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樂版——《索爾維格之歌》

來源: 吉相 2004-10-11 22:58:01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805 bytes)
在舊日挪威的一個村莊裏,有一個叫培爾·金特的青年人,擁有著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愛,有未婚妻索爾維格姑娘柔情脈脈的溫存。本來是很幸福的了,然而,他卻成日沉溺在夢想裏:發大財,發大財,拚個老命也要發大財!於是拋棄了孤獨的母親和熱愛他的姑娘,遠走他鄉,到世界各地去冒險。他用罪惡的手段達到了發財的目的,可最後卻被比他狡猾的人把所有的錢財騙走了。

這時候的他,身無分文,舉目無親,飄泊流浪,饑寒交迫,不禁想起了可愛的故鄉、慈愛的母親和溫柔的姑娘來,決心痛改前非,投回故鄉懷抱。經過了漫漫的日日夜夜,嚐盡了人間的一切的艱難險阻,這一天,他終於快走到生他養他的村莊了。這時候,一位姑娘緩慢悲傷的歌聲,遠遠地向他飄來:“冬天早過去/春天不再回來/夏天也將消逝/一年一年地等待……..等待著你回來……”。他憑著僅剩的一點力氣,加快步伐朝著歌聲的方向走去。

來到自家的茅屋前麵,隻見索格維格姑娘正一邊紡紗,一邊在唱著她的等待之歌。這首歌她不知唱過多少年月和多少遍了。她那俏麗的麵容,在等待的憂傷中憔悴了;那明亮的眼睛,在望穿秋水中蒙朧了;那清麗的歌聲,在反複不已地唱著“等待”中暗淡了。這就是忠誠地對等待著他的未婚妻呀!皮爾.金特激動地向她懷裏撲去,姑娘緊緊地擁抱著他。可是,浪子的回頭太晚了,母親已在對兒子痛苦的思念中離開人世,而浪子先是冒險搏擊,後又曆盡辛酸,生命的最後一口氣此時也用盡了,他終於在索爾維格姑娘的懷中死去。姑娘讓他安靜地躺在自己的懷裏,幻想著自己能在天堂與他相會,繼續地唱著“……在天上相見,在天上相見……..”。

這是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戲劇《培爾。金特》中的故事片斷。這部戲劇由挪威“音樂之父”格裏格配樂,其中主人翁索爾維格姑娘歌唱的等待之歌——《索爾維格之歌》,流傳久遠,是世界名曲之一。

 愛德華·格裏格 (Edvard Grieg,1843-1907),俄羅斯作曲家,從小學習鋼琴、愛好作曲,是裏姆斯基-柯薩科夫的高足。他在一年半的時間裏學完了全部作曲課程,十六歲時寫出了第一部交響曲,並得到好評。他是個多產作曲家,寫有八部交響曲、三部舞劇、五部協奏曲及大合唱、室內樂、鋼琴曲和標題交響樂作品(如交響詩《斯切潘·拉辛》)等。他的作品,尤其是具有宏偉格局、華麗色彩的交響曲,在國內外都受到熱烈的歡迎。
  1907年,英國劍橋和牛津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他在音樂教學方麵也成績卓著,1899年任彼得堡音樂學院
挪威最傑出的作曲家。生於卑爾根,15歲時去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後去哥本哈根從加德為師。1864年結識了作曲家裏夏德·諾德拉克後,共同從事研究挪威民間音樂的工作。1867年創辦了挪威音樂學校,根據挪威詩詞創作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編民間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釋者。他能巧妙地將主題用古典結構形式和現實的傳統音調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它與真正的民間音樂難以分辨。
  在創作中,他經常突破一些清規戒律。1868年創作了《a小調鋼琴協奏曲》,使他成為當時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後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為交響組曲《皮爾.金特》。柴可夫斯基、西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響。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後受到國葬。


