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終於在圖書館借到這部向往已久的電影。
這部電影拍得很好。先談其音樂。
電影開始,小鎮上第一富豪的媳婦生孩子,找劉小春“拉段帶勁的”催產,小春來了段《吉普賽之歌》華彩部分,為小春的琴藝、水平定了個位,也使電影有了一個獨特而充滿生活氣息的開端。
在少年宮比賽時演奏的樂曲,以及後來被老師招呼臨時在室外客串演奏的一段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選的部分很短,我不是100%肯定就是勃蘭登堡)應當是比較隨意選擇的,沒有什麽特殊性。
小春在車站遇到莉莉、後來又在胡同裏重逢,在心中產生暗戀,先後配上馬斯奈《瞑想曲》(點擊試聽)一類比較柔美的小提琴獨奏,表現少年心中萌發的初戀。陳凱歌在電影的另一個場景中,通過餘教授之口,對這樣的音樂有意無意的作了注解。在那個場景裏,莉莉混進音樂學院餘教授的課堂,想找機會為小春賣琴作解釋。餘教授正在講解維瓦爾蒂的《四季》,他講到他十三、四歲時,在大雨中偷偷聽《四季》,“心中有一個秘密,要和音樂傾訴”。電影結構處理的非常細膩。
一段比較長的音樂蒙太奇,出現在劉成到飯店打工,一隊人馬騎著自行車準備出發送外賣,鏡頭在劉成辛苦奔波和小春按江老師的要求“不要動琴,要用心去體會音樂”讀譜之間切換。背景音樂先後快速切換西貝柳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點擊試聽)、拉洛的《西班牙交響曲》回旋曲快板樂章(點擊試聽)、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點擊試聽)、薩拉薩蒂《吉普賽之歌》的急板(點擊試聽)、回到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點擊試聽)、升桑的《哈瓦乃茲》(點擊試聽)片段、維尼亞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點擊試聽)、再回到升桑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片段(點擊試聽)。了了數語,卻點明了歲月如梭,老父奔波忙碌,少子琴藝突進。
後來劉成到音樂廳送飯,無意中聽了一場音樂會,演奏的是帕格尼尼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在這裏選一首比較炫技的樂曲可能是想鋪墊餘教授的水平吧。
電影中反複出現的音樂是李斯特的《第三號慰藉曲》的小提琴改編曲(點擊試聽)。莉莉精心準備給男朋友過生日卻發現是自作多情時、還有小春和江老師的最後一課上兩人合奏,采用的都是李斯特的《第三號慰藉曲》,每一次都是音樂來安撫需要慰藉的心靈。
在電影的後半段,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中的柔板部分(點擊試聽)成為深沉摯愛的音符。在《蘇格蘭幻想曲》(點擊試聽)的音樂背景下,劉成在建築工地上揮汗如雨。也是在《蘇格蘭幻想曲》(點擊試聽)的音樂背景下,劉成和莉莉把對小春的愛和關懷一絲絲地織進紅色的毛衣裏。
另一個細節,莉莉的男朋友用小春賣琴買下的白色裘皮大衣騙莉莉說是自己買的,莉莉不知實情,高興地在鏡子前試衣,音樂是格什溫爵士風格帶有諷刺意味的小提琴曲,用以陪襯“男朋友”的醜陋。
電影的壓軸音樂,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點擊試聽)。很難說這樣的選擇好與不好,因為可以選擇的四大古典小提琴協奏曲中,隻有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點擊試聽)帶有一些“感恩”色彩。一種解釋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點擊試聽)是對俄羅斯偉大母親國的頌讚。
而電影中最動人的音樂卻不是小提琴音樂,而是精心選擇的一段女高音歌唱。莉莉為了男朋友的生日,讓小春幫他挑選一件衣服,小春選擇了一件樸實無華但卻是莉莉“最不喜歡的”鵝黃色上衣,莉莉穿上後無限可愛。還有江老師回憶大學時代的初戀情人、滿臉的幸福與憧憬。這兩處場景,所配的音樂是理查·斯特勞斯的天鵝之歌----為女高音和樂隊而寫的《最後四首歌》中第三首〖睡去〗的片段(所附MP3文件一分四十四秒處開始)(點擊下載)。先是小提琴勾勒了的一段柔美的音樂主題,然後女高音重複小提琴的主題,演唱了〖睡去〗的第三段詩。
那未被守望的魂靈
自由自在地升騰
得以,在夜的魔幻境界中
熱烈地生存,千重萬重。
這段歌,是《最後四首歌》最美的篇章,纏綿曼妙的天使之聲翻轉升華、揮之不去,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小春和江老師藏在內心深處的摯愛。
〖睡去〗(全詩試譯)
終於,白日令我困沌
我的熱望
在仁愛的星空下
蜷縮起來,象一個疲倦的孩子
雙手,解脫勞累
容顏,忘卻思索
終於,我的所有理智
渴望沉眠
那未被守忘的魂魄
自由自在地升騰
得以,在夜的魔幻境界中
熱烈地生存,千重萬重。
Going to sleep(英文版)
Now that day has wearied me,
my ardent long for
starry night kindly
to enfold them, like a tired child.
