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unia:獻給Beatrice的夢幻曲

來源: 海因切 2016-07-31 11:04: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2884 bytes)

這是Dounia寫的另類樂評。原題為:“詩人們3:暗夜西風驚夢來-雪萊、但丁與貝翠絲”。文章裏她把德國作曲家舒曼的的夢幻曲Träumerei (R.Schumann)填詞、加上副歌並演唱,變成了獻給聖女貝雅特麗絲的聖詠。她把這首曲目寄給一位東正教會orthódoxi ekklisía的姊妹、昔日的同窗也是樂友,這位姊妹竟然為此專門學習了中文,然後在她們的教會裏演唱獲得滿堂彩。因為正教會唱詩時候是禁用管風琴等伴奏,完全依賴人聲,這也是為什麽希臘、俄羅斯等正教會教區國度盛產歌唱家的原因之一。

------------------------

獻給雪萊筆下聖女貝特麗采的一首歌,由我作詞和編曲。

編曲、填詞、演唱:Dounia

地址:

http://66.90.125.246/upload/media/20150807/20150807072951_55645.mp3

 

主旋律原作舒曼夢幻曲Träumerei (R.Schumann) (如下為霍洛維茨的現場版)

副歌(拉丁文祈禱詞)

Procedamus in pace

In nomine Christi,Amen

Cum angelis et pueris

Fideles inveniamur

Sade dit moi

Sade donne moi

Aria,Cum cum Aria

The principle of life

The enigma of love

Dream, Dream,Dream

夢幻,你是多麽美妙,越過大海,穿過黑夜,來到我身邊

夢幻,你是多麽甜蜜,點點滴滴,潤物無聲,灌溉在我心田

夢幻,你是多麽美妙,越過天空,穿過森林,來到我身邊

夢幻,你是多麽甜蜜,點點滴滴,潤物無聲,灌溉在我心田

夢幻,你是一束鮮花,靜靜綻放,沐浴晨曦,訴說著一縷 詩意

夢幻,你是多麽甜蜜,點點滴滴,潤物無聲,灌溉在我心田

Procedamus in pace

Procedamus in pace

In nomine Christi,Amen

Cum angelis et pueris

Fideles inveniamur

Sade dit moi

Sade donne moi

Aria,Cum cum Aria

The principle of life

The enigma of love

Dream, Dream,Dream

 

 

珀西·比西·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出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議員。8歲時雪萊就開始嚐試寫作詩歌。

雪萊6 歲開始學拉丁文,12歲進伊頓公學,他長得太美了,一種孩子的稚嫩和女性的柔媚,加上他居然公開反叛學校裏殘酷的學仆製度,一些同學組織了“惱雪團”欺負他,這可能也加重了他的反叛性格。


此外,雪萊一直都很虛弱,神經疾患,發燒,需要用鴉片,培養了他的詩人氣質。18歲進入牛津大學,深受英國自由思想家休謨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響,有“罵自己的父親和國王的習慣”,被同學稱作“瘋子雪萊”和“不信神的雪萊”。

 


他在學校發表了《無神論的必要性》,甚至寄了兩份給主教,因此而被學校開除。

 


他因此被父親逐出家門。

雪萊一生的愛情總是與“私奔”或“不倫”這樣的字眼相關。

 


這一時期,他認識了哈麗特·韋斯特布魯克,他妹妹的同學,一個小旅店店主的女兒。當雪萊在威爾士看到她來信稱自己在家中受父親虐待後便毅然趕回倫敦,帶著這一身世可憐且戀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們在愛丁堡結婚,婚後住在約克。(是否似曾相識的場景:當年蕭軍拯救被誘騙而陷入絕境的未婚先孕少女蕭紅,是否曾經受到雪萊事跡感染?)

