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德國巴洛克時期著名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誕辰333周年紀念日。按照巴赫出生時他所在的神聖羅馬帝國當時實行的曆法“儒略曆”(Julian Calendar)來計算,他的出生日期是1685年3月21日。不過,實行新教的德國在1700年開始采用公曆(Gregorian Calendar)了,如此一來巴赫的出生日期就被算作3月31日了。一直以來,音樂史上在紀念巴赫誕辰時就有這樣的困擾,究竟該選21日還是31日來紀念他的誕辰呢?
幾年前,有人專門把這個問題向在哈佛大學任教40多年的克裏斯多夫·沃爾夫(Christoph Wolff)教授提出來。沃爾夫教授本身也是出生於德國,而且是以巴赫研究的權威著稱於世,他以關於巴赫生平與音樂的著作榮獲了2001年度普利策獎。他給出的權威解釋是,新教德國自1700年起實行公曆,但法律規定1699年12月31日之前的所有日期仍然有效。他的有關巴赫的傳記裏還有對此更詳細的解釋。所以,他主張還是在3月21日就是今天來紀念。
從昨天開始,紐約一家古典音樂電台就在持續選播巴赫創作的著名樂曲,巴赫的那首著名的《Air》自然名列其中。這首樂曲被很多人稱為世界上最美的一首古典樂曲,那家電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播一下,百聽不厭。這裏就選貼一段意大利歌劇樂團演奏此曲的視頻,大家一起分享。
《空氣》係巴赫創作於約1730年的《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第二樂章。100多年後再由德國小提琴家奧古斯特·威廉姆(August Wilhelmj)改編而成,用G弦演奏此曲的全部旋律,得名《Air on the G String(G弦上的詠歎調)》。
德國大文豪,著名詩人歌德對此曲鍾愛有加,推崇備至,他說:“G弦上的詠歎調就如永恒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動。就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因為我的內心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