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沂蒙山小調》誕生 :

來源: 酷暑之雨 2015-02-19 13:41: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4470 bytes)

 

______ 紀念《沂蒙山小調》誕生70周年

作者:阮丹妮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0-6-6 6:14:01 http://www.ymsxd.bj.cn/Article/xdsy/201006/178.html

《沂蒙山小調》是我父母創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曆史歌曲。由於曆史的原因,這首歌長期以來一直以“山東民歌”的形式在世間流傳。
1940年6月,我的父親李林和母親阮若珊,在沂蒙山區創作了這首革命歌曲。歌曲原名為《反對黃沙會》;後為配合形勢,保留了前兩段,加進了抗戰的內容,歌名改為《沂蒙小調》;由於曆史原因,這首歌沒有在當時的報刊媒體上發表。但它卻通過阮若珊、李林等眾多文工團員們的多次演唱,傳遍了山東各根據地。後來,隨著形勢的發展,歌曲傳遍了全國,歌詞保留了前兩段,不斷變換著後麵的內容,其中以1953年山東軍區文工團李銳雲、李廣宗、王印泉三同誌續寫的後兩段歌詞流傳時間最長。但無論怎麽改,阮若珊所寫的前兩段歌詞從1940年到現在基本沒變。
此歌一經唱出,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群眾盛讚“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小調》”,這首歌成了久唱不衰的紅色經典歌曲。
1992年5月,著名音樂學家、音樂學專業教授呂金藻先生在《人民音樂》雜誌上發表文章“再為幾首歌曲作者正名”,旗幟鮮明地指出《沂蒙山小調》“根本不是山東民歌,而是一首創作歌曲”。
2003年,軍旅作曲家若屏先生在音樂界權威雜誌《歌曲》和《解放軍歌曲》)上撰文“《沂蒙山小調》和它的作者”,並同時刊登了署名阮若珊詞、李林曲的《沂蒙山小調》。從此改變了《沂蒙山小調》多年錯署“山東民歌”的狀況,阮若珊、李林的名字才得以在正式印刷刊物上出現。

《沂蒙山小調》的創作過程
《沂蒙山小調》是怎樣產生的?阮若珊在給“《小調》誕生地”的策劃人之一王濱的信中說:”關於介紹這支曲子的胡蔭波同誌寫過一篇“沂蒙山小調溯源”,在上海“新民晚報”發表過。他是我的小老弟,老戰友,當年我們在一起工作、戰鬥,他寫了這支曲子的創作過程,”……
當年的紅小鬼胡蔭波叔叔是我父母創作《沂蒙山小調》的見證人之一。1985年他在《魯南史訊》上發表了“人民喜愛的《沂蒙山小調》”,第一次將這首歌的作者及創作過程向外界作了詳盡的披露。他在文章中說:“……當時,我們文工團駐沙溝峪旁邊的下白石屋。那是個很小的山村,李林和阮若珊就在一間亂石砌牆、茅草蓋頂的簡陋民房裏,經過精密構思,很快地寫了出來。當時歌的名字叫《反對黃沙會》。歌詞分8段,內容主要是控訴黃沙會的罪行,揭露黃沙會的陰謀。曲調是李林根據山東逃荒到東北的賣唱人所唱的曲子加工整理而成的。歌曲寫好以後,李林就左手拿著底稿,右手拿著呱噠板,在下白石屋西麵的小山坡上唱給我們聽,請大家提意見。那通俗生動的歌詞、美妙動聽的曲調,和他那富有風趣的表演,一下子扣住了每個人的心弦,博得了團員們一陣陣的掌聲。……”
後來,我對胡蔭波叔叔進行了采訪,他說我父母在茅草房裏創作《沂蒙山小調》時,他剛好進屋去拿東西,看到他們倆正在認真地研究、切磋,就趕快出來了。我采訪他時,胡蔭波叔叔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那篇文章不是我隨便寫的,是我們的老團長袁成隆同誌和黨支部書記史屏同誌特別囑托我寫的,因為我是《沂蒙山小調》創作的見證人,他們認為我寫這篇文章最合適。