 


此時他讀了葛德文的《社會正義》一書,這是當時英國思想界極有影響的一本宣傳社會改革的著作。

 


為了實踐葛德文的“道德和幸福”的社會理想,夫妻倆第二年渡海到愛爾蘭,宣傳民族解放,《告愛爾蘭人民書》,自費印刷散發,次年方在葛德文的催促下返回英國。

 


1814年10月,雪萊和哈麗特抱著朝聖的心情訪問葛德文,見到了葛德文三個女兒中的兩個--範妮和珍妮,隨後又和他17歲的女兒瑪麗成為朋友。瑪麗對雪萊產生了愛情。葛德文與哈麗特都表示反對。

 


瑪麗與雪萊出奔國外,珍妮自願追隨,過了一段窮困潦倒的流浪生活。因為是三人行(3P),所以遭到世俗遺棄。

 


1815年雪萊的祖父去世,每年給雪萊一千英磅。從這年秋季起,他逐漸進入創作的盛年。

 


1816年三人再到瑞士,住在日內瓦湖畔,二十四歲的雪萊初識拜倫,兩人經常互訪,在琉聲湖上共同泛舟。這時候瑪麗與拜倫產生了戀情,拜倫對瑪麗的文學才華大加讚賞,在拜倫的鼓舞下,瑪麗開始構思後來傳世名篇、科幻小說的鼻祖之一(已經並且仍然將不斷被翻拍成電影)之《弗蘭肯斯坦》(或譯科學怪人)。(再注:看看,林徽因與金嶽霖、梁思成的半生故事是否有如拜倫、雪萊與瑪麗故事的中國版)

 


同年底返回英國後不久,二十五歲的雪萊與詩人濟慈(JohnKeats)相識。 雪萊的發妻哈麗特自沉倫敦海德公園河中,也愛著雪萊的範妮在孤獨中服毒自盡,大法官因雪萊“道德有問題”而剝奪了他對一子一女的監護權。

 


1817年,在與瑪麗補辦了正式婚禮之後,他們定居於倫敦附近的馬洛鎮,以樂善好施贏得當地村民的尊敬。

 


因為患肺病,在1818年,雪萊永遠離開英國,前往意大利。意大利使人迷醉,雪萊進入不可思議的創作黃金時代,在1819年寫下了《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欽契》、《西風頌》、和政治抒情詩《給英格蘭人的歌》等名篇。

 


雪萊和拜倫同往地中海,一起泛舟、騎馬、射擊、談詩。

 


1822年7月8日 ,雪萊駕帆船出海,暴風突起,舟沉而死。 10天後發現屍體,年僅29歲。

 


根據當地法律,必須火化,拜倫參加了火化,舉行了符合雪萊性格的希臘式“赫克托爾”葬禮,把乳香、酒、鹽和油倒在柴火堆上。心髒未受損,與骨灰葬在羅馬的新教徒墓地。旁邊長眠著夭折的兒子威廉和好友濟慈。

 


墓誌銘上刻著“波西·比西·雪萊,眾心之心”,下麵還有莎士比亞的詩句:“他的一切未曾消逝,隻經曆了一場海的變異,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奇麗”。

 


一年後,瑪麗返回英國並從那時起成為一個專業作家,以撫養唯一存活的兒子。盡管病痛纏身,瑪麗依然堅持創作並努力編輯和出版丈夫的作品

。瑪麗·雪萊不僅是傑出的小說家也是一位散文家和劇作家。(看點:徐誌摩是雪萊的推崇者,他生前對於愛妻陸小曼匪夷所思的嬌縱,以及他身後陸小曼緇衣素妝,不僅潛心國畫創作,收益頗豐,而且在徐誌摩的高徒、著名曆史學者、詩人和考古學家陳夢家的幫助下,排除萬難,出齊了徐誌摩的全集,這林林總總,難免會想到雪萊伉儷身前身後事)

 

 

 

 


在狂飆突進的革命者眼裏詩篇《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和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是雪萊最著名的不朽作品。

 


(他)本質上是一個革命家,他會永遠是革命先鋒隊的一員。”——馬克思

“社會主義的急先鋒。"——馬克思

"天才的預言家。"——恩格斯

 


前幾天,我們和ishka老師探討佛朗索瓦·勒墨銀(François Lemoyne, 或François Le Moine,1688 – 1737年6月4日)的名畫“時間讓真理戰勝謊言”。這位哲學家、藝術史學者和數理邏輯學教授給予了哲學性質的斷言----“人在時間、曆史麵前是渺小的,謊言終將被揭穿,這就是畫家要說的!”

而我卻更關心事件裏人的命運,我就質疑他的解讀“但問題是苦主或蒙冤者的時間或壽命等不到曆史女神讓謊言破滅,真相顯露的那一天,遲到的正義隻能警醒後來者,對於已經衰老或者長眠的受害者,又有什麽意義呢?”

