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已被 [ 華灜 ] 在 2019-10-03 16:05:4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曲目】
01 呂思清 - 思鄉曲 02 潘寅林 - 金色的爐台 03 盛中國 - 海濱音詩 04 盛中國 - 漁舟唱晚 05 陳蓉暉 - 送別 06 潘寅林 - 苗嶺的早晨 07 盛中國 - 牧歌 08 陳蓉暉 - 白毛女隨想 09 呂思清 - 新春樂 10 群星 - 第一回旋曲 11 呂思清 - 新疆之春 12 俞麗拿 - 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相愛 13 俞麗拿 - 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抗婚 14 俞麗拿 - 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化蝶
|
名曲《思鄉曲》介紹
作者介紹
《思鄉曲》的作者馬思聰是我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早年留學法國,1931年回國後主要從事音樂教育工作,解放後曾擔任中央音樂學院首任院長,1967年在“文革”中被迫出走美國,1987年在美國費城逝世。
創作背景
作於72年前的1937年。當年,日寇的鐵蹄蹂躪了滿蒙華北大地,東三省的學生唱著“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流亡關內。馬思聰行腳北國之後折回廣州,從一首綏遠民歌中引發靈感,譜下了這首《思鄉曲》,撥動了多少為抗日救亡而奮戰的中華兒女的心弦,並且一直流傳下來,引發了一代代愛國愛鄉的炎黃子孫的共鳴,成為了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不朽的經典。《思鄉曲》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台灣和海外僑胞廣播的開始曲,但是在文革期間,>被停播,改為>。此舉使得馬思聰在文革受批鬥期間內的唯一對"中央"的希望破滅。
樂曲欣賞
《思鄉曲》衷情於一場作曲家所熟悉的內蒙沃土。原是“馬思聰1937年所作《綏遠組曲》(現稱《內蒙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以如歌似訴的旋律表現出遠離家鄉的人們對故鄉所懷的思念之情。樂曲的主題直接采用內蒙民歌《城牆上跑馬》的旋律,由四個短小、均等的樂句組成,每一樂句都呈波浪型線條而遞次下降,加之商調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懷念和憂傷的情調。樂曲在使用傳統的再現三部曲式的同時,運用了民間創作中最常用的變奏手法,體現出具有三部曲式與變奏曲式混合的結構原則。樂曲中的三次變奏,一方麵不斷賦於主題新的形象,另一方麵又情感遞次高漲的作用。第一、二變奏,分別從調式、節奏和音域等方麵揭示了主題所含的因素。第三變奏是樂曲的高潮,除了將原商調式的主題改變為宮調式以外,在內部結構、旋律密度、調性、速度等方麵都進行了較大的變化,使音樂具有活潑明朗的氣息。主題的再使用了音區的調動,明亮的高音區,既表現出小提琴的豐富音色,又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細膩。最後,樂曲以簡短的結尾結束。使人回味無窮的是,樂曲最後落在羽調式的屬和弦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蕩著···
樂曲理解
在螢火燒過的地方,又奏起了思鄉曲。曲子裏,沒有黃昏的苦烈,沒有子夜的吟歎,隻有灰燼中盎然破土而出的綠意,再有啊,再有的就是,生命回歸的,呼喚。留戀在國土的靈魂,禁錮在他鄉的身軀,濃濃的鄉愁,化不開的思念,這時回憶起少時在故鄉的無憂無慮,快樂的生活,隻有把這些,寄托於這一首《思鄉曲》。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