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藝術欣賞】凡凡福音故事朗誦演播全集(上) 及應景配曲二十一首聯播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摘自《聖經》約翰福音



在歐美無論是Travel到了何地, 隻要你留宿在賓館或是在Motel裏, 你都可以在你的床頭櫃的抽屜裏, 發現一本永遠的經典之書《聖經》。

是的, 要了解今天的歐美文化, 就必須了解基督教和它的經典《聖經》。在西方無論是從古典音樂,到建築雕塑藝術, 都無不深深地滲透著《聖經》故事的元素。《聖經》不僅僅隻是一本宗教讀物,其中融合著曆史、文化、政治、經濟。它與希臘文明一起,形成了今天的歐美文化。其中的《聖經故事》反映了猶太民族的形成發展,讚頌了猶太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這些美麗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是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曾給無數的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提供無窮的靈感與啟迪,至今仍有極高的閱讀價值。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佛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蘭教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佛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產生時間為:一世紀上半葉。基督教形成於亞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美洲和大洋洲。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東正教(Easten Orthodoxy)、基督教馬龍派等等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但在本詞條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總稱,而不是新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21.4億信徒,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它的經典是《聖經》。特點:博愛,人人平等。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產生時間為6世紀,與佛教、基督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中國舊稱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蘭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誌,以求得兩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Muslim,意為“順從者”)。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所創傳。主要傳播於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它的經典是《古蘭經》,特點,伊斯蘭教應運而生。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它的經典有許多,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稱為經中之王。中國少數民族中維吾爾族、回族等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蒙古族等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在這個美好的貼播時間裏, 和大家分享由凡凡配音演播的二十八章馬太福音基督的故事。非常欽佩凡凡的巨大毅力和耐心, 更欣賞著凡凡嫻熟深厚的朗誦演播功底。聆聽凡凡美好動聽的福音演播, 感受著博大精深的基督神話故事的深刻內涵和愛的真諦, 也享受了一種猶如在聆聽評書故事一般的演播藝術之美。在此也特為這部福音演播巨作,配上最經典的應景美聲之歌和樂曲, 作為聆聽間歇的插播, 希望大家的欣賞和喜歡。凡凡,真誠的謝謝你的巨作朗誦演播, 辛苦了, 在這裏也補上一份最美好的問候和祝福! (肖蕭, 2012年8月20日)









凡凡聖經故事朗誦演播全集(上) 及應景配曲二十一首聯播




00 – 聖鍾敲響 Weihnachtliches Glockengel




01 – 聖誕節日交響序曲 The Christmas Overture (本貼序曲) (倫敦交響樂團)



02 – 馬太福音(第一二章) 凡凡演播



03 – 聖母頌 Ave Maria 莎拉.布萊曼



04 - 馬太福音(第三, 四章) 凡凡演播



05 - When a Child Is Born



06 - 馬太福音(第五章) 凡凡演播



07 - Bach- Cantata 'Er Rufet Seinen Schafen Mit Namen' (倫敦交響樂團)



08 - 馬太福音(第六, 七章) 凡凡演播



09 - River Of Dreams (Adapted From 'Winter') (維爾瓦第: 冬之曲)



10 - 馬太福音(第八, 九章) 凡凡演播



11 -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 莎拉.布萊曼



12 - 馬太福音(第十章) 凡凡演播



13 – Sing 卡彭特經典之歌



14 - 馬太福音(第十一章) 凡凡演播



15 - G弦上的詠歎調Bach- Orchestral Suite



16 - 馬太福音(第十二章) 凡凡演播



17 - I Watch You Sleeping, song



18 -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 凡凡演播



19 - The Most Wonderful Birthday of All, song



20 - 馬太福音(第十四章) 凡凡演播



21 - Mouret- Suite De Symphonies - Rondeau








《馬太福音》簡介




馬太福音《馬太福音》(天主教譯作:瑪竇福音,東正教譯作:聖福音依瑪特泰所傳者)是《新約聖經》以及《四福音書》的第一卷書;教會傳統一般認為,馬太福音的作者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馬太。這卷福音書主要記載耶穌的生平與職事,其中包括耶穌的家譜、耶穌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與受試探、講道、上十字架、複活,最後,複活的耶穌向使徒頒布大使命:「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全書共有28章,1168節。