《沂蒙山小調》有沒有手稿?
很多人問我一個問題:“《沂蒙山小調》有沒有手稿?我回答:“沒有。”
為什麽沒有?這是殘酷的鬥爭環境所造成的。記者在訪問著名作曲家肖民同誌時記述了如下情景:“1946年,肖民隨山東軍區政治部向東北進發。按上級規定,必須將帶有八路軍標誌的物件清除掉。當小船駛入渤海主航道時,敵艦向他們駛來,領隊的陳沂同誌下令:誰身上還帶有八路軍標誌的東西?趕緊丟掉!他隻好將身上僅存的兩份歌譜和一條心愛的皮帶丟入了茫茫渤海。那一刻,一種悲壯感油然而生。從此便養成了不存底稿的習慣,他相信:是好作品自然就會在群眾中流傳。”(摘自2008年7月《中國藝術報》·中國音樂)
由此看來,《沂蒙山小調》沒留下手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沂蒙山小調》為什麽被稱為“山東民歌”?
明明是一首有作者的創作歌曲,怎麽成了山東民歌?
著名音樂學家、音樂學專業教授呂金藻同誌,在他的文章“再為幾首歌曲作者正名”中指出:“有些作品的署名問題與其曆史背景有關,尤其是戰爭年代,有些作品隻在口頭上流傳,並未正式出版,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佚名”作品或“民歌”。(摘自1992年《人民音樂》)
“1985年,上海市人大副主任、當年的中共山東分局宣傳部長陳沂,在接見李林等山東一批老文藝工作者時說:”山東老百姓承認它是山東民歌,就是對你們的最高評價,比標出你們的姓名更有意義。”(摘自1997年《新民晚報》胡蔭波所寫“《沂蒙山小調》溯源”)。
有些人片麵地理解陳沂同誌的講話,認為領導都這麽說了,這首歌就是“山東民歌”了;實際上,陳沂同誌說這番話是有它一定的曆史環境和局限性的。當時還沒有頒布《著作權法》(此法係1990年正式頒布),人們頭腦中根本沒有什麽維權意識;這番話恰好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沂蒙山小調》是有作者的”這一曆史史實。

《沂蒙山小調》是原創歌曲還是民歌?
著名音樂學家、音樂學專業教授呂金藻先生為了寫好《再為幾首歌曲作者正名》一文,曾在李林生前與他通信,了解他創作《沂蒙山小調》的情況,李林在信中是這樣說的:“關於小調的來源究竟係屬山東還是河北民歌?我已記不清楚也弄不清楚了。因當時“闖關東”流落街頭討飯賣唱的人,大多係山東、河北人。……加上當時年紀太小,很難分出是哪兒的民歌,隻是聽得好聽,多了,熟了,就留下點印象,音影。……當時隻憑記憶,邊哼邊用簡譜記下來,後來又邊唱邊改,越改山東味兒越濃了,慢慢唱的人也越來越多,越改越順口了。”(摘自1990年10月李林給呂金藻先生的信)
李林的這封信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這首歌采用的音樂元素不一定全是山東的;另外,李林在信中細致地描繪了他運用音樂元素創作《沂蒙山小調》的全過程。
由於李林已記不清《小調》的來源,自1980年起,音樂界展開了一場尋找《沂蒙山小調》“原型”的熱潮。
尋找到原型是不是就證明《沂蒙山小調》不是創作歌曲而是一首民歌了呢?讓我們看看著作權法是怎麽說的吧:
什麽是創作?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中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某種有形形式複製的智力成果。” 第三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創作,是指直接產生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
在音樂人找到的眾多所謂“原型”中,都隻是“像”《沂蒙山小調》而不是“是”;這些“原型”中,沒有一首曲子和《沂蒙山小調》是完全相同的;這些“原型”中,沒有一首曲子的影響力及傳播範圍超過《沂蒙山小調》的。這說明《沂蒙山小調》是阮若珊、李林汲取了各地的音樂素材,經過創造性的“智力活動”,使《沂蒙山小調》具有了“獨創性”。這足以證明《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原創歌曲而不是民歌!
音樂家方萌在“沂蒙山小調民歌原型考”一文中曾有如下論述:我也曾訪問過著名電影作曲家雷振邦,他說他的許多電影音樂創作如《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等,都是取材於民歌和民間音樂。他講道:”有些民歌甚至不用怎麽加工,隻要把它的精華提煉出來,就是很好的作品。”

