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薑女、茉 莉花到底是安 徽民歌還 是江蘇民歌??
許 多資料裏都說這兩首歌以及很多的一些民歌歸為江蘇民歌,我不知道是什麽原因。很多歌同樣流行於安徽。比如孟薑女還被納入廬劇裏,成為廬劇的一個唱腔。而茉莉花則流行於安徽、江蘇邊界 地區。希望以後某些所謂的音樂專家能夠尊重事實,不要僅僅因為江蘇名聲較大,就把一些屬於兩省通行的民歌全部歸入江蘇。
所以成立淮省、吳省之後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嗬嗬,
都歸到淮省來。
對的,還是分省好,哈哈哈哈。
小畜真的跟我一個門派啊。
茉莉花的起 源有2說,一個是揚州、一個是六合,似乎都和安徽
臨近,難免會擴散。
儀征人還說是儀征的~這個嘛,反正在這幾個地區都流行肯定沒錯,算哪個都對。
算揚州民歌妥 當一點,儀征,六合都屬於或曾經屬於揚州,天長也屬於廣義的揚州文化。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風天小畜[/i] at 2005-7-1 18:14:
所以成立淮省、吳省之後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嗬嗬,
都歸到淮省來。 [/quote]
原產地算你們淮省的好啦
不過麽,見者有份的說。。。“比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線歌舞團蘇州籍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的,所以,有人還以為《茉莉花》是蘇南民歌”。;)
上海申博用的也是蘇州評彈版的 茉莉花。
顯然偶們吳語版的茉 莉花有自己的獨立的知識產權個。
嘿嘿,這叫篡改,瓢切,hoho。。。。。
服了,某些無人真讓人受不了~好像什麽好的東西都要歸你們似的~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hisahara[/i] at 2005-7-2 13:14:
嘿嘿,這叫篡改,瓢切,hoho。。。。。 [/quote]
盜亦有道,嘻嘻。
分什麽啊,反正外地人又分不清用淮語、吳語唱的差別。
現在這樣兩首歌的法定版本隻有普通話版,唱給德國總理施儸德聼的《茉莉花》也是普通話版。不過大家莫過分悲觀,即使除去押韻的問題,大多數民歌也是不能用普 通話唱的。因爲,普通話沒有這樣的文化背景,唱出來別人也不知道你在說甚麽。“人文江淮”裏的大多數民歌都不適合用普通話唱。
網上沒有揚州話版的,可惜啊
揚州話茉莉花我 下到過的
不過本來是準備聽蘇州評彈版的
所以聽完就刪了,沒留。
這種歌本就是民歌, 就是鄉間農民唱的,把它改成評彈那種做作的形式太不好了吧,我覺得還是用揚州清曲的清唱法比較自然。
我們這的人很多人唱的呢
我是鹽城人
文化是交融的
音樂也是文化藝術的一種,她是不受地域,時間空間等限製的呀,隻要能夠繼承與發揚好她就行了
茉莉花是天 長的!!!
似乎隻有揚州(儀征),南京(六合)在爭,天長也卷進來了?嗬嗬。我覺得算作揚州的合情合理,三地都屬於大揚州文化區範圍。
那就是廬劇受揚州文化的影響了?在我們家鄉的廬劇裏,有一種叫小調的唱腔,我在裏麵發現了“孟薑女送寒衣”、“拔根蘆柴花”、“茉莉花”等民歌的唱腔,雖然 有細微的差別,但是整體的調調應該是一樣的,隻是在一些在的發音上有差別。比如我聽蘇北人唱的“拔根蘆柴花”裏的“拔”發成“bia2”,而我們當地的方 言是發成“ber2”的,和“白”的方言發音一樣。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i]silentsound[/i] at 2005-7-2 08:55 AM:
原產地算你們淮省的好啦
不過麽,見者有份的說。。。“比較突出的版本是1981年前線歌舞團蘇州籍歌唱家程桂蘭用“吳儂軟語”演唱的,所以,有人還以為《茉莉花》是蘇南民 歌”。;)
上海申博用的也是蘇州評彈 ... [/quote]
哈哈,你這麽說有人有意見啦:P
《茉莉花》本來是佛教歌曲
有可能
茉莉就是一個音譯西域詞匯
古代漢人真的非常聰明。
能把詞翻譯的這麽漂亮
翻譯的完全沒有痕跡~~~~~~~
版主要找要揚州話版的《茉莉花》?
