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民歌茉莉花的來源:這裏沒認為是來自安徽。胡錦濤認錯了?

本文內容已被 [ 夢一生 ] 在 2011-03-05 19:38:46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江蘇民歌茉莉花的 來源

 

茉莉花》是江蘇民歌,這是眾所周知的,因為江蘇的版本最早、也最具代表性,但發源地卻頗具爭論。現在 的主流觀點是《茉莉 花起源於 揚州。
上世紀90年代,江蘇省的南京、鹽城等城市爭相站出來說他們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而且還在一些媒體上發表文章,加以證明。 2000年10月16日,兩位揚州文化人在媒體上發表了一篇《“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的文章,此後再沒有聽到其他不同的聲音了。這兩位文化人分別是揚州清曲研究室 常務副主任朱祥生和副主任聶峰。其中,聶峰先生還師從於近代的揚州清曲表演大師王萬青。長期沉澱的清曲知識,使兩人堅信《茉莉花》源於揚州 清曲。
揚州清曲又稱揚州小曲、揚州小調。《茉莉花》最早屬於揚州的秧歌小調,後經揚州清曲曆代藝人的不斷加工,衍變成揚州清曲的曲牌名【鮮花 調】。清乾隆年間出版的一部匯集當時流傳廣泛的地方戲曲的《綴白裘》集裏,收集刊登了《鮮花調》,有曲譜和曲詞。曲詞除了個別字與現在的《茉莉花》不同外, 其他一字不差,這是目前為止,發現在的關於《鮮花調》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載。由此足以證明,《茉莉花》源自揚州清曲。兩位文化人又從其他方麵,列出種種證 據,佐證《茉莉花》 與揚州的淵源。文章出來後,異音立即沒有了。後來不少其他地方的學者文人,也開始漸漸發表文章,稱《茉莉花》出自於揚州。
這首膾炙人口的揚州小調,隨 著揚州在當時的影響而傳頌全國,且影響了其他許多地方的戲曲和曲藝。150年前,揚州作為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世界著名都市,其孕育出的《茉莉花》在當時可 謂是家喻戶曉,人人會哼。幾十年後,普契尼創作《圖蘭朵》時,選用這樣一首既能代表東方韻味又風靡中國的《茉莉花》作為主題音樂,襯托中國人的愛情故事, 既自然也屬必然。
發展和影響
我國地域遼闊,曆史悠久,民族眾多,因此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數量也甚多。它們就像暮春三月花園中的 百花,姹紫嫣紅,姿態萬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個品種姿壓群芳,栽培悠久,廣受大眾喜愛,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歌小調《茉莉花》。
茉莉花》 自古以來流行全國,有各種各樣的變種,但以流行於江南一帶的一首傳播最廣,最具代表性。她旋律委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通過讚美茉莉花,含蓄地表 現了男女間淳樸柔美的感情。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版的戲曲劇本集《綴白裘》中,就刊載了它的歌詞,可見其產生流傳年代的久遠。
十八世紀末年, 有個外國人將她的曲調記了下來,歌詞用意譯的英文和漢語拚音並列表示。後來,又有個叫約翰·貝羅的英國人來華,擔任英國第一任駐華大使的秘書。1804 年,他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中國遊記》。也許在他眼裏《茉莉花》是中國民歌的代表吧,所以在著作中特意把《茉莉花》的歌譜刊載了出來,於是這首歌遂成為以出版物形式傳 向海外的第一首中國民歌,開始在歐洲和南美等地流傳開來。
1924年,世界著名歌劇大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癌症的病患中完成了歌劇《圖 蘭多特》的初稿後逝世。該劇以中國元朝為背景,虛構了一位美麗而冷酷的公主圖蘭多特的故事。普契尼把《茉莉花》曲調作為該劇的主要音樂素材之一,將它的原曲改編成女 聲合唱,加上劇中的角色全都穿著元朝服飾,這樣就使一個完全由洋人編寫和表演的中國故事,有了中國的色彩和風味。1926年,該劇在意大利首演,取得了很 大成功。從此,中國民歌《茉莉花》的芳香,隨著這部歌劇經典的流傳而在海外飄得更廣。
據近年來媒體報導,《茉莉花》原名《鮮花調》,本來有三段歌詞,依 次歌唱茉莉花、 金銀花和玫瑰花。1942年,音樂家何仿到隸屬江蘇省揚州市的儀征市六合金牛山地區采風,從當地一位知名的民間藝人那裏,采集到了這首在當地廣為傳唱的民 歌,將她的曲調及歌詞一一記錄了下來。1957年,他將原曲原詞作了改編,三段歌詞都用同一曲調,由原來歌唱三種花改成集中歌唱茉莉花,並以悠揚 婉轉的拖腔作結束,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這個樣子。該曲當年由前線歌舞團演唱,後由中國唱片社出了唱片,於是得到進一步的流傳

