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欣賞入門
1.
對於音響發燒友來說,當開始厭倦飛機大炮玻璃聲時,當聽膩了辛辛拉提的1812序曲中的大炮聲音的振撼時,或當對蔡琴的歌一遍遍聽厭了後,恭喜你,你可以進一步,開始進入音樂聖殿之門了。本文的目的是想使苦於入門的朋友快速入門欣賞古典樂。
首先說明,本文僅是筆者個人觀點,本人不是權威,說得不好不對不詳細處,請各位網友多多諒解!
如果想欣賞古典樂。建議不要去買一些國內”權威”“寫的叫《音樂欣賞入門》之類的書,這類書會把一首曲目解說得”清清楚楚”,至於作者是不是這個意思,他是不管的,我個人認為他隻想把他一個人的思想強嫁給你。這對入門有一點用,但是卻把你的思想限製死了,當欣賞一些純音樂(如伯拉姆斯的作品),你就會不知所雲了。音樂界有一句名言,讓音樂說話,讓解說消失。通你隻需了解作者創作背景和作者對作品的意見就好,其它人說的都是在強奸作者。所以一個好的解說者,隻會告訴你作者創作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想告訴聽眾的東西,至於音樂本身,通常隻會告訴你幾個主題,讓你能注意就行,至於怎樣理解—這是你個人的事,除了作者別人都可能是錯的,除了你,你的任何理解對於你都是對的。我的口號是:讓權威滾蛋去吧!!(除了我,嗬嗬) 建議先買一本《辛豐年音樂筆記》,非常值得一讀,深入淺出。他在上麵有十二篇關於古典樂欣賞入門的文章,好文啦(還好,辛豐年不是權威,連個搞音樂的都算不上)。不過他的某些觀點我也是不太讚同的,對音響迷來說,應該可以有更好的捷徑。有些書籍,能賣到書都可以買來看一看,對提高自己的音樂理解能力很有好處。如:《管弦樂名曲解說》,唐.愛斯著,分上、中、下三冊,共計不過幾十元,不過寫得又好又全,基本不用再買音樂欣賞類的書了;《西方音樂史》,保羅.朗多爾米著;或《西方文明中的音樂》,朗格著,二位兄台觀點”奇特(落伍)”,不要全部認同。還有一些音樂家的個人傳記,如《勃拉姆斯》等,英國OMNIBUS經典版本,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還有如《古斯塔夫.馬勒》,布魯諾.瓦爾特著等等(你喜歡誰就買誰)。一句話,國內的權威人士寫的就最好別買,被誤導了不要來找我;),至於什麽音樂學校的欣賞課教材,更純粹是誤人子第+放P。另外有兩個刊物,《音樂愛好者》與《愛樂》,也可以訂來看,尤其是《愛樂》。如果有足夠的興趣,甚至可以賣一些講樂理知識的書看,或者同時學一門樂器就更好了。最簡單的:口琴就好.
好了,進入正題。如果我要推薦,老柴(柴可夫斯基)的是入門的首選,優美動聽,淺顯易懂,可以從入門到精通(他也有相當多的非標題音樂,如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一鋼琴協奏曲),而且也適合發燒用,色彩極好。他的作品中,最淺的大概是:《1812序典》,發燒友肯定都聽過,夠容易懂吧(隻需知道是俄國人民反抗拿破倫入侵的就可以了),比現在流行歌其實還容易懂(現在流行歌,不告訴你歌詞,千篇一律)。緊跟著是《天鵝湖》,最好是聽全劇,選段也不錯,買一張DVD,邊看跳舞邊聽更好了,裏麵每一支曲都極為優美,音效也好。第三應為《胡桃夾子》,其它同天鵝。關於版本問題,對這類通俗得比流行歌還流行的曲目,隻要是一支像樣的樂隊演奏都差不多(除了那盤極發燒的孔澤爾的名盤外都行),隻要錄音好就行。再後可以找《意大利隨想曲》來聽聽,我一直覺得這是我聽過的色彩最好、又優美動聽的音樂。我聽過的版本中,SONY公司錄製,費城交響樂團演奏,尤金.奧曼迪指揮的是最好的版本,費城樂團本就是以色彩著稱的,這個版本比卡拉揚的版本錄音效果和演奏都好,第一推薦(如果有給我留一張,我隻有磁帶,已聽得音質下降得不行了)。再後就較自由了,《羅密歐與朱麗葉》、《裏米尼的費朗西斯卡》、《弦樂小夜曲》、《曼弗爾德》等,一路往下聽就行,為了方便理解,最好有一本老柴的傳記。
