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高山流水

本文內容已被 [ 杞人~ ] 在 2004-07-10 15:47:1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很久沒有聽到古琴曲了,更很久沒有聽到古琴版的《高山流水》了, 如果古琴是戀人,《高山流水》就是她的心靈。 ------------------------------------- 琴樂是曆史悠久並延續至今未曾中斷的中國代表性樂種之一。 相傳琴產生於上古之世,由伏羲或神農氏「削桐為琴,繩絲為弦」,是琴的創始,繼之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的記載,說明當時琴是有五根弦,已具有「宮商角徵羽」五音,這大約是在原始社會時期,也就是七弦琴的原始階段。其後進入了周朝,經過文王、武王在琴上各增一條弦,成為七條弦,解決了旋宮轉調的需要,使古琴的音樂功能達到最高階段,所以它流傳到今朝,古琴自七弦定製,成為七弦琴之日起,它已經是一件完備的樂器了。 有一個傳說: 有一次伏羲看到鳳凰來儀,飛墜在一株梧桐樹上。那梧桐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按天、地、人三才,截為三段;取中間一段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乾,選良時吉日製成樂器。琴長三尺六寸六分,按三百六十六日;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最開始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征、羽。

古人認為琴所奏出的音樂乃天上瑤池之樂,所以又把琴稱作「瑤琴」。 瑤琴有六忌,七不彈。六忌是指: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七不彈是指: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 有一次孔子鼓琴於室中,顏回從外麵進來,「聞琴中有幽沉之聲,疑有貪殺之意,怪而問之。仲尼曰:『吾適鼓琴,見貓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貪殺之意,遂露於絲桐。』 古人可以從琴聲中得到豐富的信息,比如《史記》的《樂書》中說可以從琴的「宮、商、角、征、羽」這五音中聽出一個國家的「君、臣、民、事、物」的狀況;《東周列國誌》記載,師曠可以通過琴聲占卜戰爭吉凶;《三國演義》中說劉備在水鏡先生門外偷偷聽琴,水鏡先生忽然停止彈奏說「琴韻清幽,音中忽起高亢之調。必有英雄竊聽。」 2002年11月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然還有一個伯牙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時的琴家。荀子在《勸學篇》中描述了他的彈奏:“昔者侉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也就是說,伯牙鼓琴時,馬兒停止了吃草,仰起頭來欣賞。 據《太平禦覽》中記載,伯牙年輕時曾從成連先生學琴。苦學三年,卻未能出師,他達不到空靈的境界。於是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能授你琴藝,卻不能移人之情,我的老師方子春能做到這點。他住在東海之中,何不去向他學藝?”二人遂同行來到蓬萊仙山。成連說要遠迎恩師,獨自駕舟而去,誰知他去而不返,留下伯牙獨自一人在島上。 伯牙四望無人,隻見海水激蕩奔湧,海鳥悲鳴呼號,山林杳杳冥冥,伯牙愴然歎道:“先生將移我情”。於是撫琴高歌,創作了《水仙操》,韻律與心神合一。曲終之時,成連的船象箭一樣出現在伯牙的麵前,從此,伯牙彈琴出神入化,成為天下妙手。 而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見於《呂氏春秋》和《列子》中。 俞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有一次,身為晉國大夫的俞伯牙奉命去楚國修聘,中秋之夜泊船於一座山崖下,適逢雨收雲散,皓月當空。伯牙撫琴一曲,剛好樵夫鍾子期在山崖下躲雨聽琴。 當俞伯牙意在表現巍峨的高山時,鍾子期會回應道:“善哉,峨峨兮若泰。”而當意在流水時,鍾子期會感慨地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無論俞伯牙想彈什麽,鍾子期一定能心領神會。俞伯牙遊覽泰山時遇到暴雨,隻好在懸崖下避雨。俞伯牙感到心悲,以撫琴來渲泄自己的情緒。琴聲最初表現久而不停的雨聲,後來是山崩的巨響。每奏一曲,鍾子期都能說出伯牙的心聲,令俞伯牙感歎不已。 後來,鍾子期因病而逝,俞伯牙悲痛萬分,世上再也沒有值得讓他為之撫琴的人了。於是俞伯牙破琴折弦,終生不再撫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古琴譜 古琴譜稱為指法譜或稱減減字譜.指法譜即是將左手按弦的手指及所要按的弦,如中七(意即用左手中指按第七弦)放在上方,將右手所要彈的弦及指法擺在下方,組合成如上圖的指法譜.又因為指法譜是用漢字減少筆畫而形成的,所以亦稱減字譜. 目前所知最早的琴曲譜《碣石調幽蘭》,傳自南朝梁國之丘明(公元493~590年),為唐人手抄卷子,藏日本京都西賀茂神光院。這也是我國最早的樂曲譜。 舊時相聞海外有仙人會古琴,激動得鑽進圖書館淘了三天三夜找到一本《高山流水》手法譜,廢寢忘食譯成簡譜,寄去,彼笑回:彈琴務須五線譜.俺老土,以為天下無譜不簡.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係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隻一曲。初誌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誌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隻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麵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古琴《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誌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鬆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複,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麵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複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複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流水》一曲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古遠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而我卻再也找不到少年時聽的那版古琴《流水》。 ------------------------ 寂寂高山巍巍在,逶迤流水去不還。 mp3下載

所有跟帖: 

好帖!好文!!好圖!!! -紅色的衣衫- 給 紅色的衣衫 發送悄悄話 (8506 bytes) () 04/24/2004 postreply 13:29:51

是回高山流水帖的。 這麽跑這兒了?:)) -紅色的衣衫- 給 紅色的衣衫 發送悄悄話 (8506 bytes) () 04/24/2004 postreply 13:31:58

配樂是箏曲 -冰雪薔薇- 給 冰雪薔薇 發送悄悄話 (8506 bytes) () 04/24/2004 postreply 22:53:05

樓上的,關於古琴的文字是沒錯,但配樂卻是古箏。琴聲古樸蒼涼 -tango123- 給 tango123 發送悄悄話 (8506 bytes) () 04/27/2004 postreply 12:03:15

啊喲 真是精彩 沒有古琴也該置頂! -小人書- 給 小人書 發送悄悄話 (162 bytes) () 07/11/2004 postreply 00:06:13

here -無非網事- 給 無非網事 發送悄悄話 (44 bytes) () 07/11/2004 postreply 05:07:4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