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喬治 · 格什溫 ( George·Gershwin , 1898 - 1937 ),美國著名作曲家。 1898 年 9 月 26 日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 Brooklyn )一個貧苦俄國移民家庭。 14 歲時曾師從漢比策( C.Hambitzer )彈奏鋼琴,表現出極高的天份。 1914 年高中輟學,進入紐約出版商雷米克( Remick )的公司,擔任廣告鋼琴手。兩年後辭職,開始創作。 1916-1920 年間主要從事歌曲創作,這些早期的歌曲以通俗易唱和富於旋律性而流傳甚廣,其中《斯瓦尼》( Swanee )使他一舉成名。此後又創作了不少舞台音樂劇。
1924 年發表交響曲《藍色狂想曲》,獲得巨大成功,使他成為世界級作曲家,克萊斯勒、艾爾曼、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等當代音樂家參加了首演。 1925 年,紐約愛樂樂團開始委托他作曲,由於未接受過正統的音樂教育,此時他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學習作曲理論,並得到了杜克( VernonDuke )、列萬特( OscarLevant )和勳伯格等作曲家的幫助。 1928 年赴巴黎休養,創作了管弦樂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接著創作了《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 30 年代起開始涉足電影音樂,為好萊塢電影作曲。 1932 年的《為君而歌》( of thee I sing )獲普利策獎。 1935 年完成影響巨大的黑人歌劇《波姬與貝絲》( Porgy and Bess ),達到創作的頂點。 1937 年 7 月 11 日,格什溫逝世於好萊塢。
格什溫在美國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美國音樂長期為歐洲主流音樂影響, 20 世紀初才有明確表現美國國民性格的音樂出現,先驅者便是格什溫。他將美國大陸流行的通俗爵士樂運用在傳統音樂中,綜合了歐洲音樂藝術、爵士樂、黑人歌曲等各種形式,創造出交響爵士樂,成為美國的音樂一種特色。這方麵的代表作《藍色狂想曲》,被認為是 “ 容許爵士樂從酒吧間門裏探出頭來 ” 的第一個成功的嚐試。他的舞台劇與電影歌曲,也成為後來爵士樂或歌曲創作所仿效的標準。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卻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 才 。為了紀念這位作曲家,紐約愛樂樂團每年都要舉行格什溫作品專題音樂會。 1945 年,華納公司以他的音樂和生平為基礎,拍攝了電影《藍色狂想曲》。格什溫的哥哥艾拉 · 格什溫( IraGershwin )是一位知名的百老匯歌詞作家 。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