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取自互連網)
樂曲概述
e小調第四交響曲,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完成於1885年,同年十月由他親自指揮首演。作者從1884年夏就已經開始創作該曲交響曲,曆經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見勃拉姆斯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
編輯本段樂曲特點
該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響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響曲中所沒有的憂愁色彩,即後人所說的“古典悲劇性”。其實在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發憂愁的情思,但像該曲這樣,以憂愁作為樂曲的基調,卻屬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寫成。當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顯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於該曲具有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該曲的深刻雋永,終於逐漸被聽眾所接受。該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經常被演奏,而且經常博得滿堂喝彩。
編輯本段樂曲賞析
全曲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從容的快板,e小調,2/2拍子,奏鳴曲式。這是洋溢著淡淡傷感的樂章, 寂寞的情懷,嗚咽般的哀訴,深深地打動了人心。 第二樂章,中庸的行板,E大調,6/8拍子。很多樂評家認為,作者雖然將本樂章寫得古老而晦澀,可是旋律所表現出的凝重、沉靜的美感,卻決非其他交響曲可與之比擬。簡樸而沁人心脾的柔美主題,仿佛描繪了仲夏夜裏的美夢。 第三樂章,諧謔曲,C大調,2/4拍。充滿著不可遏止的歡樂,生機盎然, 給人以充滿活力的沸騰之感,那氣勢磅礴的氣氛,極像一首狂熱的鄉村舞曲。 第四樂章,G大調,3/4拍。本樂章是全曲的高潮。樂章主題在“固定低音”的基礎上展開一係列變奏,樂隊的木管組和銅管組一齊奏出莊嚴、宏偉的和聲旋律。本樂章具有深刻的悲劇性,各種悲哀、絕望、憤怒以及騷亂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最終導致了毀滅性的結局。這一悲劇結尾反映了一種“宿命論”的影響,表現出作曲家內心的苦惱與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