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la Commune de Paris)
是一個在1871年3月18日
(正式成立的日期為同年的3月28日)到5月28日的2個月中,統治巴黎的政府。
巴黎公社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它是社會主義的早期實踐;
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光輝裏程碑,影響廣大且深遠。
1871年5月28日,凡爾賽反動軍隊攻陷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巴黎公社 的最後一個堡壘
貝爾-拉雪茲神甫公墓,導致革命失敗。
全城開始了大屠殺,無數革命誌士倒在血泊中。
麵對著這一片血腥恐怖,法國詩人鮑狄埃(1816-1888),
滿腔義憤,連夜奮筆疾書,寫下了氣壯山河的歌詞。
部隊參與起義,失敗後,Lecomte和Thomas將軍 在蒙馬特爾高地被槍斃。
歌詞由 歐仁·鮑狄埃(1816年-1887年)在1871年所作
(當時用馬賽曲的曲調演唱),這首詩歌原名為《國際工人聯盟》,
刊登在1887年出版的鮑狄埃的詩集《革命歌集》中。
詩歌集出版後的第二年(1888),法國北部工業重鎮裏爾市的工人合唱團,
請工人業餘音樂家 狄蓋特 為這首詩譜曲,三天之後譜曲完成。
這首歌曲為行板,降B大調,4/4拍子。全曲隻有一段貫穿首尾的旋律,
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詞。
悲壯的前奏過後,深沉的第一主題昂首進入,
表現出革命誌士們不屈的氣節;樂曲的中段旋律
在調性上實際上轉為屬調(即F大調),始終莊嚴、雄渾,
曲調中愈發透出光明與希望;
最後,樂曲的前奏經過自然再現,在雄壯而嘹亮的氣氛中結束。
歌曲的高潮在副歌的最後一句,這是全曲的主題所在,
也是全世界所有譯文都完全按照音譯的一句:
“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
L’Internationale
《國際歌》最早的中譯
是由瞿秋白在俄文專修館的同窗好友耿濟之和鄭振鐸以詩歌的形式合譯的,
1921年發表在茅盾主編的《小說月報》“俄國文學專號”,
稱《第三國際黨頌歌》,因未附曲譜而無法傳唱。
1923年 瞿秋白 從俄羅斯回到中國,又翻譯了國際歌中文歌詞,附上曲譜,
《國際歌》開始在中國傳唱。
據說,1962年 中法大學教授、翻譯家 沉寶基 作了新譯。
有說,現在流行的中文《國際歌》歌詞是詩人 蕭三 經過多次推敲修訂而成的。
廖昌永 - 劉歡 - 莫華倫
【2013-07 撰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