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蒙古族經典長調歌曲《小黃馬》《輕快的走馬》

來源: 競選 2010-09-17 20:46: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411 bytes)


1. 小黃馬 (紮格達蘇榮) 2. 小黃馬 (哈紮布) 3. 輕快的走馬 (哈紮布)


蒙古長調

長調是蒙古民歌主要藝術形式之一,主要流行於牧區。內部結構較自由,題材集中表現在思鄉、思親、讚馬、酒歌等方麵,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內容多集中於一個側麵,很少有長篇巨製。蒙古族在長期遊牧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幾種民歌的總稱。也是蒙古音樂草原風格的標誌。包括草原牧歌、讚歌、思鄉曲、婚禮歌、情歌等不同歌種。音樂特點為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優美流暢,旋律起伏較大,節奏自由而悠長,多采用複合式節拍。曲式結構以上、下句構成的樂段較為常見,也有複樂段乃至多樂段構成的聯句體,以非方整性結構居多。歌詞多以兩行為一段,在不同的韻步上反複疊唱。詞曲結合則“腔多字少”,常用甩腔和華彩性拖腔,以各種裝飾音(諾古拉)點綴旋律。除獨唱外,還有齊唱、對唱、伴唱,乃至“潮爾”合唱等演唱形式。優秀的長調民歌有流行於阿拉善的《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輪番酒之歌》、《查幹套海》、《辭行》、《牡丹梁》等,流行於呼倫貝爾的《遼闊的草原》等,流行於錫林郭勒的《小黃馬》、《走馬》等,流行於科爾沁草原的《威風矯健的馬》、《思鄉曲》等,都是樂段體的長調民歌。

長調是一種曆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麵馬兒跑……”聽著這動人的歌聲,我們仿佛看到遼闊無邊的大草原上,勤勞的牧馬人馳騁在成群的牛羊邊,揮起手中的鞭子……那般景象真是令人心曠神怡!這悠揚的曲子就是蒙古長調。

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曆史久遠之意。蒙古長調可稱為遊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長調整個曲調風格非常開闊,節奏非常自由,聲音可以傳得很遠,令人陶醉。”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喬建中說,蒙古長調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人對曆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美學的感悟。“蒙古長調詞少腔多,四句話可以唱好幾分鍾,讓自己的身影與草原融為一體。”喬建中介紹說。在蒙古長調裏,除了旋律本身所具有的華彩裝飾(如前依音、後依音、滑音、回音等)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發音技巧形成的旋律裝飾,蒙古語稱為“諾古拉”,可譯為“波折音”,即發聲時,配合口與咽腔的複雜動作,發出類似顫音的抖動效果,一般抖動兩三次,“諾古拉”對形成蒙古長調的獨特風格具有重要作用。“蒙古長調可以即興發揮,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喬建中說。

內蒙古自治區藝術研究所副所長段澤興說,長調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裏的音樂,是民族識別的標誌。不論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隻要蒙古人聽到長調,都會體味到其中那份獨有的激動與蒼涼。

蒙古長調大師拉蘇榮說,長調在蒙古族音樂文化中最有代表性,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心靈深處的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專家認為,作為草原上的民歌,長調是一種曆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堪稱蒙古音樂的“活化石”。其內容往往比較嚴肅,感歎自然、謳歌母愛、讚美生命、訴說愛情……絕無媚俗輕浮。

我國著名音樂理論家趙宋光認為,長調產生於蒙古民族的祖先從遊獵山林過渡到遊牧草原之後,生產方式由以獵為主轉到以牧為主,人對待鳥獸草木的態度由以奪為主轉到以養為主,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產物。

蒙古長調通過演唱者的歌喉得以傳承

蒙古長調同樣的作品因不同人演唱可以風格迥異,所以長調常“附著”在傳承人身上。現在著名長調演唱藝人、流派代表人物有的年事已高,有的相繼離世,一旦師承關係得不到延續,獨特的演唱方式、方法不及時傳承,必然危及長調的保護與發展。今年10月27日,蒙古族“長調歌王”哈紮布因心髒病突發,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逝世。老人沒有看到今天的“申遺”成功,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哈紮布族姓孛兒隻斤,是成吉思汗黃金氏族的一支。“哈紮布”是藏語“天的恩賜”之意,1922年,他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自幼就顯露出過人的音樂天賦。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哈紮布參加錫林郭勒盟文工團,後調入內蒙古歌舞團,成為國家一級演員。作為草原傳統聲樂流派的傑出代表,他創造性地發展了長調演唱方法,將其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為長調歌曲唱法走向係統化、創立獨具特色的蒙古族草原聲樂學派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哈紮布的代表曲目有《走馬》、《蒼老的大雁》、《聖主成吉思汗》等。

