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演繹 (10):拉賓 - 《沉思曲》

來源: 1iron 2011-10-22 21:22:5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581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1iron ] 在 2011-10-23 07:31:2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邁克爾 拉賓(Michael Rabin) (1936年5月2日- 1972年1月19日)

美國小提琴家,4歲從父母學琴,有神童之 稱,9歲進朱利亞德音樂學院,是加拉米安的得意門生。1947年還不滿11歲就作首次職業性公演,1949年在美國音樂俱樂部聯盟舉辦的音樂比賽中獲一等 獎,1950年兩次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獲輝煌成功,從此引人注目。拉賓的演奏,音色濃烈,富有激情與動力感。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維尼亞 夫斯基、伊薩伊是他激情與輝煌技巧的結晶。

拉賓的演奏技藝是極其精湛而輝煌的。由於他具有著異常特殊的才能,在掌握小提琴演奏技藝方麵顯得非常得心應手。他的老師, 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大師伊凡·加拉米安曾給予拉賓這樣的評語,他認為拉賓在他的所有學生中是才能最高的一人,也是最不尋常和最富有天才的人,他稱讚拉賓在 演奏上幾乎沒有缺陷,是一個一點弱點都沒有的演奏家。在這一點上,拉賓似乎比帕爾曼顯得更精湛、更完美。
加拉米安的話相當公正作為老師,他對 他的這位得意弟子的了解可謂是深入表裏的,而他的評語則既有主觀上的偏愛,又有客觀上的公允。其實,根據日後一些評論家們的研究、了解和評判,拉賓實際的 才能和業績比加拉來安的評價是隻高不低的,雖然這位僅僅活了36歲的小提琴家的藝術生涯是那樣的短暫,但從他那特殊的天才上來看,他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位 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小提琴演奏大師。
拉賓的演奏技巧是無懈可擊的無論在表現技巧的哪個方麵,他都有著天生的完美能力。更為可貴的是,拉賓並不是 一個以炫技為目的的演奏家,他在音樂表現方麵的能力更加富有扣人心弦的魅力。一位評論家曾針對拉賓的演奏發表了這樣的看法,他認為拉賓在演奏時無時無刻不 在用內心去歌唱,他的音樂感是通過自然和本能的狀態來表現的,與其他小提琴家相比較,拉賓的小提琴就是他的咽喉,他的內心,別人是用小提琴來做音樂,而拉 賓則是通過小提琴而直接用心靈去歌唱。這一點,他似乎與偉大的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有著許多共同點。
無獨有偶,這位評論家還認為,盡管拉賓自己 表示一生崇拜海菲茨,但從他的演奏上來看,其音色則偏向於大衛·奧伊斯特拉赫,其中盡含著溫暖、寬宏和充滿人性味道的感覺。當然,從拉賓那嫻熟華麗的演奏 技巧和火熱的激情當中同樣可以感覺到他在海菲茨身上所受到的影響,而將大衛·奧伊斯特拉赫的溫厚、甜美和深邃,與海菲茨的精巧、華麗和輝煌結合起來,則正 是拉賓演奏風格的基本模式。
拉賓是一位具有著很強演奏能力的小提琴大師,但他事業上黃金時期僅有十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時期中,他為著名的百代 唱片公司錄下了僅有的六張唱片,其中包括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幾首《西班牙舞曲》和帕格尼尼的《D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等等。這些唱片都是在50 年代末、60年代初單聲道錄音技術發展到頂峰,而立體聲錄音技術剛剛開始萌芽時錄製的。雖然如此,拉賓那超乎尋常般的完美演奏,仍然使人們感到了一代大師 的絕妙風采。

