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鋼>名家名盤十六張介紹(ZT)

本帖於 2005-04-29 17:33:5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丹妙 編輯

一、阿格麗姬
  杜特華指揮皇家愛樂(1971)
  DG 415 062-2
  孔德拉辛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1980年現場)
  Philips 411 057-2
  阿格麗姬在這兩版皆有傑出的表現。與杜特華的合作中,二人的語法和音響皆偏向爽朗明快,不帶厚重的俄羅斯風;而阿格麗姬就在毫無管弦樂壓力之下大展絕技。她對於原譜的要求是非常忠實的呈現,沒有唐突之處,也不會一味費勁在和弦上製造巨大的聲響,反而細細地將和聲層次一一展現;如第一軌8'28"-8'34"的一段樂句,是筆者激賞萬分的細膩精致,過渡樂段(二)前的琶音亦美不可言,裝飾奏更果決俐落,第二樂章中的最急板(3'38")也匠心獨具。如果真要挑剔,恐怕隻有嫌她少了些俄國的濃鬱鄉愁和感性,而杜特華的管弦樂也過於輕飄,幾個定音鼓的強音皆令人悵然若失。在與孔德拉辛的現場實況中便覺阿格麗姬粗獷豪放了些,更率直明朗。但在孔氏充滿爆發力的指揮之下,對一向音色清亮的阿格麗姬來說無疑是項苦戰,例如在第二軌3'38"-3'50"中,鋼琴被管弦樂團壓得出不了頭。她本身亦有閃失:第三軌3'28"-3'30"的觸鍵不平均,各獨奏小段也略顯慌亂;不過終樂章的熱力逼人,正是現場錄音的迷人所在!(本片樂團和鋼琴的比例十分合理,聽慣錄音室“做”出巨大琴音的讀者,不妨比較一番。)
  二、霍洛維茲
  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1941)
  RCA 60449-2-RG
  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1943年現場)
  RCA 60321-2-RG
  這二場都是一氣嗬成、淩厲超凡的絕演。1941年的錄音版本更是筆者所知最快的版本。但快並不表示彈得亂、彈得慌,反而讓人覺得此曲有應如是之感!這是由於二人在充份溝通後,整體速度快得均勻所致。尤其霍洛維茲在麵對托氏驚濤裂岸的強勢管弦樂下,竟還能衝破音陣,以銳不可當之勢高踞其上,真是神奇!第一樂章裝飾奏中,他將所有內外大小和聲全盤托出,但卻又錯落有致,更令人折服;雖然是1940年代初的錄音,但霍氏驚人的音色變化和翳上天聽的微細泛音效果均能表露無疑,更不用說那些快速八度和三和弦的強韌了。唯一也是最大的缺失是樂團能力有限,所以有些段落在速度上略掉在鋼琴後頭,而減少了本曲應有的撼人表現。但我想以後也不太可能會有如此瘋狂爆破的演出吧!真可謂“亦空前,亦絕後!”
  三、波哥雷利奇
  阿巴多指揮倫敦愛樂(1986)
  DG 415 122-2
  自從在蕭邦大賽鬧得滿城風雨後,波氏聲名大噪。但多數人買他唱片的原因隻為了好奇,反而忽略了他的超絕技巧和另擇他徑的道理。才氣縱橫卻被人當作搞怪專家,我想這是他始料未及的吧!但在本片中,他的精彩表現應無異議。序奏中和各獨奏中分句獨到而言之成理,感情的投入亦是深刻動人。在偏慢的速度中,他以音色的變化及樂句的彈性,造成強大的戲劇性張力;但最特殊的是,他強烈敏銳的節奏感,在第二樂章中段最急板、第三樂章0'52"-0'57"樂段處,彈出筆者認為最完美的詮釋!不過,以踏板的運用而言,筆者就不太接受他在第一樂章中,多處完全不用的任性手法!