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段落:

馬太福音第1章、耶穌的家譜和耶穌降生

馬太福音以耶穌的父係家譜開始,證明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就是《舊約聖經》所預言的基督。耶穌的童年由約瑟的妻子,馬利亞從聖靈被感孕開始,在伯利恒出生。後來為逃離大希律王的殺害逃往埃及,皆應驗了舊約聖經的預言。,

耶穌受浸和耶穌受試探

記敘了30年後施洗約翰的工作和為耶穌施浸,神的靈降在耶穌身上,有聲音從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及至耶穌受試探的事跡。當中亦記載了耶穌呼召彼得(原名西門)、安德烈、雅各和約翰的經過。

山上寶訓和主禱文

耶穌醫治加利利百姓各樣的病症,群眾開始跟隨耶穌。他到山上開始教訓門徒,包括天國的八種福份(八福),虛心(認識自己靈性需要)(《瑪竇福音》中譯作神貧:甘貧,樂道,在天主麵前謙卑,不自滿)、哀慟(為世上的罪惡而哀傷)、溫柔(又譯作溫良)、饑渴慕義、慈悲(又譯作憐恤或憐憫)、清心(又譯作心裏潔淨)、使人和睦(又譯作締造和平)和為義受逼迫的人,因為他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他將門徒稱為‘地上的鹽’和“世上的光”,並且解釋人進入天國需要具有怎樣的公義;與那時猶太教領袖虛有其表的公義截然不同。不要作偽善的施舍和禱告。他教導門徒禱告,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不必為生活所需擔心。關於人際關係,基督說:“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耶穌帶給信徒的一個應許,就是:“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群眾聽到他的話,都覺得驚奇,因為他的教訓像有權柄的人,不像猶太教的領袖。







耶穌的神跡和十二使徒

馬太福音陸續記載了耶穌所行的一些包括治病、平靜風浪、喂飽了5000多人、在海上行走等神跡;又設立了12位使徒,以及祂對使徒們的應許及鼓勵,提醒他們說“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猶太教的法利賽人企圖控告耶穌,卻被耶穌駁倒,並對他們的偽善嚴加斥責。

神的國及耶穌的比喻

耶穌談論7個有關天國的比喻:撒種的比喻、種子長大的比喻、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麵酵的比喻、藏寶的比喻、尋珠的比喻和撒網的比喻。

門徒及七十個七

耶穌對門徒談及謙卑。彼得問到:‘我當饒恕弟兄多少次?’耶穌回答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耶穌指出比喻的要點說:“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裏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門徒問耶穌天國裏誰最大?耶穌說:凡謙卑像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是最大的。

橄欖山講論和基督教末世論

耶穌談及末世的預言,從而警惕信徒要隨時隨地預備天國的降臨。預告聖殿,耶路撒冷行將遭受毀滅,將來有一段時期世上會有戰爭,‘民要攻擊民,國要攻擊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要假冒耶穌的名來,說自己是基督,有許多假先知出現,也有許多人會失去信仰。但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







耶穌受難

猶太教的文士和法利賽人與耶穌有很多次的衝突, 甚至計劃要殺死他。同時,耶穌多次預言自己的死亡和複活。逾越節時,耶穌與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請使徒領食無酵餅和葡萄酒以象征他的身體和他的血。然後他們轉至客西馬尼園,耶穌在那裏懇切禱告。這時猶大和一群帶著刀棒的人來到,這個叛徒偽善地上前與耶穌親吻而借此出賣他。耶穌被帶到大祭司那裏,祭司長和整個猶太公會找尋假見證去控告耶穌。羅馬總督彼拉多把耶穌交出來讓人釘死。總督的士兵對耶穌的君王身分戲弄一番,然後把他帶到各各他(髑髏地),將他釘在兩個強盜之間的十字架上,罪名是“猶太人的王”,受了幾小時的苦楚之後,耶穌終於在下午三時左右死去,然後被埋葬在一新墓裏。