接著講,再後你可以聽老柴的交響樂和純音樂作品了,如《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鋼琴協奏曲》等和他的6首交響樂,不過推薦從第6開始聽,再聽第5,反過來聽。第6的感染力最強,如果音響好,一個完全不懂音樂的人也會被振撼—這是真正發自內心,真達心靈深處的音樂,你隻需知道這是老柴個人的經曆的悲劇和悲愴的感想就行了。而第5中的憂鬱、哀愁,同樣會深深的打動一個完全不懂音樂的人。第四我個人認為很難懂,而1、2、3,本人都沒有啃過,不作評價,有機會可以聽聽。當然,如果你喜歡室內樂的話,老柴的《四季》、《費羅倫薩的回憶》、《弦樂四重奏》不可不聽。第6的版本我聽過至少5個,最好的又是費城的那個版本,盡管沒有卡拉楊的錄音好,但音樂感染力卻是最好的,卡拉楊的還不如伯恩斯坦的版本。
經常聽到別人都是推薦聽貝多芬來入門(辛豐年就是其中之一),但我個人卻認為從老柴入門更好,也許是因為我就是聽老柴的第六入門的。貝多芬的音樂總體來說,一是不如老柴優美動聽,容易讓人厭倦;二是內涵較深,不容量聽懂而使人望而生畏;三是曲目太多,又多是純音樂的作品,不好選聽。讓我推薦的話,聽完老柴後可以選貝多芬的第九中的第五樂章來聽聽,第三中的第四樂章,第五中的第一樂章,第六可以全部聽。可以了,千萬不能再聽了,等你精通了再回來聽就可以了,否則會讓你剛入門又被趕出來的。其實,他的幾部序曲倒可以仔細的聽一聽,作為愛樂者的話,多聽貝多芬是沒錯的。推薦的版本是卡拉楊的,據說伯恩斯坦指揮柏林愛樂樂團1990年的第九的版本相當不錯,托斯卡尼尼的也很好,可惜我沒聽過,不敢評價。
聽老柴有一個副作用,容易把人弄得很內向,很憂鬱,很有個性,大家要小心(其實聽古典樂都有此等功效)。不過隻要是發燒友,在外人的眼裏都和外星人差不多,也管不了那麽多了:P。我前幾天花了近400元賣了一條信號線,被人評為:有毛病(沒辦法,他的有源音箱才200還不出頭)。:(
以下曲目都是好東東,大家可以隨機緣聽:裏姆斯基的《天方夜譚》(又名《舍赫拉查得》或《一千零一夜》)和《西班牙隨想曲》,雷斯皮基的《羅馬的噴泉》,比才的《卡門組曲》,聖桑的《天鵝》,薩拉薩提的《流浪者之歌》等。這類型的小品還有很多,都是色彩又好(發燒專用),又淺顯易懂的好曲目。如果想爆棚,理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段描寫日出的音樂不錯(燒了音響不要來找我),其它段都是高深莫測,還是別聽為妙。不過此君的《唐璜》倒值得一聽。
再下麵有個人的值得一聽,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典,新世界》,個人認為,這是最深入淺出、優美動聽的交響樂作品之一。另外他的第八也可一聽,還有一些,如節日序曲,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和些室內樂作品也可一聽。他的作品,總聽來說,優美動聽,淺顯易懂,色彩也不錯,用他入門也可以,隻是他的名氣不如老柴,也就不是那麽容易買到。說起大提琴協奏曲,有一首是筆者喜歡的,就是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個人感覺比德沃夏克的這首還好聽。
再下麵就可以根據個人愛好聽了,我隻提幾個人就可以了。
瓦格納,此位仁兄的音樂著實好,起碼《指環》中的音樂,《湯豪舍序曲》是該聽的。他的音樂色彩和以上的諸位不一樣,怎麽說呢,他是主要以一種音樂的色彩(即和弦的色彩)而不是音響的色彩來描繪,不過音效也很牛哦。他的音樂很容易抓住人,但是聽他的音樂很累人,相當累人,折磨啊! 不過我的夢想就是能賣到一張拜羅伊特音樂節日的門票,好好被折磨一次:P。而且此人絕對不是好人,此人集全人類的缺點於一身,小氣、妒忌、忘恩負義、惡毒攻擊朋友,多次勾引朋友老婆,還搞最鐵的哥們(李斯特)的女兒(超級大色鬼);還反動(準確的說是反人類:種族歧視--反猶,希特勒的老前輩),他寫的歌劇情節更是亂七八糟,《羅恩格林》是說姐第之間亂倫,《指環》開始是兄妹之間亂倫,還生個兒子後來又跟他姑亂搞(說到此,筆者忍不住嘔吐起來,哇!哇!我兒子以後有此人十分之一壞我就把他扼死在搖籃裏!)。德國人這種怪物特多,尼采、甚至貝多芬都是其中之一。不過此人又才華橫溢,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隻有歌劇),全是自己作詩(劇本),自己作曲、配器,場景也自己搞。甚至自己設計修了一座音樂廳(拜羅伊特節日劇院),專演自己的歌劇,音效全球最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在的建築設計師們吃S去吧)。怎麽樣,找來聽聽吧。
