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伯遼茲的交響幻想曲 版本比較

版本比較
在個人手邊的二十二個《幻想交響曲》版本裏,我將它們歸納成三大類,第一類“法係”、第二類“英係”、第三類“美係”。

這樣的分類雖然容易失之粗略,但依然有清晰脈絡可循,可以勾勒出《幻想交響曲》的詮釋體係。
第一類“法係”的歸納原則如下:指揮、樂團均來自法國的純法血統派,其次為指揮是法國人但樂團不設限,或是法國團但是非

法國指揮(親法)。第二類“英係”拜錄音工業發達之賜,數量亦不少:指揮、樂團皆來自英國的純英血統外,英國樂團但指揮不限,在這其

中如果指揮是法國人(如克路易坦/愛樂管弦)則歸納為“法係”(原因後述)。第三類“美係”錄音也不少:主體為美國指揮、樂團,但是布

列茲/克裏夫蘭、孟許/波士頓則被歸為“法係”,當然您要認定為“法美混血”,我也沒有意見,隻不過您若買這兩版,肯定是衝著孟許與布

列茲是法國人才出手吧!不會因為看上的是波士頓、克裏夫蘭兩個樂團。

“法係”幻想
在第一類“法係”中,首要討論的當然是指揮、樂團都為法國人的純正法派。在錄音清單中我們發現主要有蒙都指揮巴黎交響管

弦(Pearl,1931)、孟許指揮巴黎管弦(EMI,1967)、馬第農指揮I'O.R.T.F國立管弦(EMI,1973)三個版本。其中蒙都版因為個人手邊沒

有,而且錄音年代久遠,因此不予討論。而孟許/巴黎管弦此版則是他個人三次錄音中最圓熟的一次,同時也可以說是《幻想交響曲》版本中最

著名的一版。此版屢獲唱片藝術名曲三百首選,弦樂聲部厚實錄音效果相當不錯(雖然略遜孟許自己的RCA版)。初聽時或許您會覺得此版無過

人之處,但是隨著聆聽次數增加、年代累積的情感沉澱,以及經過與他版相較後,您會深深感動於孟許的自然熟撚,他將法式管弦的語法表達

得既自然又有個性,各樂章充滿獨特味道,仿佛就是柏遼茲情感的寫照,絕對是首要收藏版。
馬第農版(EMI紅黑係列)目前市麵上已經不容易找到,個人相當羨慕潘光哲兄擁有此版,而且他的還是早期德版!據潘兄表示,

當初買該版是因為補曲是柏遼茲作品14b雷利奧。馬蒂農的詮釋甜膩感更張,不過表現稍嫌毛躁因而失之鬆散,。
“法係”接著討論的是法國指揮領銜但樂團卻不是,此類手邊共有五款:孟許指揮波士頓交響(RCA,1954)、克路易坦指揮愛樂

管弦(EMI,1958)、孟許指揮匈牙利廣電管弦(Philips,1966)、Jacques
Chalmeau指揮莫斯科愛樂管弦(EMI,1995)、布列茲指揮克裏夫蘭管弦(DG,1996)。
其中,孟許/波士頓版無疑是發燒友的最愛,TAS給予好評,就錄音效果來說應《幻想交響曲》CD盤首選,此外孟許/匈牙利廣電版

則已經絕版,單以孟許自己的三個版相比,RCA錄音質感佳,例如第二樂章豎琴形體感鮮明,但是EMI版展現法國樂團特有的流暢性強,尤其在

弦樂群的部分,RCA、EMI這兩版各樂章所花時間極為接近,算是各具特色。而Philips版音像較糊、音域平衡差、表現力弱,則不予推薦。
克路易坦也是法國指揮巨匠之一,此版幸好如今有2088重發才不致有絕版之虞,他在速度與呼吸的處理上有過人之處,樂團整體

相當調和,可惜的就是性格色彩淡了些,不屬於第一級推薦。另外,Jacques
Chalmeau這位法國指揮畢業於拉赫曼尼諾夫音樂院,因此與俄國淵源不淺,1993年他在莫斯科展開指揮生涯。以內容上來說,本

片加強型CD多媒體的特性,比起其它隻有聲音的版本來說占了上風充滿時代性,不過我們還是必須講究詮釋。就錄音來說本片空間感相當好、

很Fresh,但是表情卻顯得急躁,雖然也許二十幾歲的柏遼茲就是這樣衝動,但音樂顯得不夠細膩。這個俄國團充滿energy,不過聲部呈現偏重

主旋律部,而且錄音電平很大。其次,布列茲版也是相當令人期待的……,他最近在DG
4D的錄音成功率相當高!不過本片可能就顯得差了點。一貫布列茲細膩詮釋的風格,冷、單薄的表現有點像在吃日本料理的生魚