耶穌複活

三天後星期日的早晨,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另一個馬利亞”來到耶穌的墓前,聽見天使宣布耶穌已複活。稍後,耶穌親自向門徒顯現,訓示他們:“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但他們在傳道工作上會繼續獲得指引,馬太所載的耶穌最後一句話提出保證說:“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基督新教觀點: 耶穌的使命馬太福音是四福音之首,它在希伯來文聖經和基督徒希臘文聖經之間提供一座橋梁。它清楚地標明誰是彌賽亞兼上帝所應許的王國的君王,闡明作基督門徒所需符合的條件以及這些人在地上所要執行的工作。首先是施浸者約翰,然後是耶穌,最後是他的門徒,努力向人宣揚“天國近了”。此外,直到事物製度的末期,耶穌的命令仍然生效:“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末期才來到。”在以往和現今,按照主所立的模式從事宣揚王國及‘使萬民作門徒’的工作乃是一項偉大、奇妙的特權。

對宗教界的影響: 馬太的福音對公元第一世紀留意它的人來說乃是“好消息”,耶和華上帝也刻意將它保全下來作為給世人的“好消息”,直至今日。甚至非基督徒也不得不承認福音的力量,例如,據報印度領袖(聖雄)甘地曾對以前的印度總督歐文(Lord Irwin)說:“你我兩國若一同實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所倡導的教訓,我們就不但能夠解決本國的難題,同時也能解決整個世界的難題了。”在另一個場合,甘地說:“盡量深深吸飲登山寶訓給你的甘泉好了,……因為其中的教訓對我們每個人都適用。”

可是,整個世界,包括自稱信奉基督教的部分,仍受種種難題所困擾。隻有少數真正的基督徒才珍惜、研究和實踐登山寶訓以及馬太福音所含的健全教訓而獲致無可估計的裨益。再三研究耶穌的優良教訓是有益的,例如關於如何尋得真正的快樂、道德和婚姻生活、愛的力量、蒙悅納的禱告、屬靈財富與物質資財的對比、先求上帝的國、尊重聖物、保持警覺和順服等問題,耶穌都提出優良的勸告。馬太福音第10章載有耶穌給予那些傳揚“天國”好消息的人的工作訓示。耶穌的許多比喻對一切‘有耳可聽’的人提出重要的教訓。此外,耶穌的預言,例如他曾詳細預告的‘臨在標記’(《聖經新世界譯本》),使人能夠對未來懷有穩確的希望和信心。







預言應驗《馬太福音》載有許多應驗了的預言。馬太從上帝所感示的希伯來文聖經引用許多經文,目的是為了表明它們已經應驗了。這些經文提出的證據,證明耶穌的確是彌賽亞,因為這一切細節是不可能預先安排的。例如,請比較一下馬太福音13:14,15和以賽亞書6:9,10;馬太福音21:42和詩篇118:22,23;馬太福音26:31,56和撒迦利亞書13:7。這些預言的應驗也給予人有力的保證,馬太福音中一切由耶穌本人所說的預言,均會按時一一應驗,有此可知,耶和華與“天國”有關的光榮旨意也會實現。

上帝預言到王國君王的一生,在細節上也十分準確。馬太忠實、準確地錄下這些預言的應驗。愛好公義的人沉思馬太福音所載的許多預言應驗和應許時,可以為了認識和寄望於‘屬天王國’而歡欣鼓舞,深知這是耶和華使他的名成聖的工具。“到複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耶穌基督所統治的王國會為性情溫和及靈性饑渴的人帶來永生的快樂和無窮的幸福。(馬太福音19:28)

(XIAO根據網絡資料編輯)





聆聽經典的巨作演播, 感受世界燦爛文化藝術的真諦和魅力!





感謝來自您的點擊欣賞。。。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