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後一貼:送給喜歡古琴的朋友---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㈦ (圖)


  吳兆基(1908-1997):出於湖南洞庭水鄉,長於江南太湖勝地。吳門即蘇州之別稱,乃中國具有兩千五百餘年曆史之文化名城。吳氏之父吳蘭蓀先生,亦深諳琴藝,源於嶺南派,由於長期居信姑蘇,其風格亦漸接近熟派。吳氏之老師則為吳浸陽先生,原籍四川,弱冠後離蜀而往來於蘇、滬、杭間,因而其風格融匯了川、熟二派之長。   吳兆基先生在對琴藝長時間的揣摩和鑽研下,已形成自己之獨特風格。吳氏的演奏傾向於傳統和平溫厚的特色,雖然用鋼絲弦彈奏,卻保留了絲弦溫柔敦厚深醇的韻味。正如他自己說:“在描寫風雲激蕩、情緒昂揚的曲子時,多采用沉穩的手法;在描寫明媚風光、柔情深思的曲子時,則采用流滑細膩的手法。力避吟、猱、綽、注不分,處處大幅度顫抖,甚至賣弄花招以嘩眾取寵。在取音方麵,多采取輕、緩、恬淡手法,不追求速度,避免力度的誇張,常以寧靜淡泊自勉。”       詹澄秋   詹澄秋( -1972):諸城派名家,師從著名古琴家王心葵。       顧梅羹   顧梅羹(1899-?):字燾,別名琴憚。幼承家學,從12歲開始習琴,又酷愛文學、書畫。擅彈《流水》、《醉漁唱晚》、《秋塞吟》、《瀟湘水雲》等川派琴曲;曾與查阜西合編《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又編著《琴學備要》;撰寫論文《廣陵散古指法考釋》、《嵇氏四弄幾個問題的考證》、《張孔山流水操傳一考異》等。他不僅琴藝高超、琴學博深,而且還善詩文、書法和畫竹梅。他一生努力堅持挖掘整理川派古琴藝術和培養接班人,為我國古琴藝術事業做出傑出貢獻。       徐立蓀 徐立蓀(1897-1969):,名卓,南通市人。從中國著名古琴家王燕卿學習古琴和製琴弦技法,又向琵琶彈奏家沈肇周學琵琶,向李叔同學西樂。苦心鑽研,得其真諦。民國 20年編訂《梅庵琴譜》,民國25年編訂沈師《瀛州古調》琵琶譜。同年與邵大蘇倡導成立“南通梅庵琴社”,從遊者日眾,其琴藝也日臻精深。新中國成立後,古琴藝術得到很大重視和發展,徐曾為中國千年琴曲《幽蘭》、《廣陵散》等打譜,在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刊出。   1956年全國第一屆音樂周在北京舉行,他演奏梅庵名曲《搗衣》獲得稱讚,被譽為當代中國“四大古琴家”、“八大琵琶名家”之一,其演奏被灌製唱片。為了開拓古琴題材,表現時代精神,他先後創作《月上梧桐》、《公社之春》、《春光曲》新琴曲,獲得琴界好評,作為中國古琴界著名琴派之一──“梅庵琴派” 也斐聲海內外。   徐立孫還潛心醫道,對針灸學有較深造詣。   其著作有音樂律學:《勤儉堂選著》,醫學:《子午流注》、《針灸發微》等。 1、搔首問天 演奏:吳兆基   《搔首問天》最早見於《五知齋琴譜》,表達了一種憂抑悲憤的情緒。   搔首問天:古琴曲,又名《秋塞吟》、《水仙操》。此曲初見於《五知齋琴譜》(清徐琪撰於1722年),但正名作《秋塞吟》。三個曲名雖同為一曲(曲調大同小異),但解題內容卻迥然不同。今山東諸城派按《搔首問天》詮釋音樂。《梅庵琴譜》(王燕卿傳譜,徐卓編述)在其後記說:“本曲即《離騷·天問》篇之意。內容極盡憂抑悲憤之情。”   第一段,泛音由高音區移向中音區,並轉入低音散音、自由跌宕的旋律,音區大幅度的音變化,給人以孤高曠達之感。此後,旋律在中、低音區徘徊,音調起而又伏,第三段反複吟歎,尤如“低徊窮思,不得申訴之苦,及俯仰哀號無可奈何之慨”(《梅庵琴譜·搔首問天·後記》)。第四、五、六段中,旋律多次衝向高音區,表達了“或仰天長號,或俯首深思”的情緒。第七、八、九段連續快彈,一氣嗬成,有“悲憤欲絕之勢”。全曲以無可奈何抑鬱之情而終結。 2、漁歌 演奏:吳兆基   《漁歌》相傳是柳宗元所作的古琴曲,表達了一種視名利若敝屣,寄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趣。   漁歌:古琴曲,又名《山水綠》、《欸乃歌》。取意於柳宗元謫居永州時的名作《漁翁》:漁翁夜伴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故亦認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有多種傳譜,現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於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為藍本發展而成。   據《楊掄太古遺音》解題,此曲表達“緣綠綺以寫漁情,撫焦桐而舒雅況……沽美酒,醉臥蘆花,視名利若敝屣”的情趣。   查阜西據《自遠堂琴譜》所奏《漁歌》為十八段加一尾聲。曲調恬淡,琴韻悠長,意境深遠。全曲以首段吟唱性的音調為原型,通過移位及不同音區節奏變化、調式轉換與展衍等手法貫穿全曲。起而低回,轉而高揚,使人聯想到放情山水,高歌欸乃的情景。第四段,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而當第八段再現時,則采用泛音彈奏,顯示出一種飄逸的意趣。第十八段,短暫地出現了C徵調,為樂曲增加了新的色彩,最後終止在這一新調上,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 3、石上流泉 演奏:詹澄秋   初見於明代的>(1547)。