 


這個時候我就想到了雪萊寫於1819年的五幕悲劇《欽契》。在這部作品裏良善的一方是那樣的不幸,而惡與惡的博弈卻使得惡之花舔血怒放。中世紀意大利有兩個貝雅特麗絲(貝特麗采)在文學裏不朽,一個是但丁的愛人,另外一個就是欽契伯爵的女兒,雪萊心中永恒的女性。

 


對我而言,沒有歡樂,沒有哀愁,隻有悲憫。 文學是好奇心淬過的刃, 慢慢地割開歲月和被迫的偽裝; 我這貓眼居然看見16世紀的她和20世紀的維斯康蒂一起立在火紅之海升起的泡沫裏

 


下午茶的時候,我會自說自話地放了一支王雁盟的手風琴曲,朋友們都單純快樂地用指節敲擊桌子 。我端起一杯冰淇淋,把櫻桃酒加在實驗室用的霧化罐裏,噴射,於是紅色的煙托起我的香草冰淇淋,刹那間一朵鑲著金紅色邊的白雲仿佛升起,雲端裏有無數金色的射線,藍色的太陽,雲朵以5G加速度拽著我下降,哦,對麵是那阿多尼斯般的美少年,深金色頭發,碧藍的眼睛,抿著嘴微笑,遞給我那一碟小小的杏仁餅幹 心不在焉的舌頭數著一顆一顆杏仁餅幹。雪萊!

 


 

 


無韻體五幕詩劇《欽契Cenci》,根據16世紀末在意大利的真實事件,這起事件的緣起之惡在現代歐洲也不鮮見,就是獸父奸汙親生女兒。

 


欽契伯爵是教皇的寵信,他暴戾成性,害死兒子、強奸女兒,用金幣和葡萄園賄賂教皇,得以無事,繼妻想用宗教打動他無效,女兒忍無可忍雇傭刺客殺死欽契,法官判女兒無罪,但教皇堅持處死。

《欽契》前言節選

在羅馬期間,我曾盡可能利用一個異鄉人所能夠獲得的機會考察有關故事的遺跡和史料。科隆那宮所收藏的那幅貝特麗采畫像,是一件值得讚賞的藝術珍品,是圭多在貝特麗采被關押在監獄時繪製的。然而最有意義的還是,這幅畫忠實地再現了造化最美好傑作的樣品之一。她有一副堅定的蒼白容貌:心情似乎悲傷而沮喪,這樣流露出來的絕望神情卻由於高壓的忍耐而不顯得過分沉重。她的頭上纏著白色頭巾,頭巾下露出的幾縷金黃色頭發落在脖頸旁邊。麵孔的造型及其娟秀,彎彎的兩道眉毛十分清晰,嘴唇有一種痛苦未能壓抑,似乎死亡也難以撲滅想象與敏感的永恒意味。她的額頭寬闊明淨,據說十分靈活生動的那一對眼睛卻由於哭泣紅腫而缺乏光澤,但是任然溫柔,恬靜而美麗動人。整個麵容透露出淳樸和尊嚴,加上她的秀美可愛和深沉的哀愁,具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動人憐憫的力量。貝特麗采·欽契似乎屬於那罕見的一類,力量和溫柔可以並存在他們的身心而不至於相互消弱:她天性淳樸而深沉。她犯下的罪行和承受的災難,仿佛是環境為了便於她的人生舞台上的演出而賦予她的頭巾和外衣。 

                                             ——雪萊

 

雪萊在意大利得到了關於欽契的檔案的手抄本,深受震動,引起了創作的欲望。欽契的故事在意大利幾乎家喻戶曉。詩人隻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寫成了《欽契》這部傑作。《欽契》寫的是十六世紀羅馬一個有權勢、有名望的貴族遭到滅門之災的悲劇。 

悲劇第一幕第一場一開始,欽契伯爵就犯了人命案。羅馬的紅衣主教卡米洛正在伯爵府中作客,他告訴伯爵,他費了力牛二虎之力,羅馬教皇才答應赦免伯爵的殺人罪,條件是欽契必須把自己在品西門外的領地讓給教皇。 