《沉思曲》為作曲家馬斯內創作於1894年的歌劇《苔依絲》中的間奏曲,後被稱為《冥想曲》或《沉思曲》,極受人們喜 愛。劇情為一個宗教故事,發生在公元4世紀的埃及。   朱爾•埃米爾•弗蘭德裏克•馬斯內(1842年-1912年),自幼跟從母親學習鋼琴,11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多次獲得學科獎。1863年畢業時,憑 借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從而得以到意大利進修三年。這時他已在歌劇院樂隊中擔任打擊樂的演奏員,並在咖啡館裏演奏和教課來維持生活。在羅馬留學期間, 他創作了《音樂會序曲》、《追思曲》等。1867年,他的《第一管弦樂組曲》在巴黎演出,同年,巴黎喜歌劇院上演了他的第一部歌劇《姑婆》。在此期間他還 作有歌曲套曲《四月詩篇》和《紀念詩篇》。普法戰爭時馬斯內服兵役,戰後帕德盧管弦樂團演奏了他的第二組曲《匈牙利情景》。1872年,當巴黎喜歌劇院演 出了他的第二部歌劇《巴讚的唐塞紮爾》時,他獲得了成功。從1873年起,馬斯內的戲劇音樂作品,如《艾林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贏 得了公眾的喜愛,而《苔依絲》達到了他歌劇創作的高峰。   馬斯內一生跨越兩個世紀,但他對音樂的影響幾乎沒有延及20世紀,人們總是尊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藝術天才的代表者。   《苔依絲》腳本根據作家法朗士的同名小說改編,歌劇腳本由賈萊撰寫,講述一個發生在古代埃及的故事。   美貌的苔依絲整天生活在瘋狂的享樂生活中,她的致命魅力甚至使整座城市都陷入迷亂之中。修道士阿塔納耶爾為此事感到痛心,他把勸導苔依絲皈依基督教當 作自己神聖的職責。   起初,苔依絲對他的說教毫無興趣,一心想過快樂無拘無束的生活,但在阿塔納耶爾堅定而耐心的勸導下,她漸漸有所觸動。   終於苔依絲走出了原來的生活圈子,跟隨阿塔納耶爾踏上了新的道路。經過在沙漠裏的艱苦跋涉,他們來到了修道院,修女們熱忱地迎接筋疲力盡的皈依者。苔 依絲把自己的心徹底地交給了上帝,在修道院裏獲得了寧靜,同時也徹底失去了人間的歡樂。   就在這時,阿塔納耶爾發現自己已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女人,無論他怎樣苦修都難以忘懷苔依絲的倩影,這種世俗的情感將他折磨得痛不欲生。   在情感的驅使下,他再次來到修道院,見到的卻是已病入膏肓的苔依絲,阿塔納耶爾向她傾訴自己的感情,回憶他們在沙漠中並肩前行的情景。苔依絲快死的時 候,阿塔納耶爾跪在她的身旁,呼喚著她的名字,跟她說,“親愛的,你聽我說,其實沒什麽天國,人世間的愛才是最真實的,我在愛著你。”但苔依絲一心向往著 天堂的安寧,她唱著《天國的門開了》,在安詳的歌聲和修女們的祈禱聲中,她的靈魂遠去了,阿塔納耶爾絕望地倒在了地上。   《沉思曲》是第二幕第一場結束時的一段小提琴獨奏,場景是這樣的:阿塔納耶爾見自己的勸告沒有起作用,並不灰心,深夜裏他靜靜地佇立在苔依絲家門外, 等待她回心轉意。《沉思曲》表現的就是這個時間苔依絲內心的轉變。   這段間奏曲表現了苔依絲厭倦世俗,而產生通過信仰宗教求得解脫時的心態。樂曲非常優美,它的寧靜和諧與苔依絲周圍嘈雜浮華的生活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 比,同時又有著強烈的情感,仿若阿塔納耶爾的虔誠信仰和堅定意誌的寫照,或是作曲家在預示苔依絲靈魂的得救。   這一優美的旋律,除用做間奏外,在劇中也經常出現,以提高劇中氣氛。樂曲結構簡單,為虔誠的行板,D大調,4/4拍子。乘著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 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這一主題在原歌劇中出現多次;在中間部,旋律的展開與變型極富有熱情,經過更快而激動的變化之後,再度出現最初的旋律。 結尾是以G弦逐漸減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響慢慢地消失而結束。全曲始終流露著一種虔誠的宗教色彩(information from web)。

所有跟帖: 

無懈可擊的演奏,感動~~ 謝謝分享! -月近故人- 給 月近故人 發送悄悄話 月近故人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3/2011 postreply 11:43:55

這是很受歡迎的版本。謝謝! -1iron- 給 1iron 發送悄悄話 1iro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3/2011 postreply 19:09:20

wo, rabin! 癡迷他的華麗~~~ -switchover- 給 switchover 發送悄悄話 switchov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24/2011 postreply 14:13:3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