存譜為八段。關於它的作者,有伯牙或劉涓子等說法,並不可信。樂曲表現了碧澗泠泠、枕流漱石的意趣。 4、憶故人 演奏:吳兆基   《今虞琴刊》:“憶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雲“空山憶故人”,傳為蔡中郎作,……盧陵彭慶壽識。此曲彭祉卿先生童時受自趨庭,研精三十年,未嚐間斷,故造詣獨深,含光隱耀,不濫傳人,自前歲漫遊江浙,偶一撫弄,聽者神移,爭請留譜,於是大江南北流傳漸廣,惟輾轉抄習,浸失其真,或竟自是其是,先生輒引為憾,將複秘之。餘既於去秋與先生訂交,琴尊酬唱,輒相追陪;一年來欲就學而未敢以請,蓋有以知乎先生之誌也;今幸得而承教矣,且盡得先生之奧矣,而於先生之誌,惡可以不書。雖然抱璞守真,責原在我,循規絜矩,還冀後人,乙亥冬十月真州張子謙識。   樂曲表現空山月下徘徊沉吟,懷念友人的感傷情緒。 5、流水 演奏:顧梅羹   《列子·湯問》記載:伯雅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一次,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熱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賞地說:“巍巍首誌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湧澎湃和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誌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傳為千古佳話。據文獻記載《高山流水》原為一曲,自唐代以後,《高山》與《流水》分為兩個獨立的琴曲。曲譜初見於明代《神奇秘譜》。《天聞閣琴譜》中的《流水》為清代川派琴家馮彤去的傳譜,曲調與《神奇秘譜》中的《流水》大致相同。在第六和第八兩段中增加了七十二滾指指法,從而使水勢洶湧、奔騰澎湃的效果更加逼真。 6、搗衣 演奏:徐立蓀   唐代古琴曲.描寫因異族入侵,男人被征守邊,秋涼時節,婦女一邊在河邊搗衣一邊思念遠在邊塞的親人,哀婉動人,感人至深。   著名音樂家舒模在聽了徐立蓀大師獨奏《搗衣》後於1956年9月15日第17期《文藝報》發表評論說:“旋律優美動聽,節奏清晰鮮明,演奏者以富有創造性的剛健潑辣的演奏手法,生動地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情緒。同時曲調本身很近似西北一帶的民歌,因此使人很易理解而感親切。尤其難得的是演奏者已六十歲高齡,演奏時情緒飽滿,精神貫注,對曲情有深刻體會,強烈地感染了聽眾。”音樂家夏野也有同樣評價,古琴名家查阜西說:“為琴增色不少。”徐立孫大師在1963年與1964年給琴家淩其陣和許健的信中談及以上評論時則謙遜地說:“非弟有過人之處,僅能繼先師之餘緒於不墜耳。” downloa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跟帖: 

多謝了! -太好了~~~~~- 給 太好了~~~~~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6/2004 postreply 14:54:16

回複:今天最後一貼:送給喜歡古琴的朋友---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㈦ ( -worker1- 給 worker1 發送悄悄話 (7 bytes) () 07/16/2004 postreply 15:29:01

回複:今天最後一貼:送給喜歡古琴的朋友---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㈦ ( -CZT- 給 CZT 發送悄悄話 (58 bytes) () 07/16/2004 postreply 16:20:41

windows media player -hoghdgkdlh- 給 hoghdgkdlh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6/2004 postreply 17:34:03

use FOOBAR2000 to play -coputer2- 給 coputer2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6/2004 postreply 17:39:04

晚了點,沒法聽了。 -可惜可惜啊- 給 可惜可惜啊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6/2004 postreply 19:05:29

謝謝! -45RPM- 給 45RPM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6/2004 postreply 20:46:38

喜歡古琴 -喜歡古琴- 給 喜歡古琴 發送悄悄話 (61 bytes) () 07/16/2004 postreply 22:52:44

漫長下載,卻不能聽? 哎。。。 -盼星星盼月亮- 給 盼星星盼月亮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7/17/2004 postreply 04:00:1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