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史和音樂史上,唯一為一首歌曲建立紀念館的,就是“喀秋莎”了。


在世界史和音樂史上,唯一為一首歌曲建立紀念館的,就是“喀秋莎”了。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蘇德戰爭爆發,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曾經橫掃歐洲大陸的強大德軍,長驅直入,直逼莫斯科城下。

莫斯科城裏,新編的蘇軍近衛軍第三師倉促開赴前線。在送行的人群裏,莫斯科工業學校的一群女學生唱起了這首《喀秋莎》。姑娘們用這首愛情歌曲為年輕的戰士們送行,這無疑在小夥子們的心裏引發了強烈的感動。在歌聲中,近衛軍第三師的全體官兵向唱歌的姑娘們行了莊嚴的軍禮,他們含著激動的淚水,伴著這歌聲走上了前線。幾天後,在極為慘烈的第聶伯河阻擊戰中,這個師的官兵幾乎全部陣亡。但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狠狠打擊了德國最精銳的古德裏安裝甲部隊,為蘇軍組建保衛莫斯科的最後防線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此後,《喀秋莎》的歌聲伴著濃濃的戰爭硝煙,順著戰壕一路飛揚。歌聲從莫斯科流傳開去,一時間,北到列寧格勒,南到基輔,在一千多公裏的戰線上,在前線,也在後方,在整個蘇聯,到處傳唱著這首歌曲。

蘇軍對柏林外圍開始進攻。那正是一個梨花盛開的季節。前進中,許多部隊齊聲唱起了《喀秋莎》,而為這歌聲伴奏的,是二千多門“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嘯聲。

蘇軍士兵終於來到了柏林城下。他們用世界上最強大的攻城臼炮轟擊柏林,每一顆炮彈都有半噸重;炮彈上刻下了這樣的文字:

"為每一個燃燒的村莊複仇!"
"為每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複仇!"
"為每一個失去丈夫的妻子複仇!"

與這些臼炮一起怒吼的,還有成千上萬蔚為壯觀的"喀秋莎"火箭炮。這些喀秋莎都是在萬裏之外的兵工廠裏,由蘇軍士兵的母親、妻子和女兒製造出來的,許多普通的俄羅斯婦女手上結起了厚厚的繭子,這一切都是為了戰爭的勝利,為了自己的民族能夠獲得生存的權利。

戰爭結束了,但被戰爭奪取的二千六百萬生命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曾經象征著戰無不勝的德軍軍旗被成捆地拋在斯大林腳下,希特勒德國滅亡了。而偉大的《喀秋莎》卻永遠流傳了下來。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