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午和克羅地亞夫朋友一起吃飯,我們在倫敦大學一起選修藝術課程,他們特別要吃四川菜,很喜歡地道湘菜川菜,很能吃辣,
我們從中國菜說到美麗的克羅地亞,又說到南斯拉夫,這觸及了他們心中的痛,那是他們永遠難愈合的傷疤,好好一個大家庭被戰爭不幸又四分五裂,往日的家人朋友都不能好好坐在一起言歡,這是那些美麗風景掩蓋下的隱痛,她說你們外人是不知道的。我問她現在克羅地亞經濟好嗎? 她說不好, 年輕人都到別的國家去打工了。
朋友告訴我,她父親,二戰英雄,曾於1977年跟隨鐵托總統訪問中國,她又說:如果她父親還在世的話,他肯定會很傷心,他曾保衛過的南斯拉夫變這麽分裂,各自弱小,她自己曾在美國作電影製作人,但更樂於回家鄉自己種菜過田園生活 高興了去維也納聽一場歌劇,去意大利看看。
言談中她希望中國能更強大,這個世界應該是多極的而不是一種力量左右世界,我說,在中國好多人喜歡南斯拉夫電影,甚至超過很多美國大片,不是嗎,很多大片看完就完了,沒印象了,而電影《橋》的音樂可以說流在我們的血液中,瓦爾特的英雄形象不是高大上的那種,上級交給任務總要講價還價 擺明任務的難度 ????又出色完成,這對中國觀眾太新奇了,到現在看這些老電影依然覺得好看,電影的人物塑造,耐人尋味,甚至比很多好萊塢片都好看,巴爾幹半島終究是一個曆史豐富 文化深厚 多民族的地域,風景美麗的地方。
在網上找了一張當年鐵托總統訪問中國的照片給她寄過去, 當時還是華國鋒主席接待, 照片上其他人很小, 她說她看不清哪個是她父親, 過些天我們會再見麵, 有機會在聽她講講她父親當年遊擊隊的故事, 她父親就像影片中那些年輕小夥,但如果她不說我也不多問了,那或許是她心中的痛,那天吃飯時她跟我說:現在我們變得小小的,很弱,以前那些老納粹情結的又從世界各地回來,很有勢力,光天化日之下行納粹禮是很常見的事,說著說著變得無言無奈 還是吃川菜更香吧。
聽她講著 我不由覺得2000年前 秦始皇統一中國還是高瞻遠矚,想想如果現在還是趙國燕國楚國 打不清楚不是和南斯拉夫 敘利亞差不多。現在歐盟合與分 是不是也是一場無硝煙的曆史演變,是不是也是步南盟後塵呢?世界真是變化多端,老百姓就是想和平過日子
昨天和今天我依然在想: 反映二戰的電影這麽多,為什麽南斯拉夫電影這麽感動中國觀眾, 我想除了二戰片, 戰士們的英勇, 個個身手不凡外, 南斯拉夫片中人物人性刻畫完整鮮明,語言幽默, 表演出色, 小夥們那種巴爾幹半島人的帥氣,
另外有一點就是在其他西方電影中不是那麽多見的, 把敵人塑造得不是那麽壞, 很客觀, 有的也很幽默詩人, 好人也不是那麽高大全
再就是有一種敲擊中國人內心文化價值的東西:那就是電影中的重情重義, 你看他們對家人對戰友那種愛護,為國家敢於舍身, 這正是古老中國文化一直有的東西, 不會是因為我們那時都是紅色陣營的原因? 也不是, 為什麽其他國家的電影沒有能引起我們這麽大的共鳴呢?有一種 "俠義", 很不正規軍的味道, 在山裏卻能神出鬼沒的襲擊侵略者, 因為那是他們的家園啊。 南斯拉夫是唯一一個國家靠遊擊隊趕走納粹德國軍隊, 遊擊隊的俠氣, 會不會也影響了他們南斯拉夫後來的國策呢?不結盟, 保持獨立外交立場
電影 有些在真實和藝術化之間, 再加上他們那美麗的山地風光, 還有*瓦爾特"那對冷峻思考深邃的眼睛。
給人印象很深, 不過這兩部電影也是後來重複看些片段 , 更明白些,小時候看就是再看打仗, 有的也不懂
今晚再聽《橋》中的 由意大利民歌"Ciao Bella” 改編的"再見吧,我的朋友",感動和感慨,是朋友,總會相見,希望總是這樣。
很遺憾的是, 曾經的朋友, 後來的內戰中, 有的都成敵我雙方了, 當年的英勇, 到後來又號到內戰去了, 真是悲劇。
然而巴爾幹半島和中東地區曆史上都是戰火易燃的地方,歸根結底還是宗教和民族衝突然,外界勢力爭奪利益的地方。
"南斯拉夫於1945年建立的、統一的南斯拉夫共和國於1991年解體,繼而陷入連年內戰,種族屠殺;1992年——1995年的波黑戰爭,是二戰以後規模最大的歐洲戰爭;1999年3月——月的科索沃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盟實施了毀滅性的軍事打擊。南斯拉夫再次被瓦解"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