馬勒,此人的音樂宏大、深奧,不過他的《第一交響樂》還是很好懂的,聽第一時對比他的旅伴之歌來聽理解得更好(以後有機會我展開這部作品來講);第二也行,可以聽一聽,其它的還是別去受這個罪。不過其人的第八,要動用近千人的樂隊及合唱隊,想試音響的爆棚效果肯定不錯。
柏遼茲,此兄台的《幻想交響曲》,可以好好聽一聽,尤其是其中的刑場的一段(葬禮進行曲),哪天你老兄殺人被槍斃時請寫感想一篇,我好拿來反駁他。其它隨便,發燒的話,他的音樂倒蠻合適的,都是些極爆棚、色彩又好的作品。
J.S.巴赫,許多人認為他的音樂很難懂,依我看未必,其實我覺得動聽,很好懂(反正都是一些純音樂的作品,誰要告訴你他寫的是什麽絕對是誤導你)。隻有學究們,非得搞清楚他的複調結構,就很累了。至於我輩等大眾光聽聽,不追求知其所以然,反而會覺得很好聽,很好懂(誰都搞不懂)。
維瓦爾第,他的《四季》很值得一聽哦,個人認為這應屬於浪漫主義的作品,可為什麽此人是和巴赫同時代的(更早幾年呢),搞不懂。發燒友必備,很考音響的作品。
莫紮特和舒伯特,此二位仁兄的音樂要聽的話本人的建議是:找一部最破的收音機,而且必須是單聲道,將信號接入進去聽,感覺奇好,或者老得不能再老的錄音,把音響高音低音都衰減到最小也可。因為他們的音樂就是音樂,你要聽的是音樂本身,任何的音效反而會讓人分散注意力。莫紮特的鋼琴,有一次在琴行聽見有人彈,怎麽說,反正我當時如果有money的話肯定當場賣一台回去學,不過聽錄音的話我是沒什麽感覺(可能也是音響太好,準確的說是差的原因吧)。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是本人唯一推薦的他的交響曲,怎麽說,很好理解,但發燒友可能不太喜歡,因為音效確實不怎麽好,但經曆過一此滄桑的人會真正喜歡這部作品的。
貝多芬,本人拒絕評論,什麽讚美的詞都被人用過了,而且本人聽得並不多。
伯拉姆斯,此人的第一、第四、悲劇序曲、海頓主題變奏曲與命運之歌本人聽過,聽聽吧,求你們了,就聽一下吧。不過他的作品要聽多遍才能聽出其中味來,對我輩來說,隻需了解有這樣的音樂作品就可以了。不過,他的室內樂很值得一讀,喜歡室內樂的朋友可以多聽一些。
其它,其實吉它中有一些好曲目,不過不多,隨便找一盤古典吉它的都差不多。但有一首值得一提,羅德裏哥的《阿蘭祖茲吉它協奏曲》,第二段相當不錯。我聽過一個叫克裏斯多夫.柏肯的人和愛樂樂團的磁帶,後來想找CD,一直沒找到,如有那位仁兄看見,請幫忙購賣一張(EMI出品)。
說到這裏,有些朋友會問,為什麽約翰.斯特勞斯家族的作品和咱們中國的民樂你提都不提?為什麽,因為本人認為,斯特勞斯家族的作品,聽就好,不值一提(最後還是提了,嗬嗬)。至於咱們偉大的民樂,這個……,那個……,咳咳,其實……,也不錯,也不錯…… 同學們,下課。剛才提問的同學請留下來,把這篇文章抄500遍!
最後有一句名言:你喜歡的,就是好的;你的見解,永遠是對的(當然是針對你而言)!(摘自《Jize(傑子)名言錄》!
2.
寫下這個題目確實讓筆者為難,不過要繼續往下談又繞不開。沒有辦法,隻好硬著頭皮上場,在此特地申明,本人的觀點僅代表本人,你可以讚同、反對,甚至可以打倒,但最好不要全信,否則被誤導了不要來找我:P。各位都是斯文人,反對的時候最好動口,實在不行動手也行,可不能打臉^o^
哆嗦完畢,進入正題,久等久等。
首先是對古典音樂的態度問題,各位感興趣的兄第們要作好思想準備了:聽古典樂絕對不是種輕鬆的享受,而是非常累人,還當相耗費時間!(那位同學,不要往外溜,有點耐心好不好,給個麵子行不行。嘿!說你呢)尤其是一開始,或者是聽某些作品時,你必須集精會神,全心全意,什麽都不要想,什麽也不要作(這也許是許多人把古典樂叫嚴肅音樂的原因吧),當然聽著聽著睡著了也不行(當然,當然你聽熟後把它當催眠曲聽也可以,想當年筆者就把古典樂當催眠曲聽過,真是浪費天珍)。但是你一旦聽進去了,它就會變成一種無比的”享受”(在這裏的享受和我們所理解的享受不一樣),這種”享受”還真不是流行或人聲或輕音樂能比的。以至有一天你認為除了古典音樂外,其它音樂隻能算是種”悅耳的聲音”而已時,你就算真正的”中毒(入門)”了。筆者老認為,聽古典樂和吸毒差不多(不要瞪著雙天真無邪的X10倍的大眼看我,筆者經常把吸煙也叫作”吸毒”的,嗬嗬)。就算這樣,聽古典樂也很累的,筆者也隻有在大學時聽得多,現在也很少聽了—主要的原因:一是因為心景和大學時已經不一樣了;二是咱們一直沒有一套像樣的音響;三是環境太吵了,深圳這邊,唉;四是咱們到現在還沒有一套”蝸牛的家”,唉,悲慘人生啊!
