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典】嗬嗬
門德爾鬆 弦樂八重奏 降E大調,作品20
弦樂八重奏這種室內樂形式在費利克斯.門德爾鬆(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之前的時代幾乎聞所未聞。1825年,年僅16歲的作曲家突發奇想,將兩個四重奏組合並在一起共同演奏他的 新作。首次聽到這個曲目的觀眾無不感到新奇,它既不是一個傳統的弦樂隊,也不是四重奏組的簡單擴充。人們從湧動的樂音中發現了作曲家希望表達的新思路—— 一種充滿浪漫精神的形式創新。豐富而飽滿的音色帶給人前所未有的愜意和舒適,博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門德爾鬆隨即成為弦樂八重奏的開創者,他把此曲獻給柏 林管樂協會創辦人,門德爾鬆的好友___小提琴演奏家愛德華.利茲(Eduard Rietz,1802-1832),作為他23歲生日的禮物,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及對音樂創作的種種啟發。
此曲采用兩個弦樂四重奏的編製,是音樂史上最有名的八重奏之一。樂曲的旋律優美典 雅、和聲織體豐富而富於變化。無論是熱情與憂鬱的情緒交錯,還是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之間的巧妙承接,處處顯露出門德爾鬆的天才構思與神奇的手法。
全曲共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14:13").熱情如火的中庸快板,降E大調,奏鳴曲式。不過於熱情的開頭如春潮湧 動,小提琴奏出的上行琶音引領聽眾進入崇高的境界,去展望一個英雄在青年時代的奮鬥曆程。充滿朝氣的號角聲從遠方傳來,激勵人們催鞭前進。一行人馬穿過森 林和沼澤,來到期待已久的宿營地。這裏恬靜而美好,處處飄揚著副題那樸素的民歌旋律。壯麗的人生總要伴隨著種種磨難,樂章的展開部仿佛馬隊在陡峭的山路上 奮力前行,艱險、痛苦、而充滿信心。伴隨著民歌旋律在低音聲部的慢慢吟唱,黎明的曙光終於再現。音樂恢複了樂章開頭奔騰雀躍的基本特征,將暗夜中的短暫苦 難掃蕩幹淨。
第二樂章(7:16").行板 ,c小調,有變化的奏鳴曲式。行板的情緒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第一樂 章展開部即將結束時那種悲哀氣氛中。如泣如訴的中部段落使傷痛的感覺變得更加強烈。大提琴有力地支撐起整個樂隊,使得音響不至於在一瞬間中斷。樂章的結 尾,音樂在漫長的漸弱中遠去,最終消失在暮色蒼茫裏。
第三樂章(4:30").戲謔的、詼諧的,諧謔曲,輕鬆活潑的快板,奏鳴曲式,此樂章曾作為弦樂 合奏曲而單獨演出,據門德爾鬆姐姐的說法,其樂章來自歌德《浮士德》中《巴魯普吉斯之夜》的最後句子。細碎的樂音從薄霧中慢慢透出來,仿佛淅瀝的春雨沉降 在地麵。雨滴在半空中相互碰撞,輕盈中反射著點點光亮。雨水快樂的舞動著自己的裙擺,讓更多的甘霖落在人間。漸漸地天空開始放晴,一個嶄新的時代就要來 臨。
第四樂章(5:54").急板,降E大調,自由的賦格形式。這是一個高揚著勝利旗幟的樂章,通篇 飽含著貝多芬時代對崇高理想的頌揚。在樂章的開頭,門德爾鬆似乎借鑒了貝多芬C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59之3)末樂章的創作方式,用賦格主題漸次進入的手 段寫作樂章的呈示部。與第一樂章相比,這個末樂章顯得更加活潑而喧鬧。主題在各個聲部依次顯現,模糊了樂段之間原本明晰的界線。音樂在細碎的伴奏音型簇擁 下向著光明的彼岸前進,將歡樂和榮耀留給每一位真心聆聽這首作品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