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

來源: 華灜 2013-04-15 15:15:5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897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華灜 ] 在 2013-04-15 18:16:48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回複:Sissel - Going Home萬家述評2013-04-15 14:27:01

 



事實是 Dvořák在美期間,受當地印安人的音樂啟發,產生靈感,創作了第九交響樂New World Symphony。

之後由他的這位名叫William Arms Fisher的美國音樂家學生,取其第二樂章的主題,改編成Going home,

最初為一首合唱曲。

和您萬先生的理解正好倒過來?

給您參考。


 

 

朗費羅是19世紀美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的作品反對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同情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痛苦遭遇。《海華沙之歌》為他的代表作,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關於美洲印第安民族的英雄史詩。詩人以印第安人傳說為素材,精心創作了這部長詩。在宏大的史詩裏,他描繪了印第安人領袖海華沙一生克敵製勝的種種英雄業績,塑造出印第安人的民族英雄海華沙的光輝形象。

最終,歌劇《海華沙》並未作成。但其中的一些創作初稿後來就用在了《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中。1893年5月24日,這部交響曲創作成功。這部交響曲是德沃夏克到美國後寫下的第一部作品。本來,作者並沒有給交響曲加標題,但在公演前不久,琴妮•瑟勃夫人建議加上“新大陸”的標題,並得到了德沃夏克的同意。從此以後,這部名為《自新大陸》的交響曲便名揚四海。1893年12月16日,在安東•塞德爾指揮下,由紐約愛樂樂團首演於卡內基音樂廳。這部交響曲在美國首演時,可謂轟動一時。美國的報紙甚至把它稱作“美國的交響曲”。但是,德沃夏克斷然反對這種說法,並強調指出:他在國外創作的音樂作品首先是捷克音樂。他在首演的前四天曾對采訪者說:“我沒有使用過任何一個黑人或印第安人的旋律,我隻是在作品中寫了體現印第安音樂特色的自己的主題,我用現代節奏、和聲、對位和樂隊音色的一切手段來發展它們。”

《自新大陸》的第二樂章,被稱為“一切交響樂慢板樂章中最動人的一個”。其中的音樂形象同《海華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饑荒”有聯係,描述的是海華沙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饑餓與瘟疫的雙重威脅中死去,奄奄一息,與思念中的遠方丈夫訣別時的痛苦心情。那種動人的感情強烈震撼了作曲家,他將自己的感受全部注入到作品裏,因此從他筆端流出的旋律極其感人。這段旋律的歌唱性很強,又表現了一種孤獨、悲哀和思念故鄉的情緒,因而引發了許多人在情感上的共鳴。也正因為有了這段旋律,整部交響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愛,並將它譽為“德沃夏克最受歡迎的交響曲”、“歐洲十大交響曲之一”和“捷克第一交響曲”。這部交響曲似乎成了德沃夏克的代名詞。

這一充滿無限鄉愁的美麗旋律感人至深,很快便被作曲家們紛紛改編為思念故鄉的歌曲。其中流傳最廣、最為優秀的,是德沃夏克的一位學生,美國音樂家費西爾改編的《Going home》的合唱曲,並被迅速而廣泛地傳播開來。中文填詞是我國早期的音樂人李抱忱(1907-1979,生於河北,北京—美國—台灣)和他在燕京大學時的同學鄭萍因(鄭騫,生於遼寧,古典詩詞研究學者,1906-1991),歌名被譯為《念故鄉》。

所有跟帖: 

謝謝參與討論。上麵是網友、也是我校友的西門祝的評論。 -萬家述評- 給 萬家述評 發送悄悄話 萬家述評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15/2013 postreply 15:27:0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