筆者的建議是:買來一張好古典音樂CD後,選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一個人關了燈來聽(跟看恐怕片差不多)。最好先焚香沐浴(誇張,誇張^o^),最少也要把咖啡或茶先衝好(煙民要把煙準備好)。當然你家如果隔音很好或環境很安靜那就無所謂了(不過要告訴筆者,我好厚著臉皮過來聽)。還要把心情調整得跟你要聽的音樂內容差不多(這個難度很高,不作硬性要求:P,因為過了會兒後你的心情會跟音樂差不多了)。總之,就是要做得隆重些,須知,你所聽到的幾十分鍾,作者可能是花費了數月甚至數載的精力才寫出來的。而且,聽古典樂作品第一遍是最重要的,最初的印象通常會決定你對這部作品甚至這個人的感覺。隻有象伯拉姆斯的作品往往隻有在多次聽後才會得到更好的感覺。而如象門德爾鬆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次的感覺是最好的,筆者當時簡直迷上了剛開始的那一小段。但這一小段一過,很快就讓人覺得很膩味、很無聊了,他的第四”意大利”也同樣如此。
另外有一句話不得不說:有人說什麽聽古典音樂會陶冶情操那是放P!筆者專作各種”陶冶情操”的事,如:聽”高雅”音樂、下棋(圍棋最好時有業餘初段以上的水平)、攝影(有興趣者我們可以單獨討論切磋)、繪畫(隻愛看,水平極臭),可情操絕對高雅不到那裏去。想那些音樂家們,大部分心理都有問題,很多情操也有問題(如瓦格納),你聽他們的音樂也能從此變為一個高尚的人?開玩笑!有人聽了古典樂後變得很”高雅”,依筆者之見,那是附庸風雅,變得很內向和敏感倒是真的。因此,同學們,千萬不要勉強自己,不想聽時就別聽,沒興趣就不要去找罪受(咱們就是小家碧玉,誰管得著)。不過你要去附庸風雅一番,也總比不聽的好,我們也歡迎得很。想筆者當年,開始也有此意,隻不過漸漸真正喜歡上了而已,後來也經常被人說成附庸風雅,於是筆者反駁之:…………(此處省略X萬字洋洋大文) 卡!走神了,走神了,不好意思,繼續go on。
在褒音響時,你可以把相關的書及文章和CD的簡介都好好的看一看,把作者的傳記中這一段也看一看。然後把CD放進去,把音量調到合適位置,再把燈關了,集中注意力,好戲上場了……
為了不讓各類同仁笑話,筆者先選自己較熟悉的老柴的第六稍作解說,講粗些,講細了是誤導你。並且說明,此解說版本傑子版權所有。還是那句老話,不要全信,說得不好不對的地方請堅持已見。
在一開始時,你將會聽到一聲沉重的歎息,這個歎息的主題從開始一直貫穿了大半個樂章,中間是甜美的回憶的安撫。隨著這一聲歎息,作者的心情開始變得激動起來,心情翻滾的高潮時,銅管樂器奏出一個組響亮的強音主題,這也是歎息的一個變形(你的心情是否也激動了,沒有激動的同學請舉手。嗬嗬,剛才舉手的同學請寫一千字,不,五千字的檢討,其它同學繼續聽),甚至到了一種歇斯底裏。然後,弦樂以溫柔的弦律安撫作者激動的心,仿佛作者在回憶自己的失敗後又想起的自己成功的地方,安慰自己還是成功的一生。然而,心情卻又不自覺的開始激動,最後,失敗與成功交溶到了一起,樂隊弦樂以激動的心情齊奏出安撫的主題,並逐漸變弱,至到變為pp到消失。…………… 突然間,一個最強音被樂隊齊奏了出了,作者剛平息的心情重新變得更加激動,木管樂器的尖叫聲音中,樂隊奏出抗爭的主題,反複的重奏後轉到銅管樂器(大號吧)上去,再次變弱。弦樂以溫柔的聲音接了過來,馬上發展成激動的安慰弦律,再逐漸變得溫柔起來。一支長笛奏出了安撫的主題,逐漸轉移給全樂隊。在尾聲中,弦樂組以拔弦的方式奏出另一個下行的失敗主題,銅管樂的安撫聲逐漸變弱,作者心情終於平靜。