教皇利用這次赦免,奪走了欽契三分之一的財產。欽契一生不斷作惡,“淫邪縱欲和殺生害命”是他的全部生活內容。他在少年時代就胡作非為,幹盡傷風敗德的醜事;到了成年亦不悔悟;到了老年,他已“犯下了成千條不可饒恕的罪過”。隻卡·米洛主教,就救過他三次性命。 欽契對卡米洛的談話,充分暴露出他惡魔般的罪惡靈魂。殺生害命卻給他帶來極大的快樂。他把被殺者的恐怖作為自己生活的食糧。看到被殺者的妻兒的哀號和痛苦,更使他感到興趣。年富力強時,他幹得痛快,無所顧忌;到了老年,他更變本加厲地犯罪。殺死肉體已不能再激起他多大的興趣,他需要看到被害者更長久的悲哀,那就是保存肉體這個靈魂的牢獄,而扼殺被害者的靈魂,以此來滿足自己邪惡的欲望。這個惡魔對於自己罪惡靈魂的剖白,使紅衣主教都震驚不止,稱他是“萬劫不複的魔鬼”。 

欽契的罪惡性格,不僅造成社會的悲劇,也造成了自己的家庭悲劇,這就展開了詩劇的矛盾衝突。 

教皇要他把自己的財產分成四份,給自己的兒子們。他卻把他們從羅馬送到薩拉芒卡,指望有意外的不幸使他們喪生,或者活活餓死。就連他的妻子魯克麗霞也不能避免這種命運。他隻想留下美麗如仙的女兒貝特麗采,好在她身上滿足自己新的淫欲。他叫仆人通知女兒,在半夜時獨自一個人在房間裏等他。 

悲劇的主人公貝特麗采第二場才出現。她同原來的情人,現在的教士奧爾辛諾在伯爵府談話。兩年前,貝特麗采曾向奧爾辛諾表示過愛情。但他一意孤行當上了教士,他便無法解脫對教皇的誓言。因此,貝特麗采隻能把對他的愛視為兄妹之間的感情。此刻她求他借助職權的方便,為她向教皇提一份申訴書,控訴自己的父親欽契對她和她的家庭成員的虐待。 

奧爾辛諾是一個虛偽陰險的人,他要求貝特麗采一定嫁給他,然後才答應她在教皇麵前施展他“最高超的手法”,使教皇能聽一聽她的申訴書。 貝特麗采實際上認識到奧爾辛諾的本質。她說他有“陰暗曖昧的稟性”,是個“冷酷無情的人”。她感到悲哀的是,這樣一個人,卻是這世界上她惟一的朋友。她恨自己的軟弱無能,得不到人的愛憐。貝特麗采說定在欽契將舉行的豪華舞會上把申訴書交給奧爾辛諾,但奧爾辛諾在自白時卻說,他是在用“愛情的巧計”緊緊纏住這個“孤獨無靠的姑娘”,欺騙她。這就使貝特麗采本來是悲劇的命運顯得更為淒慘。

第三場是欽契伯爵府中的舞會。這是一個華麗的大廳,宗教界名流和貴族都來參加宴會。欽契得意忘形,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他當眾宣布,天主幫助他實現自己的欲望。因為從薩拉芒卡帶來了他兩個兒子的死訊。這就是他大開盛宴的目的,因為兩個兒子一死,他便省下了兩份遺產。

當賓客們明白了他不是在故意開玩笑時,都為這喪盡人倫天性的醜惡行徑而氣憤,紛紛退席。魯克麗霞為此痛苦得昏倒。但最受刺激的莫過於貝特麗采,她在震驚與憤怒之下,阻止了賓客們的退席。她當眾揭露了父親的禽獸行為,他不僅虐待自己的兒子,還把自己的女兒按在地上毒打。為此,貝特麗采祈求參加宴會的主教、親王和親友們給予保護。欽契大怒,使攆走了女兒,向仆人又要了希臘美酒狂飲,他打算借酒意實現占有女兒的罪惡企圖。

第二幕一開場,舞台籠罩著悲哀的氣氛。魯克麗霞被欽契毆打了,兒子正在安慰繼母。貝特麗采也出現在居室裏,在驚恐中祈求母親的幫助。她講述了昨晚宴會後欽契去她的房間,對她有所要求;這要求,是她無法向別人說的。她們母女和母子之間抒發著友愛之情,訴說著他們遭受的汙辱和經曆的苦難。 

