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tasie Impromptu -- 幻想即興曲 (圖)




就是喜歡肖邦—— 那個纖細的、近乎病態的、 或者說更像詩人的 鋼琴家。 在夜闌人靜的時候, 貝多芬太激烈了; 勃拉姆斯太內省了; 李斯 特太狂野了; 柴可夫斯基太憂愁了; 而隻有肖邦, 才能在此時真正的與你交流 那敏感的音符, “倏”的進入你心裏, 捕捉到那一瞬的感動, 叫你刹那間就會淚湧上眼眶。 這就是肖邦, 而我也隻有在深夜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他; 這並不是因為肖邦從來就屬於黑夜, 而隻是因為這個世界 在白天會被各種色彩塗抹得麵目全非 以至於迷惑了你的感官罷了。 而肖邦怎會明白這些。 他帶著那高貴的靈魂 在這末世吟唱著 似乎已不再和時宜的東西 並且為此驕傲和滿足著。 確實,這世界怎麽還會是肖邦的世界呢? 我幾乎無力挽留, 挽留這世間其實一直有著的愛和溫柔; 但我卻有眼睛看見, 看見它們插著肖邦的翅膀在盤旋和逗留。 我聽肖邦的瑪組卡,聽夜曲,也聽他的協奏曲。 但我一直很難想象和體會肖邦在寫這些曲子的時候, 心中懷有什麽樣的感受? 為何傾瀉的旋律竟會如此的清新而又濃鬱? 在巴黎那個被香水和沙龍充斥的城市中, 肖邦仍能獨懷著這樣一份清世之態, 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因此肖邦是孤獨的 ——即使在他與喬治·桑共度的那十年間, 他仍是無法徹頭徹尾地從孤獨中走出。 他從來都無法像李斯特那樣 真正地適應並醉心於那份生活, 所以這種深藏在骨子裏的孤獨 正是他一生仿佛悲慘結局的注定 ——我時常能夠看見瘦弱的肖邦在夕陽下彈琴, 或在深夜裏踽踽獨行。 但我從不以為這就是肖邦的悲哀, 更不以為肖邦因此就減少了對這個世界以及對周圍人的愛。 我們顯然能夠看到他是滿懷希望的, 甚至一直到最後, 我們都能從他的遺作《夜曲op.22 》中 感受到對未來無限的向往。 肖邦憑著他那敏銳的洞察力 和高尚的靈感表達著對生命的敘述。 他所敘述的那段生命 在漫漫曆史長河中 或許隻是驚鴻一瞥, 但由此注下的卻是一個無法磨滅的永恒。 因為隻有充滿愛,才會充滿希望; 隻有擁有希望,才會尋求到永恒。 而我卻不知道, 在現在這個世上, 還是不是真會有什麽 能夠讓你一直牽動心腸並為其執著呢? 就象肖邦一生隻為鋼琴, 從來不沾交響樂和歌劇的邊, 想來那也是一種不可改變, 一種為自己許下的諾言

所有跟帖: 

回複:Fantasie Impromptu -- 幻想即興曲 (圖) -bisous- 給 bisous 發送悄悄話 (28 bytes) () 11/12/2004 postreply 16:25:1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