  四、加裏洛夫
  慕提指揮愛樂管弦
  EMI 7691252
  加裏洛夫(Andrei Gavrilov )是1972年全蘇鋼琴大賽和1974年柴氏鋼琴大賽的金牌得主。本片中他以熱情洋溢而忠於原譜的一貫手法呈現。加裏洛夫給筆者最強烈的印象是他強韌有勁的八度;而他也以這項他人難望項背的淩厲絕技,在各樂段中營造驚人的張力,將樂團壓得日月無光(不過某些觸鍵過重,破壞美感)。另一方麵慕提的指揮亦穩重厚實、豪放流暢,兩人的競奏與合奏時如出一轍的默契真是令人痛快過癮!(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鋼琴與木管的合奏)。加裏洛夫的節奏感也是少有,雖然在第二樂章最急板處不如波哥雷利精心設計的傑出;但在終樂章的快速、猛烈,絲毫不讓波氏專美於前!
  五、李希特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交響(1962)
  DG 419 068-2
  穆拉汶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1968)
  VICC-2011
  李希特所錄下的這兩張唱片是非常珍貴的巨擘名演。全曲先前已經討論過其結構的問題,但在李希特的手下,卻化成一個整體:他自然而明確的節奏感連貫本曲,使得各樂段間異常的流暢(如第一軌14'25"-14'45"一段就是明證),他的弱音清晰,分句漂亮,音色上則沒有一般演奏者那樣濃豔。李希特在全曲中更注入了源源不絕的俄國情懷(如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和過渡樂段(二)後的鋼琴獨奏和裝飾奏,第二樂章主題和第三樂章的俄羅斯舞曲等),內部和聲的豐富更是一絕,值得愛樂者反複聆賞。此二版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指揮上:卡拉揚的伴奏相信大家一定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吧!硬能把一首鋼琴協奏曲給拆成一首管弦樂炫技大曲和鋼琴獨奏曲。在本曲中兩人語法、味道不對,速度上的取向也南轅北轍;卡氏偏好慢速堆砌,李氏則好中快步伐(在各段尾奏中最明顯);不過卡氏的音樂美學可在本片達到巔峰,在過渡樂段(二)中的醞釀、張力、層次之細膩、聲部之美真是令人歎為“聽”止。而與穆拉汶斯基合作的演出,則是一場互相配合的良好典範,幾個過渡樂段間和樂團一搭一唱,合作無間,鋼琴也比較生動,不過在一些小細節上就不如DG版理想。(另有Supraphon 110268-2 001,Czech愛樂/Karel Ancerl1953的版本,除錄音較差外,演奏上亦是虎虎生風的版本。)
  六、魯賓斯坦
  萊因斯朵夫指揮波士頓交響(1934)
  RCA RD 85363
  魯賓斯坦在本片中讓每一條旋律線皆開口唱歌,造型流暢優雅而不流於濫情,音色的純美溫馨更是令人感動(特別是第二軌5'22"後的一段;如果樂團能再把氣份烘托的更好,必為完美之作)。不過,此時的魯賓斯坦已入晚年,快速音群自是多了不少濁音,終止和弦也顯得力不從心;如果你是個想聽到在排山倒海的管弦樂之下,鋼琴能力挽狂瀾,以一夫當關之勢,衝出急速八度龍爭虎鬥一場的人,本片可能會使你有些許的失望。
  七、吉利爾斯
  梅塔指揮紐約愛樂(1979年現場)
  Sony SBK 46339
  吉利爾斯向來是德奧係統的大師,但在此片中的精彩演出使人不得不記起他是俄國人。雖然不像李希特那樣洋溢著俄國情懷,可是他所展現的幅度之寬廣,視野之遼闊,則活生生的將人牽引到中亞細亞一望無際的千頃草浪中。他在樂段的分句上也是順暢自然,明晰有理,值得讓人反複深究。現今的新生代鋼琴家,技巧上能充份掌握此曲者比比皆是,但有幾人能像吉利爾斯一般,把全曲做整體的規劃,去做正確的分句呢?多半隻是動態上的強烈對比,而顯得小家子氣罷了!特別要推薦的是,吉利爾斯在由弱漸強的力道堆砌凝聚,初聽之下隻是無懈可擊的技巧展現,但仔細一聽,他竟把其中內部的節奏、和聲均做了強弱和音色的變化,令人感佩不已!