 


作曲家何仿:《茉莉 花》是地道的江南民歌.

【南京日報報道】 (實習生 陳帥鋒) 有關《茉莉花》源自佛樂的消息,引起讀者的興趣。有熱心市民認為,《茉莉花》悠揚清 麗的曲調具有鮮明的水鄉特色,僅根據茉莉花來自印度等地就說它來源於佛樂缺乏說服力,希望專家進一步論證。為此,筆者采訪了《茉莉花》的整理者、前線歌舞團原團長何仿,並且 和日前參加研討的央視莫日根導演取得了聯係,最後證實《茉莉花》源於佛樂一說不能成立。


何老在電話裏多次強調,《茉莉花》是地道的 江南民歌。據何老介紹,《茉莉花》的原名是分布於江蘇很多地方的民曲《鮮花調》,這些《鮮花調》之間雖存在著很多差異,但總體上很接近。目前廣為流傳的《茉莉花》是他在 廣泛收集許多地方的《鮮花調》的基礎上整理創作出來的,不僅在歌詞上更換了一些新的內容,而且還在曲調上作了一些修改。根據他掌握的資料,有關《鮮花調》 的文字資料最早可見於清代的《小慧劇》,裏麵主要唱的是《西廂記》裏張生和鶯鶯紅塵中的故事。與佛樂的清淨優雅似乎不太融合。何老認為,這是江蘇的民間藝 人世代創作的結果;不僅蘇北的六合、徐州等地有,而且在蘇南各地都可見,帶有濃厚的江蘇特色。《鮮花調》是江蘇土生土長的,這才是現在風行全國的《茉莉花》的源頭。


何老說,雖然全國很多地方都有《茉莉花》,但具有全國影響的隻有江蘇《茉莉花》,而他對《茉莉花》隻是二次創作,主要是在收集整理《鮮花 調》的基礎上形成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茉莉花》不可能來自佛樂。


日前參加“佛樂說”研討的央視導演莫日根先生也否認了“佛樂 說”,他說當時他隻是覺得一首佛樂的開頭幾句和《茉莉花》的曲調在結構上有點相似,但並沒據此推斷《茉莉花》源自佛樂,他認為這種說法至少是不嚴謹的,缺乏必要 的論證。不過他同時告訴記者,佛樂當中也有很多民歌夾在裏麵,這本身是個很有趣的現象,但並不意味著民歌就源自佛樂,說《茉莉花》的曲調源 自佛樂缺乏根據。


目前全國《茉莉花》的版本大約有40多種,莫日根昨透露,央視正在策劃各地《茉莉花》進京“大團圓”,屆時各地《茉莉花》將一起登 台亮相,而何老也表示,將進京參加這一節目的錄製。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GCYiVDoNwykJ:wenda.tianya.cn/wenda/thread%3Ftid%3D611eab9d7202b351+%E8%8C%89%E8%8E%89%E8%8A%B1+%E8%B5%B7%E6%BA%90&cd=1&hl=zh-CN&ct=clnk&source=www.google.com.hk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