貝特麗采向教皇呈遞的控訴欽契罪行的信,卻被原封退回,他們的希望全部落空。此刻欽契又出現在居室裏,他的可怕的獰笑,使貝特麗采雙手掩麵,全身戰栗。他對自己的女兒,仍然堅持一種獸性的要求。他來通知,三天後,他要去自己的行宮佩特雷拉城堡。 

第二場加入了紅衣主教卡米洛同欽契的另一個兒子基亞珂摩在梵蒂岡中一個房間裏的談話。這進一步揭露了欽契的罪惡。原來,基亞珂摩娶了一個有錢的名門女子,但她的嫁妝全部讓欽契據為己有。基亞珂摩既有妻,又有幾個子女,因此無法生活,被逼得走投無路,便想通過主教請求教皇,依照法律,幫助他收回被霸占的財產。主教來此,就是說明教皇對此事的態度。教皇不但不主持公道,反倒偏袒欽契,認為他的反常,正說明了子女對他的不孝。正當基亞珂摩心中激蕩著複仇的熱血時,奧爾辛諾出現了。他以偽善的麵目引誘基亞珂摩說出內心的複仇打算,被拒絕了。奧爾辛諾有自己的算盤,他因為想占有貝特麗采,所以怕欽契把她突然毀滅。因此,他一直伺機利用欽契家人的手除掉這個暴君;自己不付出代價,還能坐收漁利。第二幕就在他預期成功的得意的獨白中結束。 

第三幕,劇中人物內心的激情出現了第一次高潮,欽契的罪惡也達到頂點。欽契要奸汙自己的女兒,一直是悲劇矛盾的主線;在這一幕裏,欽契滿足了獸欲。他在去佩特拉宮之前,奸汙了女兒貝特麗采。這一幕的第一場,貝特麗采處於瘋癲的、痛苦的情緒之中。在伯爵府中,她蹣跚著走向魯克麗霞,她似乎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隻感到地轉、天旋,她這種迷憫和麻木的神情,暗示出她已遭到了欽契的奸汙。這次的汙辱,使貝特麗采再也不能忍受。當奧爾辛諾來時,她向他乞求幫助,奧爾辛諾故意鼓動她去控告欽契。其實他有意提出這樣一個行不通的法律解決的辦法,來激起貝特麗采的殺機;貝特麗采也真的意識到,隻要控告,自己將身敗名裂,家族名譽也將敗壞無餘。 

貝特麗采看到了母親軟弱、朋友狡猾,一切隻能靠自己決斷,於是突然之間下定了決心,要在欽契去佩特拉宮路經山中深淵時殺死他。奧爾辛諾十分高興,主動提出替她物色兩名最凶狠的劊子手。正在這時候,基亞珂摩出現了,他就是來殺欽契的。欽契不僅侵吞了他妻子的嫁妝,還奪走了他在政府機關的職位,使他無法維持生活,並且還惡意地對他的妻子說,她的嫁妝是基亞珂摩尋歡作樂揮霍掉了。妻子信以為真,便教育孩子站在她的一邊,最後基亞珂摩連家庭也被欽契毀掉了。基亞珂摩的打算與貝特麗采不謀而合,於是相約雙方配合來懲辦這個暴君。

第二場是在基亞珂摩的家裏。深夜,雷雨交加,伴著孤獨的燈火,基亞珂摩後悔自己產生殺父時欲念。這時,奧爾辛諾出現,他說欽契早一個小時過了深淵上的小橋,失掉了下手的機會。但他卻以基亞珂摩的名義,派兩名劊子手去找貝特麗采、魯克麗霞重新商量殺死欽契的計劃。這兩名劊子手都是欽契的仇敵,恨欽契達到極點,這就意味著謀殺會成功。 

第四幕,劇情發展到一個高潮。這一幕開始,場景移到了佩特雷拉城堡內。深夜,欽契獸性大發,命令妻子和奴仆幾次三番去找貝特麗采,但都被貝特麗采堅決拒絕:她決不想再次遭受蹂躪。 

欽契的妻子魯克麗霞再三勸阻,都不能使他改變主意。他用詛咒毀滅了兩個兒子,他還要讓另一個兒子基亞珂摩的一生成為一所“比陰曹地府更可怕的地獄”;還要讓他最小的兒子波爾那多的青春化為一座“墳塋”;讓女兒貝特麗采抱著“絕望和汙辱死去”。一切罪惡作完之後,他將在羅馬的郊野,把自己的全部金銀財寶、貴重衣服、古玩名畫、掛飾帷幛、文契字據、財產帳冊,全部付之一炬;隻給後代留下自己的名字,這名字將使繼承人“出乖露醜”。