  格裏格應邀為易卜生的詩劇 《培爾·金特》 所寫的配樂,完成於1874至1875年間,但他從配樂中選編的兩套組曲(各分四段),卻到1888和1891年才先後編出。這兩部組曲都是曲作者格裏格的代表作品。 戲劇《培爾·金特》 雖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學家、劇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劇作中卻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詩劇《培爾·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塑造了一係列撲朔迷離的夢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當時挪威上層社會的極端利己主義,同時又觸及了當時世界上的許多重大政治事件。 關於易卜生的這部詩劇, 格裏格曾在他《第二組曲》的扉頁概括作了這樣的說明:“培爾·金特是一個病態地沉溺於幻想的角色,成為權迷心竅和自大狂妄的犧牲品。 年輕時,他就有很多粗野、魯莽的舉動, 經受著命運的多次捉弄。培爾·金特離家出走,在外周遊一番之後,回來時已經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離家時那樣一貧如洗。在這裏,他年輕時代的情人,多年來一直忠誠於他的索爾維格來迎接他,他筋疲力盡地把臉貼在索爾維格的膝蓋上,終於找到了安息之處。” 盡管第二組曲中的 《索爾維格之歌》確屬傑作,但總的說來還是《第一組曲》更為流行。 選入兩套組曲的八首樂曲,隻按音樂的要求編排,完全不受原劇情節發展的牽製。
  《培爾·金特》第一組曲分為四段:
  (一)“晨景”——原為詩劇第四幕第五場的前奏曲。主人公遠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販運黑奴,往中國販運偶像,一時成了富商。這時,他來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個山洞前麵,他用獨白披露自己的內心活動。但這段音樂所描繪的並非是炎熱的沙漠,而更像北歐清晨靜謐清新的抒情畫麵。樂曲具有牧歌風格,由單一的田園風味主題加以自由而精心的發展構成。
  (二)“奧絲之死”——母親奧絲在彌留之際,培爾·金特趕了回來,他為母親追憶兒時景象,並用幻想的故事陪母親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劇中,這是非常動人的一場。格裏格的這段配樂悲壯肅穆,可稱為一首悲歌或葬禮進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選自詩劇第四幕第六場。在沙漠綠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長的帳篷裏,酋長的女兒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對培爾·金特獻媚。這段音樂描繪的正是這一場麵,但嚴格地說,它遠遠超過了作為配樂的作用,因為它直接參與戲劇的內容,成為詩劇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
  (四)“在妖王宮中”——原為詩劇第二幕第六場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與妖王之女調情,並在妖王的威脅之下同妖女結了婚。這一場點出全劇的主題,即人與妖之間的區別,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
  《培爾·金特》第二組曲也分為四段:
  (一)“英格麗德的悲歎”——原為第二幕之前的幕間曲。 培爾·金特 在鄉村的一次婚禮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麗德,把她帶到山上,玩弄夠了又將她遺棄,說他真正愛的是索爾維格。這段音樂以英格麗德為主要形象,表現出一種非常激動和無奈的情緒,堪稱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二)“阿拉伯舞曲”——原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場麵的配樂。樂曲帶有女聲合唱,意欲描繪東方的“異國”情調。
  (三)“培爾·金特歸來”——原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經是一個須發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輪船上衣衫襤褸,神情冷酷。
  (四)“索爾維格之歌”——原為詩劇第四幕第十場配樂。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間茅屋,索爾維格坐在門前,等候培爾·金特的歸來,她唱著:“冬去春來,周而複始,總有一天,你會回來。” 編入組曲的這首樂曲,經作者改編為純器樂曲,去掉了原來的歌唱聲部。 樂曲的旋律十分優美,蕩漾著哀愁的第一主題和洋溢著希望的第二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是整部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裏格最成功的創作之一。

--------------------------------------------------------------------------------



所有跟帖: 

器樂版——《索爾維格之歌》欣賞音樂請進~ -吉相- 給 吉相 發送悄悄話 (308 bytes) () 10/11/2004 postreply 23:01:45

先download了,謝了! -DirtBunny- 給 DirtBunn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2/2004 postreply 10:53:12

忘了提了~很不錯的畫 -DirtBunny- 給 DirtBunn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2/2004 postreply 10:58:2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