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了解這位朋友所要表達的意思了.
說幾點自己的看法吧,如有不妥大可不必較真.
1.音樂的感受和愛好實在是因人而異.音樂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2.過分相信或依賴音樂解除人生麵臨的種種苦難並不可取.每一個人麵臨的苦難和痛苦,都隻能在一定的外部基礎上自我克服.當然,音樂能使我們的精神得以振奮.音樂能在某種程度上舒緩我們苦痛的感覺,使人從心靈上得到某種解脫.
3.在音樂的熏陶下,人的精神境界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下麵引用來自網絡的文字與你分享,希望有助我們理解音樂在生命中的作用.
**************************
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音樂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著名作家鬱風先生在欣賞優秀音樂時寫道:“進入音樂就如同走進另一個世界。它又不像夢境那麽虛幻,那麽不可控製;它是實實在在的,有人在嚴格控製著的,有規律地在顯示一意念、一種情境。有時你似乎能隨著它流淌到感覺所預期的境界,有時又會遇到意外的震撼,隻能跟隨它激蕩,使你全身的血液神經都和它溶化在一起。”
**************************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公元1770~公元1827
全世界最偉大的作曲家路德維希·馮·貝多芬 1770年生於德國波恩市。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音樂天賦,他的處女作是在1783年發表的。他年輕時訪問過維也納,在那兒結識了莫紮特,不過他們的交往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1792年,貝多芬返回維也納,在一段時期裏求教於海頓──當時維也納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莫紮特在此年去逝)。貝多芬在維也納──當時世界音樂之都度過餘生。
貝多芬作為鋼琴家所具有的嫻熟技巧給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優秀的教師。他不久就成為一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頗受歡迎,二十五六歲時就能輕而易舉地把作品賣給出版商。
貝多芬將近而立之年時就有了失聰的先兆,這位年輕的作曲家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這是可想而知的。一時間他竟想到了自殺。
1802年到1815年間有時被稱為是貝多芬創作生活的中期。在這期間,他的失聰症在不斷加劇,從此便深居簡出。他那日漸嚴重的失聰症使人們形成了他是一個厭世者的錯誤印象。他曾同好幾個妙齡少女有過海誓山盟,但最終卻似乎都在不幸中結束。他終生未娶。
貝多芬不斷地譜寫出大量的音樂作品。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對當時音樂觀眾所喜聞樂聽的音樂的關注日漸減少。但是他卻在不斷地獲得成功。
貝多芬快到50歲時已經完全耳聾。結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變得更加孤獨怪癖。他並不象先前那樣多產,而且作品也給人以詰屈聱牙之感。那時他主要是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來觀眾而作曲。據說,他曾對一位批評家說,他的作品“不是為你而是為未來的一代而創作的”。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嚐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麽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象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裏,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裏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他1827年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貝多芬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十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一係列弦樂四重奏曲,聲樂曲,劇樂曲,以及許多其他樂曲。但是和他眾多的樂曲的數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質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機地融為一體。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動了人們的心弦,他們再也不認為器樂是一種次要的藝術。
貝多芬是一位頗具有創造性的作曲家,他給音樂帶來的變化中有許多已經產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曲的長度,擴大了它們的領域。他證明了鋼琴具有極其廣泛的用途,為使它成為第一流的樂器做出了貢獻。貝多芬代表了音樂從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轉變。他的作品給許多富有浪漫色彩的樂曲帶來啟迪。
貝多芬對許多後來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包括各種風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納、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還為柏遼茲、古斯塔夫、馬勒、斯特勞斯等許多人開辟了道路。
貝多芬在本冊中的名次看來顯然應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雖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幾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貝多芬的樂曲比巴赫的樂曲擁有範圍更廣、數目更多的聽眾,而且貝多芬做出的眾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對後來的音樂發展具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一般說來,用語言表達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樂表達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學是一個比音樂更具有影響的藝術領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雖然貝多芬是音樂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但還是比莎士比亞排得低些。在比較貝多芬和米開朗基羅時,我深受這樣事實的影響:大多數人聽音樂遠比看畫和雕像所花的時間多。因此我認為一般說來音樂作曲家比畫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響,如果兩者在各自的領域裏都享有同樣的盛名。總而言之,大體上把貝多芬排在莎士比亞和米開朗基羅之間看來是再合適不過了。
文章來自: 中國文摘網(www.wenzhai.org) 詳文參考:http://www.wenzhai.org/wenzhai/yingxiang/2539.html
回複: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本帖於 2009-12-30 16:22:14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法國薰衣草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