[url=http://www.china.com.cn/cf/my/molihua.mpga]這裏有[/url]
應該是出於揚州的一首叫花花調的民歌吧
是一個軍隊裏的戰士改編過的好象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
它一定不是蘇南的
我靠,吳越的《孟薑女》就是四季歌!
正月裏來……
好一朵茉莉花源自明代南京
(2005-12-18 09:17:06)
【金陵晚報報道】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說起《茉莉花》,自然會讓人想到著名音樂家何仿,經過他的改編創作,《茉莉花》這首江南民歌成了香飄海內外的民歌之 一。《茉莉花》唱紅後,它的出處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近日,南京著名民俗學家王湧堅告訴記者,經過多年考察研究,這首膾炙人口的《茉莉花》前身發源於南京,早在明初就在南京唱響了。
60年前采風偶聽
樂家何仿在六合采風時聽到的,經過他的改編創作成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江蘇民歌。”王湧堅告訴記者,1942年的一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來到六合金牛山腳 下演出。當時年僅14歲的劇團小戰士何仿聽到當地人說,附近有位藝人不僅會吹拉彈唱還有一肚子的好曲子,於是他拜訪了那位老藝人。
藝人熱情地接待了何仿,並現場自拉自唱了一段: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何仿一下子就被這首優美動聽的曲調吸引住了,藝人告訴他,這首曲子叫〔鮮花 調〕,早在道光年間就開始傳唱了。於是,何仿用簡譜記下來,並將歌中的3種花改為一種花。
1957年何仿率合唱隊到北京參加全軍文藝會演時,憑借著修改後的《茉莉花》一炮而紅,《茉莉花》也很快在全國流傳開來,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民歌。
出處爭奪戰
“《茉莉花》唱紅後,它的前身〔鮮花調〕的出處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王湧堅告訴記者,為了搶下《茉莉花》的出處,六合、揚州、鹽城、蘇州和江都等城 市就展開過一場激烈的爭奪戰。
王湧堅告訴記者,在揚州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上,審議市政府議案,決定將揚州民歌《茉莉花》定為揚州市市歌。其理由是揚州是民歌《茉莉花》的主要傳 唱地區,也是其故鄉或發祥地,它的風格、氣質和韻味與揚州的人文傳統相吻合。
“但是,在《揚州曲藝誌》第40頁中卻記載:從晚清到民國年間……由鍾培賢增加了〔春調〕、〔鮮花調〕、〔補缸〕等曲牌……”王湧堅告訴記者,兩者之間是 相矛盾的,由此可以看出《茉莉花》並不是揚州本土的民歌。
蘇州有關人士則認為,早在1981年時,前線歌舞團著名歌唱家程桂蘭就用吳儂軟語唱紅了《茉莉花》,所以蘇州與《茉莉花》有著不解之緣,借此就舉辦了“姑 蘇城裏,茉莉香飄”藝術節;而跟《茉莉花》民歌沒有一點兒關係的鹽城也以“文化搭台,經貿唱戲”為主題辦起了“茉莉花節”,並還向國家工商總局注冊“茉莉 花節”冠名權。
六合更是底氣十足,憑借著何仿當年在八百橋鎮金牛山地區采風時所聽到的〔鮮花調〕而改編的《茉莉花》,不僅連續舉辦了3屆茉莉花音樂節,而且還在金牛湖旁 立了塊茉莉花采風紀念碑;緊鄰六合的儀征,在大力宣傳“六合、儀征本一家”的同時,也積極宣傳《茉莉花》是“真正的儀征民歌”。
除江蘇外,其他一些省市也對《茉莉花》虎視眈眈。如,四川樂山市就舉辦了“四川犍為首屆茉莉花藝術節”大型文化活動,並稱自己是《茉莉花》的發源地。
《茉莉花》前身源自南京
《茉莉花》發源地撲朔迷離。《茉莉花》的發源地究竟是哪裏?它又是怎樣流傳到民間的?