在搖曳不穩定的5/4的節拍中,樂隊以極富有歌唱性的甜美弦律,輕輕的奏出第二樂章的主題。在被管樂和弦樂器反複後開始重新變得激動而略帶憂傷,但甜美始終到這個弦律結束,中間以弦樂組的拔弦承接。然後樂隊在各個聲部由各種樂器奏出另一個看起來像失敗和激動的悲觀失望的主題,音型很簡單。定音鼓不停的敲擊著,樂隊不停的在激動與平靜中反複最初甜美的弦律,再在弦樂與木管樂器間的反複,在接力中變弱並結束了這個樂章。
第三章中抗爭和努力的主題一直反複,越來越堅定和有力,定音鼓也越敲越果斷,然後變得逐漸激動並顯得漸漸有些像無奈的反抗,與其說是抗爭,不如說是在命運之神的折磨之下的掙紮,僅管表麵聽起來是越堅定和有力(誤導,誤導^o^)。最後在定音鼓的強音中轟然倒塌。
為什麽筆者認為第三樂章中主題雖然越來越激動和有力卻像無奈的反抗呢—第四樂章一開始老柴自己暴露的。一開始,絕望就圍繞了每一個聽眾的心,像一座墓場,絕沒有一點希望。僅管作者多次抗爭,反複安慰自己,但絕望始終無法消失,最終統治了一切。老柴仿佛自己給自己挖了一個墳墓,最後不顧樂隊和自己的哭泣,把自己填了進去,和這個作者認為沒有一點希望的人世告別(在第六失敗的首演後幾天,柴訶夫斯基染上霍亂,而且幾乎是故意的,離開了人世)。
下麵來談版本問題,但是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先討論討論柴訶夫斯基這個人。為什麽筆者總認為各位同學們要有相關的書籍呢(而且多多益善),因為隻有這樣你才能了解柴訶夫斯這個人,你才能有自己心目中的第六,你才能找到自己認為最好版本。如果你的是喜歡什麽”高音華麗”、”定位準確”、”中音純厚”、”低音有力,下潛很深”的版本,這樣的同學建議到隔壁音響班去旁聽去。在這裏筆者隻有再”誤導”一次了。
柴訶夫斯基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感情豐富(說白了就是多愁善感),極其敏感和脆弱,甚至到了神經質和變態的程度。柴訶夫斯基並不是一個奔放的人,俄羅斯民族的奔放性格,在老柴身上是沒有的。他更多的是一個較內向的人,但心態卻並不收斂(很奔放哦)。同時他又是一個較優雅的人,在音樂上是以俄羅斯和西方(這裏主要指德奧一係)的特征各有一半的人—他是俄羅斯學院派代表人物。因此,柴訶夫斯基首先是世界的,其次才是俄羅斯民族的,這一點和俄羅斯強力集團有區別。在寫第六時,作者確實也非常失意(主要是他終生的摯友梅克夫人的絕交害的),而且目睹了許多朋友、老師、親人(他最親愛的妹妹)等紛紛離開人世。因此,在這部交響曲中的絕望是真實的,老柴在這部交響曲中確實看透了生與死,但他卻不讓聽眾得到解脫。對比他的第5,第5更多的是柴訶夫斯基的憂鬱和感傷的寫照。
因此,筆者認為:第六的第一樂章應該富有戲劇性,帶有強烈的對比,速度不應過慢;第二樂章更多的是抒情,不能太快;第三樂章也不能太快,一個54歲的老頭,抗爭不能太強;第四樂章應較慢,對比強烈,最終的樂句要真正的絕望。好了,接下來我們對比卡拉楊指揮柏林愛樂與尢金.奧曼迪指揮費城的兩個版本。第一樂章,費城為18分,而卡拉揚的為18分22秒,僅管隻多了22秒,然而那種戲劇感的減弱卻可以聽出來,同時,德國人的嚴謹使樂隊始終不如費城放得開,這也削弱了樂隊的表現力,這裏卡拉楊輸了一著。第二樂章,卡拉楊版本為9分2秒,而費城為8分14秒,在這裏,卡拉楊注重的是抒情性,而奧曼迪注重的是歌唱性,這裏卡拉楊略有小勝,但以前筆者喜歡的是歌唱的老柴,所以反而喜歡費城。第三樂章,卡拉楊是8分26秒,而奧曼迪是9分18秒,也許是演奏貝多芬習慣了,第三樂章在卡拉楊手中變得非常有力,而到了奧曼迪手中卻稍有些軟弱,以前筆者年青,喜歡卡拉楊的這一樂章,現在看來,奧曼迪贏了。第四樂章,奧曼迪是10分55秒,而卡拉楊是9分53秒,明顯快了好多,這一樂章的絕望在卡拉楊手中是不徹底的,而奧曼迪在一開始就抓住了你,那是一種深深的絕望,最後樂章在低音中消失後也能讓你久久不能平息自己的心情。這就是為什麽筆者會在上文中推存費城的版本的原因。德國人是無法理解這種感情的(或理解得不深刻),而與老柴同為東歐人的奧曼迪理解得更好。至於美國人伯恩斯坦在第四樂章中也沒有完全表現出老柴的絕望,他的速度介於卡拉楊與奧曼迪之間。至於錄音,聽卡拉楊用的是CD,音質自然比用磁帶的奧曼第好,而且CD的聲音發硬也很影響筆者的理解(沒辦法,我的爛音響)。如果用LP是否好一些呢,我不知道。