由於幾次叫不來女兒,欽契想法要羞辱她,要讓女兒裸體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在人們的恥笑中,痛苦地自殺;既毀滅她的肉體,又毒害她的靈魂。他的獸欲使他喪失了理智。他感到自己不是人,隻像一個”凶神惡煞”。他趕走了魯克麗霞,並威脅她不許幹預他要幹的事。但魯克麗霞在他的茶水中放入了鴉片,使他昏昏沉沉睡了過去。 

第二場在城堡上。魯克麗霞和貝特麗采接待了劊子手奧林匹渥和瑪爾齊奧。這兩人都曾是欽契手下的人,深受其害。他們在金錢和私仇的驅使下,甘願受奧爾辛諾的支配。

第三場中,去行刺的劊子手突然轉回。欽契的睡態使他們不敢動手。他們講,睡夢中的欽契突然說話和大笑,像上帝在他身上顯靈,又像他們的父親的亡靈附體在欽契身上,良心使他們不忍下手。貝特麗采聽完極為氣憤,怒斥道: 

“哼!為了一點錢,為了報私仇,你們能把良心都賣掉,你們的良心不過是一個幌子罷了,它們能躺在每天出現的千百件損人的罪行上睡大覺;可是一旦碰到這樣的事情,誰要是婆婆媽媽、假仁假義,那就是對皇天的汙辱,……” 

她認為殺死禽獸般的父親是正義的事情,這是鏟除罪惡和暴君。她勇敢地奪去匕首。但劊子手畢竟愛錢,他們再度進入欽契的臥室,將他掐死,把屍休扔到陽台下麵的花園裏。

這時,一聲號角,羅馬教皇的使者來到,魯克麗霞驚慌失措,貝特麗采卻感到內心異樣的安靜,她命兩個凶手藏起來。 

第四場,羅馬教皇的大使沙維拉來捉拿欽契,卻意外地發現了他的屍體,還捉到了凶手瑪爾齊奧(另一人已死)。於是,沙維拉要把全部在場的人逮捕,去羅馬教皇處受審。魯克麗霞昏迷過去,但貝特麗采異樣堅強,準備赴羅馬伸張正義。第四幕在貝特麗采充滿正義和激昂的言詞中結束。 

第五幕的第一場,在奧爾辛諾的府邸。基亞珂摩來此,看到事情敗露了,想到白發蒼蒼的父親在睡夢中被掐死,不免十分痛悔和懼怕。這時,奧爾辛諾出現,他要求基亞珂摩把自己洗清,不要被牽涉進去。為了更保險,他還勸基亞可摩逃跑。後者看透了他的狡猾和虛偽,斥責道,隻要一逃跑,就會把貝特麗采暴露,使她遭到毀滅。

基亞珂摩在氣憤之下,撥劍要殺死奧爾辛諾這個卑鄙的魔鬼。然而他卻被奧爾辛諾更加偽善的語言所欺騙,他說他不過是來試探一下他。騙走基亞珂摩之後,他在獨白中暴露了自己的嘴臉。

在第二場裏,法官開始了審問。他們用酷刑迫使瑪爾齊奧交代出謀殺的真情。由此,貝特麗采被提審。在這一場中,詩人使貝特麗采的形象更加完美和光彩照人。她麵對凶狠的法官和人證,毫不氣餒,毫無懼色。她把這場鬥爭看作是正義反對邪惡,真理反對黑暗的光榮事業。 

首先,她說女兒殺死父親是不合常理的。她爭取了卡米洛主教。她指出酷刑後誘供是得不出真正的事實的。 

其次,她說,匕首刻著貝特麗采的名字,這無疑是自投羅網。既然是謀殺,這一切都應該布置得更加嚴密。 

再其次,她完全可以在謀殺後把凶手殺死,來掩蓋罪行,可現在凶手還活著。以上理由證明自己清白無罪。 

然後,她用大義凜然的氣度讓證人感到良心的懺悔。瑪爾齊奧在她的感染下,良心發現,他否認了自己的供詞,申明其他人是清白的,隻有自己有罪,隻求一死。 

卡米洛更加同情貝特麗采,要求審判停止。但法官受命於教皇,要請求指示,同時還要加刑拷問瑪爾齊奧,但瑪爾齊奧大笑後,像勝利者一樣,自己氣絕身死在刑台上,最終表現了羅馬人的高尚品格和英雄氣概。貝特麗采重新被打入監獄。

