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如歌的行板》——柴科夫斯基 (圖)


弦樂合奏《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於1871年寫作的 《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D大調弦樂四重奏》也 正因有這個傑出的樂章,才特別受到世人的鍾愛。而現今這首 樂曲作為獨立的曲目常在音樂會上演奏,它那極具有俄羅斯民 謠式的音樂風格深受人們喜愛。 創作背景: 1869年,29歲的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裏。他正在寫 作歌劇《女水神》的管弦樂總譜,一天忽然聽到窗外粉刷牆壁的 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這支淳樸優美而又婉 轉淒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 記錄下來,配上和聲,收進了他在這一年中編成的《俄羅斯民歌 五十首》 兩年以後,他在寫作《D大調弦樂四重奏》的時候,又用這首民歌 做為第二樂章的主題,這第二樂章就叫“如歌的行板”。1877年初, 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來到莫斯科。當時柴科 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樂學院舉行了一次音樂晚會招待托爾斯泰, 其中有一個節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弦樂四重奏》。托爾斯 泰聽到第二樂章時,感動得淚流滿麵,說:“我已接觸到苦難人民 的靈魂的深處。”柴科夫斯基看到這情景,心中十分激動,他在日記 中寫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許的一生中,至今還沒有得到過這樣的滿 足和感動。 樂曲賞析: 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複而成。第一主題就是前述的那首優雅的民謠 曲調,雖由二拍與三拍混合作成,但毫無雕琢的痕跡。在幽靜的切分音 過門後,引出第二主題,這一曲調的感情較為激昂,鋼琴伴奏以固執 的同一音型連續著,卻並不給人以單調的感覺。此後又回到高八度的 第一主題,然後又反複第二主題,但存在變化。 樂曲的結尾是第一主 題的片斷,有如痛苦的啜泣。 這首曲子充分展示了柴科夫斯基的憂鬱 和富有同情心,有人甚至認為《如歌的行板》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 詞。著名作家王蒙曾經說道:“如果夜闌人靜,你聆聽了柴可夫斯基的 《如歌的行板》,你也許能夠再次落下你青年時代落過的淚水。隻要還 在人間,你就不會完全麻木。”... http://www.artsruc.com/musicruc/jiaoxiang/rgdxb.mp3

所有跟帖: 

感謝介紹,播放的是比較喜歡的弦樂合奏版本 -老弦- 給 老弦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3/05/2005 postreply 19:57:1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