好了,聽完沉重的第六。下麵聽一曲輕鬆的《意大利隨想曲》,對比著聽,這次比較的又是卡拉楊的版本和奧曼迪的版本。
總的來說,柴訶夫斯基寫這部作品的心情是輕鬆和愉快的—當時正逢意大利的狂歡節,而老柴又正處於得意中,還在享受異國情調(羨慕,羨慕)。因此,這部作品中任何要反映老柴的收斂和憂鬱的一麵都是我們要反對的(同學們跟我一起高呼:打倒沉重的意大利隨想曲!)。在這裏,費城樂隊一改第六中的發暗的音色,以”費城之聲”特有華麗輝煌與明亮燦爛的音色,輕鬆的表現了意大利人們的狂歡心情,真的是有些載歌載舞的感覺。老柴在這部作品中調動全樂隊的各種色彩來表現,而費城很好詮釋了這部作品。錄音嘛,索尼的錄音師可能有些誇張了樂隊的色彩,使三角鐵與鈴的音質得到了很好的表現(說句大實話,筆者從沒聽過比這個版本中更響亮和燦爛輝煌的三角鐵與鈴)。相比來說,卡拉楊的版本就稍收斂了些,音色也沒有費城的好。多年以後,當筆者再次拿出當年的聽得音質下降得不行的磁帶在一台隻值180元的錄音機上(經過小小的摩機)聽時,仍為其中響亮的高音驚歎不已。要知道,同一盤磁帶上的第六音色就不知暗到那裏去了。所以筆者大力向廣大愛好者推存奧曼迪的版本!絕對的好版本,真是居家旅行、殺人(音響)越貨之必備良CD!!
講到這裏我又得說,下課了,下節課我們繼續講。喂,喂,不要抄我的解說,什麽,你要拿回家去邊聽邊看(拜托,不要這麽崇拜我,我會覺得不適應的:))。等等,你是否忘記了本人在上堂課講的名言了吧。罰,罰抄上堂的Jize名言1000遍!嗬嗬!
3.
轉在另一個話題,許多人認為,交響樂非常複雜,很難理解,應該先聽室內樂、鋼琴及小提琴的作品。在這裏筆者又不得不說,依筆者之見,你又被誤導了:)。首先,我們把交響樂叫管弦樂,這樣給你的感覺不一樣了吧。確實,管弦樂很複雜,但是幾乎所有的作曲家都很少用管弦樂表現一些非常複雜的內省的樂思(注意,這裏是指樂思,不是指意思,明白),對他們來說,室內樂、鋼琴與小提琴獨奏在這上麵有更好的表現力。所以,筆者常常覺得各類四重奏與奏鳴曲更難理解,因為這是和作者作心對心的交流,如果對音樂和作者及背景沒有相當的了解與把握,你更難體會和把握作者想傳遞給你的東西。同時,聽室內樂對聽者理解純音樂語言的要求很高,你見多少四重奏、獨奏曲是有標題的?當然,它們更精致、更簡潔,但不意味著更好懂,其實恰好相反(誤導,誤導,如有其它理解,請堅持已見)。這有點像詩與散文之間的區別,詩比較簡潔,但並不好懂,相比散文更好理解一些(剛才提問的同學請解釋”白雲千載空悠悠”的含義,其它同學跟我一起理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O^)。要知道,說這種話的權威們家裏的音響,這個……比較起各位發燒友來說,不說也罷。如辛豐年,他是用收音機和最差的錄音機聽音樂。對作者通過樂隊各聲部、各種樂器的各種色彩表現的樂思,他們的音響能否放得出來我表示懷疑。但他們往往是對音樂有極好把握的人,對音樂語言的理解力很強,而且大部分還會演奏N種樂器。對他們來說,恐怕小樂隊或單件樂器表現的東西更深刻、更讓他們的聽覺舒服,當然他們這樣說也無可非議了。但對發燒友來說,家裏的價值不菲的東東就多是為表現整個大型管弦樂隊準備的,不聽才浪費呢。