片。第一樂章就顯得有些意興闌珊,雖然他將高潮放在後頭,但是就怕聽者早已口味盡失。整體錄音水準比不上他的馬勒五、六以及史特拉溫

斯斯基,第四、五樂章雖然充滿張力,但強奏時質感略緊,不夠自然。
“法係”最後一組有三個版本,分別是Ataulfo Argenta指揮巴黎學院管弦樂團(Decca,1955)、馬克維契指揮巴黎Lamoureux管

弦(DG,1961)、杜特華指揮蒙特婁管弦(Decca,1984-1994)。西班牙指揮Ataulfo Argenta雖然最擅長的是自己國家的音樂,但他與法國樂

壇淵源頗深,因為他第一次重要的國外演出便是巴黎樂團給的機會,替他建立起國際聲望。這版Classic Sound聽來聲音有點幹,仿佛走味的咖

啡般有點苦澀。雖然是大師Wilkinson錄音,但是轉製結果卻令人失望。馬克維契雖然生於俄國但卻在法國受音樂教育,因此法國等於是他的第

二故鄉,而他還是巴倫波因的師傅呢!此版Dokumente已經絕版,不過我個人與潘光哲兄都認為,如果可能的話到二手市場搜尋本版吧!在馬克

維契獨樹一幟的手法下,細膩的氛圍、自然的步調是那樣的珍貴,除了孟許兩版之外這是我的最愛。杜特華雖然是瑞士指揮,但是他的蒙特婁

管弦卻在加拿大法裔人口最多的魁北克省,因此他與法國音樂關係匪淺。不過他的主打曲目大多與安塞美重疊,而錄音效果則普遍不如他。以

幻想為例,劉顧問表示安塞美的LP版,光是第三樂章的英國管與雙簧管唱和就令人聽出耳油,而杜特華的錄音便差安塞美一氣,更何況本版雙

CD的重刻版。

英係幻想
“英係”在《幻想交響曲》之所以形成一股勢力,除了唱片工業之助外,與法國一海之隔同屬歐洲文化也是主因。純種英係有兩

款:巴畢羅裏指揮哈雷管弦(EMI,1959),柯林·戴維斯指揮倫敦交響(Philips,1963)。巴畢羅裏與哈雷的關係默契我們就不用再強調,

他的《幻想交響曲》市麵也不好找。整體而言氣氛相當不錯,沉穩、深刻,不過可惜的是鼓聲敲擊的大動態時,有失真現象產生。柯林·戴維

斯的味道感覺上似乎與《幻想交響曲》不太相符,但是他灌錄的柏遼茲管弦作品卻頻頻得獎。除了倫敦交響外他與皇家大會堂管弦(Philips,

1974)也有錄音,兩版無論詮釋的圓熟或是錄音,都屬皇家大會堂管弦為佳,雖然正價版早已不再發行,不過現在可以在Duo係列中找到,而且

轉製效果不差。
“混血英係”則分德、英混血以及美、英混血兩種,德、英混血有華爾特(德 - 法 -
美)指揮愛樂交響(M&A,1948)、卡拉揚指揮愛樂管弦(EMI,1954),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EMI,1963)三版。其中華爾特

最有意思,他老人家在規畫為美籍前曾經入籍法國(很多人忽略),因此他與法國也有一段親密時光,隻不過M&A此版是在他規畫美籍後兩年才

灌錄的。錄音效果當然不用說,雖然質感不算刺耳,但是現場雜音過多,屬於文獻級收藏。卡拉揚早期這版就可以聽出他掌握樂曲的過人之處

,第一樂章的夢境感相當精采,可惜的是錄音的鮮度不好令人扼腕,否則此版絕對是經典之作,不在乎錄音者值得考慮。克倫培勒的慢板潘光

哲先生相當推崇,其實他的其它樂章也相當精采,雖然表情上克老一點都不法國,但是厚實的聲底、對比強烈的表現,的確讓他的幻想比起他

人多了幾分自信與暢快,與孟許兩版、馬克維契同為第一級推薦。
美、英混血有史托考夫斯基(英 - 美)指揮新愛樂(Decca,1968)、普烈文(德 -
美)指揮倫敦交響(EMI,1976)兩版。這兩位指揮其實都與英國相當有關係,隻不過日後他們都規畫為美籍,而且兩人都是發燒