  八、範?克萊邦
  孔德拉辛指揮RCA交響樂團(1958)
  RCA 07863-55912-2
  相信很多讀者一定渴望知道這首屆柴氏鋼琴大賽金牌得主的柴氏第一是如何動人吧!沒錯,此片真是好得令我吃驚(因為筆者先前的幾張範氏唱片,其表現實在是平平),本片中每個句子都是浪漫至極,技巧高超,弱音光潤,更充滿了一股年青人的熱情和爆發力,加上孔德拉辛的伴奏亦是虎虎生風,令人感歎真希望他是個早夭的天才,免得晚節不保獨自冷清啊!不過,有些小地方仍是需要改進的:如第一軌8'21"-8'37"的呆滯八度和小段落的連接有些鬆散。不過,我想範兄恐怕也不會去改了…。
  九、魏森伯格
  卡拉揚指揮巴黎管弦(1972)
  EMI CDM 7693812
  筆者絕不相信這個版本叫“唯美”,魏森伯格的技巧是很不錯,但在音色的變化上便顯得呆板,“彈性速度”也用得風搖影移,非常即興,非常沙龍。筆者並不否認此版的“文獻價值”,但這並不是我喜歡的演奏。
  十、貝爾曼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1976)
  DG 429 166-2
  貝爾曼偏向學院派演奏家,沒有太強烈的個性(並不表示他沒有個性或沒有深度)。在本片中,他最擅長的強弱對比、弱音增長或強音轉弱層次順暢,在各小段落銜接管弦樂團處均充份發揮(特別是第一樂章第一主題),過渡樂段(二)後的鋼琴獨奏和裝飾奏中的運指明快但音粒結實,和弦強而有力而音色千變萬化,如果自我個性再強一些,可稱得上是一代名演。雖然在整體語法架構上沒有突出的驚人洞見,但光憑借技巧就足以稱霸一方(何況他對原譜的指示是如此忠實的呈現)。卡拉揚的指揮仍是老樣子,不過感覺上,沒有和李希特那版差異那樣大。
  十一、杜那荷
  Barshai指揮樸內茅斯交響樂團(1988)
  EMI CDC 7499392
  杜那荷(Peter Donohoe)是1982年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的銀牌得主(首獎從缺),從他幾張錄音中(包括李斯特B小調奏鳴曲),可以發現他最大的缺點是技巧雖好,但無法全盤主控全曲,小段落的表現十分理想,但大段落卻因此產生衝突(從序奏到結尾一直如此),而這並不是所謂的戲劇性和張力,而管弦樂團又顯得貧弱,主導權全操於鋼琴,以致有這樣的缺失。杜那荷技巧不錯,但如不能自我要求對樂曲的通盤認識,日後必難登大師之林。
  十二、阿胥肯納吉
  馬捷爾指揮倫敦交響(1963)
  Decca 417 750-2
  這是阿胥肯納吉在嬴得第二屆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不久後的錄音,技巧自是好得沒話說,但是因為他恨透了蘇共逼他參加此賽,再加上對此曲亦頗有微詞,所以整體表現略嫌「碎」了些:有管弦樂伴奏時表現尚佳,但到獨奏樂段便覺得死氣沉沉。技巧和音色控製雖好,但缺乏靈動,第一樂章各過渡樂段張力亦明顯不足,結尾呆板;第三樂章在細部樂句的節奏也很貧弱,不過整體結構倒是抓得很穩,不失為一個參考的範例。
  十三、阿勞
  柯林戴維斯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1979)
  Philips 432 662-2