第三場,在獄中,貝特麗采睡得如此平靜。經過嚴刑拷問,她也沒招一個字。弟弟波爾那多來看她,把她喚醒。法官帶著魯克麗霞和基亞珂摩上。他們都已在嚴刑拷問下招了實情。但她仍堅持一個字不招。在兄弟和母親的勸誘下,她才向他們承認了實情,但決心不向法庭招認。

基亞珂摩和魯克麗霞後悔自己的軟弱,它既毀滅了自己,又毀滅了貝特麗采。貝特麗采讓哥哥靠著她,讓母親躺在她的膝上睡一覺。她認為,出於軟弱幹了蠢事,然後又悔恨欲絕,那就更為軟弱。她要求他們堅強起來。她為他們唱了一支悲傷的歌曲。

第四場,悲劇控訴了教皇的罪行。紅衣主教說出了教皇的冷酷無情。

教皇為了維護統治,維護封建的宗教道德觀,也為了維護自己的生命,冷酷地判處所有人的死刑。卡米洛再三請求寬恕,都被教皇駁回。 貝特麗采知道懇求是無用的。

基亞珂摩被判桀裂這樣的酷刑。母女二人皆判斬首示眾。最小的弟弟也被收監,並且被強迫目睹親人們受刑的全過程。

所有被判死刑的人在貝特麗采的鼓舞下,都像英雄一樣地去赴刑。波爾那多懷著難忍的痛苦向姐姐、哥哥、母親告別。貝特麗采囑咐他,無論經受什麽樣的災難,也要像她們一樣去死。她要求母親紮上腰帶和打上發結,迎接高貴的死亡。 

詩劇明顯地抨擊了宗教的罪惡。教皇代表黑暗的統治。他袒護一切惡德劣跡,對正義和真理,卻極盡鎮壓戕害之能事。劇中的教皇,不僅麵目冷酷可憎,而且對財富具有比俗人更為貪婪的欲望。他放縱欽契去作惡,是為了從他手中勒索大宗產業。另外,奧爾辛諾身為教士,卻殘酷、偽善、陰險,他既不放棄俗人的欲望,也不脫下教士的偽裝:他想在現世和天堂兩方麵都得到利益。欽契一家人的悲劇是由他陰謀慫恿、策劃而造成的,他把別人送上了刑台,自己卻逃之夭夭。他的殘酷、陰險的本性,反映了教會的本質特征。以貝特麗采為代表的一群,是受盡暴君淩辱的弱者,他們的反抗,代表了人類的正義要求。處死他們,就意味著向真理和正義挑戰。在劇中,教皇盡管施展了權威,但他決不是勝利者。 

詩劇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為正義進行鬥爭的女英雄的形象。詩劇開始時,她隻是一個溫柔、多情的少女。

詩劇在表現惡德穢行方麵,有新的探索,采取了間接的、暗場的表現手法。特別是揭露欽契的亂倫獸行,完全是通過表現貝特麗采的精神狀態來完成的,收到完滿的戲劇效果,這表明了雪萊詩藝的高超。

全劇體現了現實主義的精神,它是雪萊長篇作品中惟一采取現實主義表現方法的傑出作品。劇中反映的事實、行為、感情、心理活動,都具有現實性和典型性。劇中沒有空幻的想象和象征性的場景,也沒有抽象的概念、華麗的詞藻,一切都是現實的、淳樸的、自然的、合乎情理的。詩劇《欽契》,無論就思想性和藝術性來說,都是雪萊最成熟的作品之一。

藝術家複原的貝特麗采的容貌

臨刑的貝特麗采

按照“詩人們”係列的慣例,我獻上自己的作品致敬,不過這次是獻給貝特麗采的一首歌,由我作詞和編曲,原來曲目是舒曼(R.Schumann) 寫給他太太、著名女鋼琴家克拉拉的一本「兒時情景」鋼琴小品集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夢幻曲(Träumerei)。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