,2008年1月,鄱陽湖都昌水文站創下8.15米的曆史最低水位紀錄,鄱陽湖湖麵僅相當於1998年時的1/73,蓄水量隻相當於1998年的1/215;2009年17日14時,洞庭湖城陵磯水位跌至21.72米,漁民歇業、航運受阻。2006年,旱情肆虐重慶40個區縣…… 後來多名學者認為重慶水災旱災、四川旱災、汶川、玉樹、雅安、雲南、蘆山、九寨溝地震……與三峽有關,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黃萬裏的觀點。 像三峽這樣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地震、氣候異常等方麵,到底扮演著什麽樣的角色,相關爭議一直不斷,近來越發密集。認真反思是一件好事,展開爭論也是好事,因為,它至少使人們看到了糾錯的希望。 現在回過頭來看,作為超級工程,三峽大壩直接影響了極大範圍的人民生活,時間跨越幾代人,其爭議熱點高於其他水利工程是可以理解的。不迷信權威、敢於追求真理,是黃萬裏最優秀的品質。 2001年8月8日,當預感到將不久於人世時,黃萬裏沒有給家人和子女留下隻言片語,卻用顫抖的手,向看望他的學生寫下了這樣的遺囑: 對黃萬裏最好的評價,我個人認為是這句話:“他是一個誠實的人,政治條件適合的時候,他講真話;政治條件不適合的時候,他講真話。對他有利的時候,他講真話;對他不利的時候,他還講真話。” 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聽到真誠的反對聲音,都需要真誠的反對者,而黃萬裏顯然就是這樣的一個反對者,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說過一句話”眾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顯然,黃萬裏用一生做到了這一點。 黃萬裏遠非淡薄名利、更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完人。但是,他和他那一代中國所有的知識菁英一樣,永遠背負著民族危難的沉重的十字架,不信服權勢,不崇拜金錢,隻遵從真理。 當世已無黃萬裏,天下聲音盡諾諾,這就是現實。 意大利有這方麵的實例,意大利阿爾卑斯山韋奧特水庫壩高261米,1960年建成蓄水後,隨蓄水增加,激發地震增加,1963年9月上旬就記錄地震60次,最後水庫旁邊的托克峰大山崩,3.5億方岩石崩入水庫中,形成高出壩頂110米的巨浪並致潰壩,下遊村鎮被水夷平,2600人死亡。 除了意大利,還有這些國家的水庫也先後誘發地震。

所有跟帖: 

人口學不聽馬寅初,水利工程不聽黃萬裏。 -ThisMyWords- 給 ThisMyWords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20/2019 postreply 17:50:37

黃萬裏有個十年論,看看今天的重慶港就知道了。 -走石飛沙- 給 走石飛沙 發送悄悄話 走石飛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1/2019 postreply 14:42:5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