  老大師不愧是老大師,阿勞連像柴可夫斯基這樣華麗、炫技的協奏曲,都能在他異於常人的分句下給筆者帶來許多收獲。雖然和魯賓斯坦一樣,沒有和樂團拚得你死我活,但序奏中的分句真是了得。結尾的八度甚至預示出緊接而來的第一主題(4'05"-4'25"),過渡樂段(二)和裝飾奏中的多聲部及旋律線走向也都有獨樹一格的說法。第二樂章2'40"起的節奏感及流線樂段的掌握亦是不同凡響。本片值得收藏六、七個版本以上的樂友欣賞,但對初入門者而言,其沈悶厚重、甚至「無力感」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
  十四、波雷
  杜特華指揮蒙特利爾交響樂團(1987)
  Decca 421 181-2
  波雷(Jorge Bolet)晚年的一些作品通常給筆者有過度浪漫、用情太深的感覺,不過他還是能自我克製,和杜特華一樣柔情溫暖的管弦樂訴說出一件件不為外人道的故事。他的技巧是如此的好,弱音能悠遊於管弦樂之上,八度更是強韌,張力又大(請聽第四軌9'19"-9'33"及中段13'02"-15'20"和第六軌俄國舞曲,你會發現他對手腕的力量能精確的控製,再以他強有力的手指彈出,當然踏板的巧妙運用更加強了樂句的張力)。第一樂章裝飾奏中的音色變化亦非同小可,力道雖強但音色清亮,第二樂章和樂團相應相喝,合作無間,終樂章中的氣勢滂渤,石破天驚,更為本片劃下最好的句點。杜特華的指揮已較阿格麗姬那版厚重狂放,比較有俄國風味,最後特別提出一點是,波雷的彈性速度用得真好,足以把一大堆頗有名氣的蕭邦名家打入冷宮,關於此點,以後有機會再詳加討論。
  十五、詹尼斯
  Herbert Menges指揮倫敦交響樂團(1960)
  Mercury 432 011-2
  詹尼斯(Byron Janis)的此片無疑是天才式的演奏,洋溢著一股年輕人的銳氣。樂句清新淡雅,又帶著淡淡的浪漫及詩情;雖不是濃情蜜意,但一樣能令人感動。詹尼斯的樂句進行基本上是相當高貴,觸鍵亦是穩重劄實,但加上了滿腔的熱情後,竟造成動靜合宜的完美之作。他的序奏是筆者最滿意的演出,而那樣穠纖合度的自然亦貫穿全曲;雖然不少小細節不如上述名家突出,但相較之下也不見得會遜色。如果讀者想買一版演奏、錄音均是頂尖名盤,本片是永排第一的選擇!(指揮及樂團也相當稱職。)
  十六、所羅門
  SirHamilton Harty指揮哈雷管弦樂團(1929)
  Pearl Gemm CD 9478
  所羅門(Solomon)的此版演出亦是天才式的,隻是相差了三十年。讀者可以想想看,三十年中,鋼琴家在人文氣質及技巧上的差異。所羅門的氣質終究不同,在任何狂暴的樂段中,雖然亦是操戈應戰,但指間就是流露出一份難以言喻的自在和瀟灑!現今的演奏者隻懂得去誇張矯飾旋律線,那能有這種超脫的境界呢?而他的技巧亦是非凡,為此曲帶來了一股夢幻般的美感,所羅門對原譜更能忠實而合理的再現,第三樂章第一主題俄國舞曲的重音掌握,真是令人驚歎他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的明確!(不過結尾速度的搖曳卻是敗筆)。本片最大的缺點就是錄音奇差無比,要是LP,恐怕您聽到的不隻是「炒豆」,而是「打麻將」了!

所有跟帖: 

好參考!謝謝。 -無非- 給 無非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4/28/2005 postreply 12:29:5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