葉聖陶早在1961年就有短詩《聽蒙古族歌手哈紮布歌唱》,描寫了哈紮布的歌聲:“他的歌韻味醇厚,像新茶,像陳酒。他的歌節奏自然,像鬆風,像溪流……”1996年,著名詩人席慕容拜訪歌王後也飽蘸深情地寫道:“他的歌聲橫過草原,天上的雲忘了移動,地上的風忘了呼吸;氈房裏火爐旁的老人忽然間想起過去的時光,草地上擠牛奶的少女忽然間忘記置身何處;所有的心,所有的靈魂都跟隨著他的歌聲在曠野裏上下回旋飛翔,久久不肯回來……”

烏蘭夫同誌稱讚哈紮布為“人民的歌唱家”。上世紀90年代初,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頒給哈紮布“歌王”頭銜,而在民間、在眾多長調歌迷的心目中,這頂桂冠早已非他莫屬。

除此之外,他還長期致力於培養新一代長調歌手。我國著名歌唱家胡鬆華、拉蘇榮、德德瑪等人,都是他的得意門生。

令人遺憾的是,他生前編寫整理的380首長調和半人多高的唱片均在“文革”中被銷毀,他本人也沒有留下一張完整的唱片。而他所擅長的潮爾道(長調的一種)也瀕臨滅絕。

長調的原生環境正在消亡

“長調是草原上的歌,是馬背上的歌。”拉蘇榮說,“離開草原是找不到長調感覺的,如果隻有坐在沙發上的感覺,沒有騎在馬背上的感覺,是體會不到長調意境的。”在內蒙古,民間會唱長調的人日益減少,長調理論研究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對長調係統盤點工作的缺乏,成了保護這種寶貴文化資源的困難所在。

隨著蒙古族牧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昔日的草原正在變成農區、城市,長調逐漸失去了其賴以存在的自然環境。另外,由於現代交通、通訊業的發展,各種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向草原深處滲透,哺育了無數代長調歌手的草原“文化環境”正在發生變化。目前,曾一度繁榮的東土默特部、科爾沁部、蒙郭勒斤部長調已基本消失,隻有極少數老人、專門研究者略知一二。

“在內蒙古,民間演唱長調的人越來越少了,年輕人都喜歡流行音樂。如今的牧民幾乎家家有電視機,相當一部分家庭擁有VCD。他們接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身邊的音樂也從單一變得多元化。”段澤興說,“長調的原生環境正在日益消亡,如果不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長調隻會隨著文明的演進而走向自然消亡。”

專家們認為,盡管有大量的愛好者、有誌之士自發進行長調研究、整理、理論探討,但是對蒙古長調藝術的搶救、保護必須由政府實施,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效果。資料記載,過去很多蒙古王府專設歌手班,雖然是為了享樂,但為傳承和發展長調藝術起到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投入專門力量保護長調,文化部門也舉辦了多次長調比賽和長調研討會,一些藝術院校相繼開展了長調民歌教材編寫和教學實踐。1992年,長調民歌作為《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內蒙古卷》的重要部分出版。長調保護的力度、廣度自然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可是與客觀要求相比仍嫌不足。

“注重傳承的同時,我們必須更加重視長調藝術遺產的動態保護,就是拓展。”致力於蒙古族美學研究的內蒙古社科院學者滿都夫說。

近些年來,歌壇勁吹“草原風”,德德瑪、騰格爾、斯琴格日勒……他們的歌曲正是因為有了草原文化的滋養,深受廣大歌迷喜愛。專業人士可能會分辨出其中蒙古長調的痕跡,但更多的聽眾表示:我們是想從中尋找回歸自然的感覺。受此啟示,一些人開始用商業化的手段來考慮長調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音樂理論家趙宋光教授認為,麵對工業文明的到來,草原文化首先要致力於意境的矜持,守護自己高潔的企慕,隨即要攝取現代工業所提供的多側麵、高效率的手段與技術來弘揚這意境。在精神層麵上,草原牧歌決不應讓歐美作曲法取代,但完全可利用現代音樂技術手段來高揚自己的旋律。


所有跟帖: 

又是怡人之景, 悠揚之聲! -switchover- 給 switchover 發送悄悄話 switchove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8/2010 postreply 01:14:25

《長調是一種曆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長調的原生環境正在消亡...》,謝謝競選的詳細介紹, 學習ing!周末愉快! -法國薰衣草- 給 法國薰衣草 發送悄悄話 法國薰衣草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8/2010 postreply 10:25:56

騎在馬上唱長調,歌聲自然會產生顫音(波折音),所以長調很難學。 -競選- 給 競選 發送悄悄話 競選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8/2010 postreply 11:56:25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