當然,發燒友中資深聽古典的除外,他們對音樂語言的理解能力可能可以令許多音樂學院的學生汗顏。可是,拜托,老大,不能因為你喜歡就不考慮初學者的理解能力亂推薦吧。當然當然,筆者是例外…… 磚頭!!怒:是誰砸的!!!!………還好還好,本人講課隨時備有“jize傑子”牌鋼盔一,防+100,刀槍不入*o*,還附有防魔功效—+防水、電、毒、冰凍各25點並提高抗魔上限值10,僅售RMB 1000W,真是價廉物美,是居家旅行,殺人越貨之必備,各位購賣時請認準“jize傑子”牌注冊商標……… 糟糕,又跑題了,不好意思,不好意思^O^。
想當年,筆者之所以聽老柴的第六有感覺是因為在大學大禮堂聽長春一家單位演示一套20萬的係統迷上的,而且還是在禮堂中放的—如果是聽隨身聽恐怕是入不了門了。而當有他的磁帶(就是那盤奧曼迪指揮費城的磁帶)時也沒有覺得有多好理解,後來有一天,有一幫發燒友聽音響,用隨身聽帶一套自己製作的功放和音箱。功放是現成的板,電源自製,放在一木盒子裏;音箱是用HI-VI的SS6.5和一個換了振膜的高音單元(價值幾十元的爛貨)和一隻相當差的喇叭作空紙盆的音箱,做工極差,不關掉燈確實慘不忍睹,但音效卻極棒,低音很好,我是真正的感覺到了聲浪衝過來,高音有些誇張,但卻很悅耳。(現在耳朵進步了,可能現在再聽就不會有此感覺了)。當時其中有我的一個室友,知道我這裏有幾盤進口的磁帶,順便借去聽。結果這一群樂盲把這盤磁帶聽了整整三遍,最後一遍我也被室友叫去聽了。說實話,隨身聽的噪聲很大,但並沒有影響我的欣賞。我隻知道自己被深深的打動,同樣被打動的還有當時在場的每一個人(我究竟是想說:音響性對音樂很重要呢,還是不重要呢,自己都搞昏頭了)。而當時筆者可以說連門都沒入。現在也隻敢說入了個門,古典樂浩瀚如大海,窮盡我輩一生能入個門也算不錯了:P。而其它人比筆者還差,現在還沒入門呢。因此我絕對有把握的說,老柴的第六與意大利隨想曲是完全不懂音樂的絕對樂盲也可以聽得懂的,況且各位網友怎麽也不算樂盲吧(什麽,你說你們就是樂盲,誰叫你暴露機密的…… 我@%&$#,於是…………慘叫聲不絕於耳)!不信的話,你可以試試。
這種易懂的作品還很多,大部分標題音樂都不難理解,如《天方夜譚》、《牧神午後》、《羅馬的噴泉》、《動物狂歡節》等。而《1812序曲》、《天鵝湖》、《胡桃夾子》等更是連小孩子理解都不存在任何問題(叔叔,我就是小孩,可是我聽不懂……,筆者:%¥—@#,我倒!)。
而許多純音樂的作品連專家都聽不懂,我等平平之輩不求甚解,就更說不上聽懂了。
其實,當一部作品能帶給你美感,讓你覺得很動聽,你就可以說你聽懂了(筆者個人所見,見《Jize(傑子)名言錄》,第三章第87條)。因此,交響(或古典)音樂很難懂這種話,隻不過是某些人想把你排除在古典音樂之外,好讓他個人好自命清高罷了。自己聽了過後,再來判斷好了。(都是中國教育體製的錯,汗!如果本人是教育部長的話,就把本係列作為音樂欣賞教材,那中國的學生就不會成天聽周** and 陶** or 阿杜*等等之流的了。如果本人是論壇版主的話,那就把本係列全部固頂,而且是永久性的,還要把反對筆者的全刪ID(這條是我最想的,嗬嗬,濫用職權)。)
接下來我們開始講本節課的正式內容了,談談音樂內涵及理解等內容。如果你有《辛豐年音樂筆記》,以下內容純屬多餘,可以自學去了(其實有此書一本,本文都是多餘的)。隻不過正如其子嚴峰所說:辛豐年寫的文章,信息量過於密集,直截了當的把一杯煉乳端給大家。而不像筆者,還要時不時調動一下課堂氣氛,聊點閑話。可惜,寫這文章沒稿費,否則咱們K稿費的水平可堪稱天下一絕*o*……
鐺!………下課了,哈哈哈!
台下噓聲一片:什麽老師,神侃的水平才是天下一絕!!!
4
課間休息1小時節目。友情邀請hifi168.com論壇嘉賓數位,有dr kuang版、E版、ken版……,衷心感謝ing!!
