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小夜曲」,本來是海頓所作F大調絃樂四重奏曲(作品三之五)的第二樂章。此曲寫作年代,雖然不很清楚,但從作曲樣式推定,可能是一七六五年的作品,當時海頓三十三歲。
自一七六一年後,海頓加入匈牙利艾斯特哈基公爵的宮廷樂隊,擔任樂長之職。他在這安定舒適的生活中,繼續創作許多新的作品;這時期,海頓慢慢確立了影響後世音樂至钜的奏鳴曲式。這首著名的F大調絃樂四重奏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在寫作此曲之前,海頓已完成了三十首交響曲,和許多室內樂曲。此曲是作品二十,六首絃樂四重奏曲之一;從這樂章的結構看來,已從早期的五個樂章,固定到四個樂章的曲式中;其內容也逐漸均勻簡潔,而且更為優雅可親;這些特點,呈示出顯著的進步。
「小夜曲」之名,也曾應用在第一號絃樂四重奏曲的第三樂章,以同樣的形態作成,曲趣也頗為流暢優美。海頓十七歲時,因變聲被史蒂芬教堂合唱團除名後,生活無著,乃於一九五一年,加入維也納街頭的小夜曲樂團,賣藝為生,這首主題優美親切的音樂,可能是這段生活經驗的回億。
這是一首F大調4/4拍子如歌的行板樂章;先由加上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奏出甜美抒情、而且頗富詩情的第一主題,這是一段極為優雅且著名的旋律。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都以撥
奏,彈出吉他風節奏的伴奏。這是一種相當清雅迷人的編曲方法。在一小段過門後,第二主題出現在G大調上。第一段經過反覆後,進入第二段;主題再現時,多少加以展開,在過門之後,第二主題照原調出現。同時第二段也有反覆。這首「小夜曲」就照上述的二段式作成,兩個主題的結構,頗為近似,而非對比的。
本曲用兩支小提琴(第一及第二)、一支中提琴及一支大提琴演奏。「撥奏」是一種用手指撥彈琴絃的奏法。原先海頓隻稱呼這段行板樂章為「小夜曲」,可是許多人,乾脆把這首絃樂四重奏叫做『小夜曲』了。
-----------
《小夜曲》 又名《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曲, 大約作於1762年。原作為《F大調第十七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本曲後來被改編為管弦樂曲、管樂合奏曲、小提琴獨奏曲、吉他曲等。
本曲用弦樂四重奏形式演出時,由第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奏出的主旋律流暢而親切,充滿了歡快的情緒(片段1)。其他三個聲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用拔弦奏法奏出吉他伴奏的效果。用小提琴獨奏形式演出時,則由鋼琴奏出相似的伴奏音型,保持了原曲在織體上的特點。
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輕快的漫步節奏和娓娓動聽的旋律,具有一種典雅質樸的情調,表現了無憂無慮的意境。在展開過程中的旋律進行,時而出現極其自然的大跳音程,使曲調更富於生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