“經過多年考察研究發現,《茉莉花》其實源自南京,而且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南京小調。”王湧堅告訴記者,《茉莉花》的前身“鮮花調”在白局曲調中原名“聞鮮 花”,其意為,聞了茉莉聞玫瑰,聞了玫瑰聞水仙,聞了水仙再聞金銀花。“鮮花調”就是藝人們在聞了這4種不同的花後而創作的,至於這個“聞”字,是在代代 相傳中,藝人們漸漸把這個“聞”字給省掉了,直呼“鮮花調”。
隨後,王湧堅拿出了一本於1960年由南京市工人業餘藝術學校匯編成書的《曲調選》。他告訴記者,這本書是南京白局有史以來第一次請南京民間藝人演唱並正 規錄音整理成冊的書。其中,第22頁記載著“聞仙花”。第一段歌詞仍舊是: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而第二段則改為了:好一朵水仙花,好一朵水仙 花……
那麽,《茉莉花》與南京究竟有何淵源呢?王湧堅告訴記者,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南京,有一群人得罪了朱元璋而被流放發配到了青海。由於背景離鄉,思念家鄉之情 油然而生,他們就在南京到青海的路上一邊走一邊唱著“鮮花調”。因此,至今生活在青海的南京後裔們都會哼唱這首流傳已久的“鮮花調”。
《茉莉花》乃“徐達造”
著名民俗學家紮西劉的答案也不謀而合。紮西劉告訴記者,憑著他對南京後裔多年的考察發現,《茉莉花》確實是出自南京。
“《茉莉花》最先是由徐達唱響的!”紮西劉告訴記者,他一直致力於研究明代南京移民的問題,為此跑遍了大半個中國。關於《茉莉花》的起源,則是在移民問題 中附帶發現的。
“說起徐達與《茉莉花》的淵源,就不得不提到莫愁湖旁著名的勝棋樓了。”紮西劉告訴記者,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對於幫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諸多功臣抱有極其強烈的 戒心,而徐達作為功臣之首受到的無端猜忌和懷疑自然最多。但是好在徐達對於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始終保持著極為謙卑、恭順的態度。
相傳,明初時朱元璋經常與徐達在莫愁湖邊下棋。徐達雖然棋藝高超,但每次總以落敗而告終,這其中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見徐達下棋,而且要求徐達拿出真本領來對弈,徐達隻得硬著頭皮與皇帝下棋。這盤棋從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勝負,正當朱元璋連吃徐達 兩子自鳴得意時,徐達卻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問道:“將軍為何遲疑不前?”