錄音專家。從CD聽來,普烈文版雖然已經是強音係列重發,但他綿密的層層鋪陳依然清晰可辨,圓舞曲的氣質像那春日豔陽般爽朗,暖暖甜甜

的感覺,沒有太多陰沉負擔。因此,對入門者而言,我推薦這版《幻想交響曲》,沒有怪異個性好接受。而史托考夫斯基版在Kingsway錄音,

空間感相當好就算轉為Phase4依然豐潤,不過托老的詮釋您是否喜歡,可就見仁見智!光是第一樂章弦樂群的那一聲突然強奏,恐怕就有很多

人敬謝不敏了,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將本版聽完,再度體驗怪老子管弦美感,不管對不對就是很過癮。

美係幻想
“美係”的版本扣去法國指揮/美國樂團的兩版,剩下的四版都是純度甚高的組合: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Sony,1968),梅塔

指揮紐約愛樂(Decca,1979),V.
Kojian指揮猶他交響(RR,1982/3),馬捷爾指揮克裏夫蘭管弦(Telarc,1982/5)。
伯恩斯坦較為人知的應是他的EMI版,事實上此版依然有濃烈伯恩斯坦風格,因此伯恩斯坦很有可能人來瘋的第四、五樂章自是不

可錯過!軟軟QQ的中低音,讓您的音量可以開大一些,銅管群的吹奏空間回響不錯,因此整體音場遼闊,《幻想交響曲》的氣質伯恩斯坦果然

相當投緣。梅塔雖是印度人,但以美國為發展中心,從他過去擅長戲劇化表現的紀錄看來,頗令人期待。與伯恩斯坦版同為紐愛,梅塔的凝聚

力就差一點,細節的處理較為拘謹,少了一份瀟灑的貴氣,整體表現平淡。
Kojian與馬捷爾版都屬發燒錄音,Kojian還是TAS入榜片,不過請您注意當年HP選的可是45轉的LP喔!根據劉漢盛的說法︰CD轉製

之後,效果大概減損了三分之二。因此如果您已經覺得CD錄音很棒,那麽聽到45轉LP的音質表現後,您可能會爽到雙腿發軟。馬捷爾版的弦樂

群相當漂亮,尤其是大提琴、銅管的部分,可惜的是鼓聲太過Over了!

有趣的三個現象
最後,談談三個有趣的現象。老一輩的德奧指揮幾乎在《幻想交響曲》上交了白卷,導致柏林愛樂、維也納愛樂在此曲的錄音比

起其它交響曲少上許多(或者應該說這裏個樂團的法國交響曲錄音不多)。從錄音清單上來看,柏林愛樂隻有巴倫波因、李汶、卡拉揚三版,

維也納愛樂則隻有柯林·戴維斯、海汀克兩版。因此嚴格說來隻有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DG,1975發行)是唯一純正德奧風格的《幻想交響曲

》。該版表現如何呢?那股雕工之美,是法國指揮都做不到的境界,自始至終卡拉揚都掌握著聽者的注意力,如果我是柏遼茲,當年演出《幻

想交響曲》給史密遜聽時,我一定請卡拉揚擔綱指揮。不過,整體而言卡拉揚重視精巧結構卻忽略了狂妄灑脫,因此這版《幻想交響曲》聽來

工整卻沒有太多幻想空間。
其次,《幻想交響曲》發燒錄音竟然不多!歸咎原因,七○年代發燒錄音時期,大牌指揮對幻想的興趣缺缺大概是主因,其次便

是LP轉製成CD的耗損。像這樣講究音色表現的曲子,發燒級錄音竟不超過五張,看來下個世紀的指揮還是有突破的空間。
最後,麵對柏遼茲這位浪漫主義前輩的傑作,喜歡改編的李斯特果然忍不住技癢改編了鋼琴版,就像他改編貝多芬的九首交響曲

一樣。以錄音而言目前有Nikolai
Petrov(Russian Disc)、Idil
Biret(Naxos,1992)兩版,有興趣試試的朋友當然要買容易找、又便宜的Biret版。柏遼茲與李斯特兩人相遇於1830年(幻想首

演前),柏遼茲回憶當時情景:我與李斯特聊起歌德的浮士德,他承認尚未讀過,但是不久後他就跟我一樣喜歡浮士德(李斯特寫有浮士德交

響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可以說是李斯特交響詩的重要啟迪,而李斯特改編的「鋼琴版幻想」不僅展現他的改編功夫,更象征著這兩

位音樂巨匠惺惺相惜的友誼。我們無緣與柏遼茲、李斯特做朋友,但是透過唱片錄音神交一番,也是不錯的選擇。


摘自台灣CDHI雜誌

所有跟帖: 

好多幻想阿,多謝轉貼,馬上就傳加迪納的版本 -Sting- 給 Sting 發送悄悄話 Stin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15/2005 postreply 13:12:29

謝謝無非網事的介紹!~ -nes- 給 nes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15/2005 postreply 14:47: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