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自網絡:
專輯簡介:c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作品37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3 In C Minor, Op.37
作曲:路德維希·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指揮:倫納德·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鋼琴:克裏斯蒂·齊默爾曼 Krystian Zimerman
演奏:維也納愛樂樂團 Wiener Philharmoniker
錄音:維也納金色大廳 Wien,Musikverein,9/1989
許多人都曾指出,這首鋼琴協奏曲開頭的幾個小節與莫紮特【第二十四首鋼琴協奏曲】開頭相似,這是貝多芬有意為之,毫無可疑。據說有一次在演出此曲時,貝多芬告訴一位作曲家朋友:“沒有什麽能和這個相比。”所謂“這個”指的是終樂章結尾一個令人低回不已的樂句,同時也是貝多芬全曲開頭的立意所在,因為該處雖然與莫紮特作品相似,主題卻大異其趣。此處未經雕啄,隻有雛型,是個尚待展開的樂句,而不是充分實現的主題。貝多芬隨即進一步開展,用了110小節齊奏,是他所有協奏曲中最長的一段。在這段革命性手法的開頭裏,可以清楚看出貝多芬中期的雙向趨勢:一個走向形式的擴充,另一個則走向表達力的提升。
這段交響曲式的序奏的力量與境界還別具效果:造成一種不平衡,使獨奏樂器必須全力奮戰,獲取平衡。管弦樂停在三個最強的C音上,鋼琴則如鐵騎突出,馳騁八度,強音震撼。在這種對立抗爭中,鋼琴有如普羅米修斯,以大膽的佯攻與精彩眩目的連珠炮來回應管弦樂團的優勢火力。這段兩軍爭鋒的趣味主要來自c小調,貝多芬習慣以c小調表現和聲上的騷動與表情的極度張力。貝多芬的協奏曲寫到這個樂章,已開始脫離莫紮特,揭開了浪漫主義協奏曲的新紀元。
在最緩板樂章中,貝多芬盡可能遠離C小調與對立,進入空靈的E大調以鋼琴與管弦樂之間的神交冥思。獨奏仍然有幻想,也有出色的即興手法,但管弦樂則交會入神,直到出人意表的結尾和弦,才出現整個樂章僅有的極強音。全曲收束的C小調輪弦曲有土耳其進行曲的況味,其間偶有烏雲漸合、暴雨將至的跡象,但接下來的插入樂句則逗人興味,小調的壓力亦隨之減輕。一段6/8拍子的急板終曲,在跳蕩、眩目、毫無保留的誇耀中,讓全曲奔向歡悅的C大調。
Bernstein錄完第五鋼協“皇帝”不久就去世了,這是他最後的錄音資料之一。由於年齡和疾病(長期由吸煙引起的支氣管炎)的原因,伯恩斯坦在這場音樂會的指揮台上已經沒有那種指點方遵,驚世駭俗的大幅度動作,而代之以幅度較小,但較有力而準確的指示。他指揮風格中的熱情洋溢還是一如既往,維也納愛樂所具備的全部優點也被激發出來了。雖然伯恩斯坦的一貫作風是不如伯姆等指揮家的淡泊嚴謹,但卻能讓作品本身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即使個別樂句略有粗糙的感覺,也不影響整個段落的平衡對稱。
這是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生前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留下的最後錄音。原定貝多芬的這5首鋼琴協奏曲的現場音樂會都是由伯恩斯坦指揮、齊默爾曼擔任鋼琴演奏,但由於伯恩斯坦的突然辭世,由此除去第三、第四與第五鋼琴協奏曲是由伯恩斯坦所指揮的,第一和第二鋼協則隻能由齊默爾曼自己邊彈奏邊為樂隊指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