徐達則“撲通”一聲跪倒在地,答道:“請皇上細看全局。”
朱元璋仔細一看,才發現棋盤上的棋子已經被徐達擺成了“萬歲”二字。朱元璋一高興便把下棋的樓連同莫愁湖花園一起賜給了徐達,那座樓便是後來的勝棋樓。
雖說朱元璋將花園賜給了徐達,但徐達卻高興不起來,因為皇帝對他的猜忌並沒有就此結束,反而愈加強烈。
一日,另一明朝的開國元勳常遇春在出征之前來看望徐達。
故友來訪,徐達自然高興,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馬生涯。再想想現在雖然貴為丞相,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徐達感慨萬分,便用花鼓戲的調子即興唱起了歌謠。
這歌謠中的歌詞便是徐達根據莫愁湖畔的3種花(當時莫愁湖花園中主要種有茉莉花、金銀花和玫瑰花)現場編寫的,3個昔日的戰友、今日的同僚便一起合著花鼓 戲的調子唱了起來。
三種花代表“名利權”
“你們一定要注意徐達所唱的歌詞。”紮西劉拿出了一個本子,上麵寫著茉莉花的歌詞——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草也香不過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來年不發芽;
好一朵金銀花,好一朵金銀花,金銀花開好比鉤兒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兒要將奴罵;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開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兒把手紮。
“這首歌詞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當年采風時聽到的原唱歌詞。”紮西劉告訴記者,除此之外這首歌詞還有一個深刻含義,它反映了徐達當年複雜的心情。
“歌詞中所提到的3種花分別代表了名、利、權。”紮西劉告訴記者,茉莉音moli,根據諧音讀“沒利”,意思是說要看輕名;金銀花指金銀財寶,但在開花時 花上卻帶著一個鉤兒,如果你要取金銀財寶就要付出代價,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貴,如果你要想擁有寶貴,則要受到懲罰。
“名、利、權雖然都是好東西,可我‘有心來采’,但卻會受到‘看花人罵”。”紮西劉告訴記者,這裏的“我”是指徐達,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
可是,由於徐達唱歌的當天晚上沐英也在場,後來沐英同馬皇後提起此事時,就把這首歌唱給了馬皇後聽。馬皇後也覺得好聽,這首歌便在宮中悄然傳唱開了。加之 這首歌用的是花鼓戲的調子,而且當時南京城中大規模種植了許多茉莉花,讓朱元璋聽來分外親切,覺得這是歌功頌德的歌曲,更值得大家來傳唱。
就這樣,基於花鼓戲調子之上創作的《茉莉花》開始在大明帝國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廣泛的傳唱,成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當時的國歌……不過,曆史並未 就此停滯。
明代屯墾傳播《茉莉花》
“《茉莉花》的傳播並未就此停滯。在明代有著屯墾戍邊的傳統,《茉莉花》便隨著屯墾戍邊的戰士傳到了西北。”
紮西劉告訴記者,他在甘肅南部的農村做調查時,當地的村長曾和他談到過《茉莉花》這首歌。村長說,他們祖祖輩輩都一直在傳唱著《茉莉花》,他也是唱著這首 歌長大的。可是,雖說唱了一輩子《茉莉花》,但這位村長卻沒有見過茉莉花的樣子。村裏的老人說,這是明代被派戍守邊疆的士兵們因為思念家鄉所唱的歌。
“我後來聽他們唱了《茉莉花》,雖然歌詞有些改動,調子也相對粗獷,但是村民們所言卻是符合史料記載的。根據記載,當時派駐守邊的部隊幾乎都是來自首都南 京的士兵。”紮西劉笑著說,走之前他特意告訴那位村長,等他回南京就給他寄幾張茉莉花的照片外加幾袋茉莉花茶。
“此外,《茉莉花》在青海也被廣為傳唱。”紮西劉告訴記者,在青海,被戍邊士兵帶去的《茉莉花》與當地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被當地一個名叫梁壽娃、外號梁佛 爺的人所唱響,也使得《茉莉花》成為了獨具地域特色的“花兒”歌曲。
附件《茉莉花》的足跡
1804年,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約翰.貝羅出版的《中國遊記》把《茉莉花》的曲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就成為了傳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
1926年,歌劇大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劇《圖蘭朵》中把《茉莉花》作為音樂主題,貫穿全劇。從此,《茉莉花》芳香飄得更遠了。
另外,《茉莉花》還在國家的很多重要活動場所作為背景音樂。例如,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和奧運會徽揭曉儀式等。
應該是源自鳳陽花鼓
不是泰州的?胡老板這麽說的:P :lol:
真是爭論的激烈,我隻知道她很好聽,其他我暫且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