Hands, leave all work;
brow, forget all thought.
Now all my senses
long to sink themselves in slumber.
And the soul unguarded
would soar in free flight,
so that, in the magic circle of night,
it may live deeply, and a thousandfold.
再談談電影本身。《和你在一起》並非象有的人認為的那樣是一部刻意煽情的電影。電影裏的一切都十分真實、自然。
成功的人物刻畫,我不在贅述。隻說說電影另一條舉足輕重的主線。這個主線,就是小春與“生”俱來、失而複得、終生相伴的那把小提琴。
按照中國文化,人的品格可以用“琴棋書畫、竹菊梅蘭”八個字概括,而琴居其首。操琴如何是人的操守之外在表現。另一方麵,琴者,情也,琴者,藝也。選擇琴為主線,就是選擇情和藝的緊密結合為主線。人世間,唯有真情無價。親情、愛情如此,藝術亦複如此,沒有真情的藝術絕非藝術。
電影中,“琴”始終在檢驗著劉成、小春、莉莉、江老師,也是“琴”對虛偽的餘教授和林雨作了最後審判!劉成撿到孩子和琴,想明白了“琴”是孩子親生父母為孩子留下的紐帶和冀望,於是為“琴”終生辛勤勞累、無願無悔。小春的進步、成功、反叛和悔過,都是通過“琴”來再現的。當他懷疑父愛的時候,琴成為犧牲品,代之以贏得母愛的裘皮大衣。當琴失而複得時,小春放棄成功、不顧一切抓緊父愛,回到父親身邊。江老師的“琴”品,在於他批評小春“髒衣服怎麽能放在琴上”。而餘教授因為“有那琴在,就永遠不能占有小春的心”,買琴暗藏,狹隘自私的內心暴露無遺。林雨通過“走之前給小春看樣東西”----餘教授藏好的“琴”,而逼走小春、自己取而帶之參賽,使得她剛剛說過的那句“不能參加國際比賽,我才知道自己多麽熱愛音樂”顯得蒼白無力。麵對“琴”,麵對情,親情、愛情、藝術的真偽一覽無遺。
劉小春對莉莉的倚情暗戀是片中亮點。小春“兩歲時母親就去了”,天性中的戀母情結無從發泄。莉莉或許成了他心目中母親的化身。陳凱歌把他們初遇安排在火車站這個小春當年和母親分離的場合,不是一種巧妙的暗示嗎?另外,青春的騷動為嚴父、嚴教所壓抑,多少少男,他們的初戀對象往往選擇年長的風騷“壞”女人。《陽光燦爛的日子》裏夏雨戀上米蘭,《美國往事》裏“麵條”少年時暗戀年長的芭蕾女,《Last Exit to Brooklyn》裏十幾歲的小痞子愛上妓女Tralala,莫不如此。莉莉成了小春的情人和母親總和。他能不熱烈地愛她、為她犧牲一切嗎?
真情的對立麵是功利。外表放浪不羈的江老師給予劉小春的是藝術靈魂,卻自言無法給他“成功”。而衣著光鮮的餘教授給劉小春的隻有通向“成功”的路,但餘教授隻愛功名,不意真情,也沒法給小春真正的藝術和真情。莉莉看上去是個“壞”女人,而真正的黑心卻長在那個嘴上說話動聽的俊男胸中。
這部電影不是寫實風格的電影,而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電影。浪漫主義風格電影隻需大致符合生活即可,而不需拘泥於生活細節。浪漫主義風格電影,會使用很多戲劇化、象征化手法。象本片節尾那種象征化、戲劇化處理,在著名電影裏極其常見。比如《英雄心》的結尾,受剖腹之刑的華萊氏緊握妻子送給他的方巾,眼神劃過人群,看見妻子爛漫的笑容時隱時現。劊子手催促他求饒說Mercy,他卻用盡最後一口氣高喊Freedom,然後手中的方巾隨風飄落。兩個受難的靈魂,一段豪氣衝天的俠骨柔情,終於獲得自由。
《和你在一起》最後琴重新回到小春的懷裏、心中,父子相聚,江老師和莉莉左右相隨,所有善的東西都融合到一起。小春在車站裏的演奏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林雲在音樂廳裏的演奏同一音樂通過蒙太奇交織在一起,對比真情的藝術和功利的藝術,揚善貶惡。隻有在這時,我才真正清楚了電影為什麽用《和你在一起》這樣一個看似平凡的名字。這個“你”,不單是慈父、恩師,也不單是母親和情人的化身,而是真情,是藝術。《和你在一起》,就是和真情、和藝術在一起。這樣的結尾,和《英雄心》的結尾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