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名稱】: BRITTEN - War Requiem, op. 66
【專輯藝人】:
- Heather Harper, Soprano
- Philip Langridge, tenor
- Martyn Hill, tenor
- John Shirley-Quirk, Bass
- St. Paul's Cathedral Choristers
- London Symphony Chorus
- London Symphony Chamber Orchestra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 Richard Hickox, conducting
【發行日期】: August 1991
【唱片公司】: Chandos
【專輯類型】: 古典音樂、Orchestral & Concertos、Choir
【專輯簡介】:
《戰爭安魂曲》(英語:War Requiem),Op. 66,是班傑明·布裏頓(Benjamin Britten)1961年(1962年1月正式完成)為新建的考文垂大教堂(二戰中炸毀)創作的一部安魂曲,部分歌詞為拉丁文,部分為威爾弗雷德·歐文(Wilfred Owen)的詩。
1940 年 11 月 14 日晚,考文垂(Coventry)市被德國空軍投下的炸彈摧毀。大教堂被多個燃燒裝置擊中,與城市一起燃燒。重建大教堂的決定是在被摧毀的第二天早上做出的。重建不是一種挑戰行為,而是對世界未來的信念、信任和希望的標誌。
女王陛下於1956 年3 月23 日奠基,新大教堂由巴茲爾·斯賓塞(Basil Spence)設計,沿著原千年建築的廢墟建造,並於1962 年5 月25 日在女王陛下的見證下舉行了祝聖儀式。重新祝聖儀式恰逢藝術節,邁克爾·蒂佩特(Michael Tippett)為此創作了歌劇《普裏阿摩斯國王》(King Priam),本傑明·布裏頓則受委託為其創作這部作品。
音樂節讓布裏頓可以自由選擇作品類型,他藉此機會實現了一個長期總體計劃,即創作一部自 20 世紀 40 年代末以來一直縈繞在他腦海中的重要合唱作品。然而,對布裏頓個人來說更重要的是考文垂委員會為他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他可以就他堅定的和平主義信念發表公開聲明。在《戰爭安魂曲》中,布裏頓公開反對戰爭、暴力和不人道。由此產生的作品並不是親英作品或對英國士兵的頌揚,而是布裏頓反戰信念的公開聲明。這是對戰爭罪惡的譴責,而不是對其他人的譴責。作品也旨在警告後代,拿起武器對抗同胞是毫無意義的。
在戰爭安魂曲的文本中,布裏頓在拉丁亡靈彌撒中穿插了威爾弗雷德·歐文(Wilfred Owen)寫的九首詩。他原是一名第一次世界大戰步兵,在停戰前一週被殺。歐文這樣評價自己的詩:「我不關心詩。我的主題是戰爭,以及戰爭的憐憫。詩存在於憐憫之中。然而,這些輓歌對這一代來說絕不是和解的。它們可能對下一代來說是一種安慰。詩人今天能做的就是警告,這就是為什麼真正的詩人必須誠實。」
布裏頓為三位特定的獨唱家——一位德國男中音 Dietrich Fischer-Dieskau 、一位俄羅斯女高音 Galina Vishnevskaya 和一位英國男高音 Peter Pears ——創作了這些曲子,事實表明他不僅是以失去他的國家為中心,而是象徵著和解的重要性。(不幸的是,Vishnevskaya 未能參加首場演出,必須由 Heather Harper 代替)。除了獨唱家、合唱團外,演奏本作品需要一個大管弦樂團和一個室內管弦樂隊,時長80至85分鐘。於2019年,它更被納入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國家錄音檔案(National Recording Registry)。
🎧【專輯試聽】:
01. War Requiem Op.66: I. Requiem Aeternam
02. War Requiem Op.66: II. Dies Irae
03. War Requiem Op.66: III. Offertorium
04. War Requiem Op.66: IV. Santctus
05. War Requiem Op.66: V. Agnus Dei
06. War Requiem Op.66: VI. Libera Me
00:00
00:00
※ Disclaimer (免責聲明) ※
----- all music copyrighted please purchase original materials -----
----- 所有的音樂隻是試聽音質請購買原裝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