《沂蒙山小調》的深遠影響
《沂蒙山小調》誕生到今年整整70年了!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同誌生前曾和他的戰友阮若珊相約,要重遊“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後因他突發“心梗”而未能成行,造成了他們終生的遺憾。袁成隆同誌在他生命的最後日子裏,給他的親密戰友阮若珊贈寫了一幅題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後附一段贈言:“沂蒙山小調的詞曲作者阮若珊同誌,在艱苦的戰爭年代,以極大的熱誠和愛心歌頌了沂蒙山和沂蒙人民,這首普遍受人喜愛的歌曲,從那時起一直流傳在齊魯大地內外,每唱無不牽動萬般情懷。像萬古長青的沂蒙山一樣,人們不會忘記這首可愛的沂蒙山小調,也不會忘記可敬的如今已年邁的若珊同誌。袁成隆贈若珊同誌留念”。這段贈言感人至深,它寫出了《沂蒙山小調》的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在讚美《沂蒙山小調》的同時,也肯定了詞作者對這首歌曲所做的可貴貢獻。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鼓舞鬥誌的歌。李林的生前好友、著名作曲家商易回憶道:“我第一次接受這首民歌(這是他文章開始的認識與稱呼)是1944年。當時我正在日寇盤踞的濟南市讀中學。一位高班的同學悄悄地唱給我聽,說是從魯南抗日根據地傳過來的。在那長夜漫漫的敵偽統治區,聽到這樣的民歌,真像數九寒天撲麵吹來一陣溫暖的春風,又像渴飲一杯清冽的泉水沁人心脾,頓時感到無比振奮——人民在戰鬥,中國不會亡!”(摘自“《沂蒙山小調》想起的”)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戰地浪漫曲”。記者在采訪著名作曲家肖民同誌時有這樣一段感人描述:“1945年,八路軍準備解放魯南重鎮臨沂城,盤踞臨沂城的偽軍司令王洪久部打出國民黨旗號固守。攻城前夕,領導派肖民和傅泉(抗大文工團小鬼)去做瓦解敵軍的工作。他倆來到城牆邊,趴在護城河外的屋脊上,高聲喊道:“日本鬼子馬上就要完蛋了,你們不要再替他們賣命了!沂河兩岸的人民受盡欺淩,八路軍即將攻城解救臨沂的百姓,你們朝天開槍就算還有中國人的良心。現在,我用小提琴拉一曲《沂蒙山小調》給大家聽。”於是,肖民便躺在屋脊上拉了起來。先是曉之以理,後是動之以情。臨走,聽到喊話的偽軍朝天放了數槍,算是對他倆的回應。(摘自2008年7月《中國藝術報》·中國音樂“從小八路到著名作曲家”)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八路軍戰士心中珍愛的歌。抗大一分校文工團13位老同誌在一封信中是這樣描述的:“我們是一群曾經戰鬥、生活在山東解放區、沂蒙山區的老戰士、老文藝工作者。……著名的《沂蒙山小調》誕生於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年代,距今已有67年的曆史了。它是我們的親密戰友、已故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員阮若珊、李林同誌共同創作的一首革命歌曲。我們曾親眼目睹了他們的創作過程,並在抗日軍民中教唱過這首歌,後來,我們又帶著這首歌奔向了祖國各地。”(摘自“給中央領導同誌的一封信”)

後記
《沂蒙山小調》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以“山東民歌”的形式在山東乃至全國、全世界被人們廣為演唱。兩位作者從來沒有因為沒有署他們的名字而有什麽看法。在商易同誌的文章中就曾有過這樣一段描述:“有人勸李林趁目前知道實情的人還在,應該要求在《沂蒙山小調》這首歌上署名,以爭取著作權。他不以為然,認為:一個作品被人民承認,當作他們自己的作品,就是最高的獎賞。”
在中國,“是民歌就不能有作者,有作者就不能叫民歌”,這是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以前由於曆史的原因,許多演出或刊物都把《沂蒙山小調》署名為“山東民歌”,這是曆史造成的;遺憾的是,現在有些影視、歌舞、演唱及中小學的音樂課本等等,在用到《沂蒙山小調》時,仍然不署兩位作者的名字,我認為這種做法欠妥。

《沂蒙山小調》的詞曲作者是那麽熱愛沂蒙山,熱愛沂蒙山的老百姓,他們把《沂蒙山小調》無私地奉獻給了他們曾經保衛、戰鬥過的這片熱土。在著作權越來越受到重視與尊重的今天,我們應當正視曆史,尊重兩位作者,給《沂蒙山小調》“正名”。

2010年7月31日修改

所有跟帖: 

謝謝介紹《沂蒙山小調》由來,祝願新春快樂!:) -片片紅葉- 給 片片紅葉 發送悄悄話 片片紅葉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15 postreply 16:48:0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