從那裏開始談呢,這個……… 大家都聽過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吧(倒下一大片)。
在一開始,長笛、樂隊與豎琴聲中,你可以聽到優美的春天的景色。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裏,梁山伯與祝英台相逢了,這時,獨奏小提琴用優美抒情的聲音拉出最著名的愛情的主題,弦律是這樣的— kao,忘記了,沒法輸入簡譜與五線譜,知道怎樣輸的朋友請告訴我:(。還好,這個弦律地球人都很熟悉,就不用寫了。反複後交給整個樂隊,經發展後達到高潮(不過筆者很奇怪,此時祝英台女扮男裝,除非山伯同學是同性戀,否則…… 因此筆者分析判斷,隻可能是祝英台同學對梁山伯同學產生愛情)。然後,再交給獨奏小提琴,從而結束這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反映梁祝兩位同學三年的快樂光陰的,樂隊以相當明快的節奏,輕鬆刻畫出他們快樂的初中學生生活—分明是早戀嘛。嘉賓發言—— Ken版:誰說的,梁山伯當時都24歲了。什麽,英台,她也有12歲了啊。和我和我LP談戀愛時的年齡差不多………(台下:@##$%%,誘騙未成年少女------磚頭伺候………ken版怎麽又亂發言,抬下去…… 唉!人太直了就容易吃磚頭)。然後獨奏小琴加入進來,奏出一個更為歡快的主題。然後,又是發展—變奏—高潮—結束。(陳鋼與何占豪也太差了,怎麽又是這樣寫,弄得我都沒法解說)。不過想來祝英台家也夠開放的,在那個時代能讓單身女兒家在外求學三年。下麵由我們的資深記者dr. kuang版主采訪嘉賓祝伯(祝英台他爸):“謝謝!謝謝你的表楊!應該說,我們是相當開明的父母,讓英台接受相當良好的教育也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可是,我們是反對早戀的,這是很不好的,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這樣會影響英台的學業的。因此我們才把她從書院裏叫到家裏來,專門請一個最好的家教來教(插一句:結果把冒充唐伯虎的周星馳請進來了,結果弄得成天就聽周星馳,還說他的是完美發燒大碟,不聽就走寶了),不能讓一個女兒家受壞人的影響。尤其是梁山伯之類,到書院來唯一目的就是泡女孩子——你看,24歲了還在讀初中。大家要提高警剔,這種人又像田伯光似的,對女孩子很危險………… 等等,我怎麽會說“又”呢?” dr. kuang版:“謝謝鄧伯的精彩發言,下麵繼續以下節目。” 聽眾:“不對,是祝伯”。筆者:“沒辦法,kuang版主主持節目就是這樣的,老叫錯人。”
第三段,是梁祝的告別。在這裏,你可以聽到代表祝英台的小提琴的婉轉的向代表梁山伯的的大提琴辭別,而愚笨的大提琴總是不解風情的閑聊一些不相關的東西。最後,兩人終於告別(廢話,廢話^o^)。
在第四部分一開始,你聽到代表黑暗勢力的大號奏出粗暴的主題(在這裏,祝伯強烈要求發言,被E版主and dr kuang拉住,未遂之後發展成暴力衝突…… 場麵不堪入目…… E版主擦了一把汗:@#&%$#,繼續,繼續講)。在銅管樂器的壓迫下,獨奏小提琴以纖細的聲音,奏出祝英台優美的主題。然後是小提琴與整個銅管樂隊之間的戰鬥,但是,小提琴的反抗是如此的無力,最終隻能獨自輕唱愛情和思念的主題。
第五段是相逢。在這裏,你可以聽到小提琴與大提琴之間的互訴衷腸,相互述說著相思之苦(此時,英台同學終於換上了女裝,而梁兄立即就愛上了她)。然而,樂隊粗暴的銅管聲音,預示著封建的壓迫終始讓兩人無法真正相愛。(筆者:”私奔啦,這還不簡單。” 梁山伯:”可是,我上有八十歲老母,下有妻室兒女一大群啊。糟糕,說漏嘴了…… 不是這樣的,不是這樣的,妻子不是一大群,隻有5個而已………” 眾:“kao,不值得同情的家夥!”)
接下來,又是壓迫和反抗(聽眾:“能不能來點新鮮的!” 筆者:“沒辦法,這個問題要去問陳鋼與何占豪。”)最終,我們聽到,悲劇終於發生了:英台同學(被)決定,要遠嫁了。而梁兄居然憂鬱而亡,就葬在英台出嫁的路上。祝伯:”我要揭發,這都是梁山伯的陰謀!!這都怪我,應該選另一條路線的,都是我的錯啊。英台啊,都是我害的你啊………” 祝伯於是泣不成聲…… 昏死過去! Dr kuang上……忙ing…… 總算搶救過來了。還好,有dr kuang在,什麽疑難雜症,包括什麽淋、什麽梅、什麽愛之病之類,老中醫都冶不好的他都治得好……… (主持節目,順便幫dr kuang作作廣告--------誰叫筆者收了他讚助費若幹的呢^o^)
最後,在英台出嫁的路上,一切發展到高潮。隨著一聲閃電,墳墓裂開了,而英台同學一不小心掉了進去。在尾聲中,你聽到愛情的主題再次響聲,預示著梁祝化為人人喜歡的蝴蝶,得到了解脫………(聽眾質問:那麽說,梁、祝以前都是毛毛蟲啦?筆者:誰發這種言的,%#@@# ,磚頭………!)
講到這裏,聽眾出離憤怒了:誰叫你這樣解說我們民族最美好的傳說的!(隻見磚頭滿天亂飛,中間夾著小蘿卜、臭雞蛋和西紅柿)筆者好不容易從磚堆中爬出來:對不起,對不起,容我解釋,容我解釋!首先,感謝各位的長期的大力支持;其次,還要感謝我爸爸、我媽媽及諸多親朋好友及本人心愛的小白貓“貝多芬”—在本人寫這些文章時是她一直在旁邊陪伴,並張開櫻桃小口,吻得我手上傷痕累累;還有,誰把小蘿卜MM都扔上來了,力氣還真大…… 我本來準備買房子的,現在這些磚頭差一點都夠自己蓋一棟了,謝謝各位…… 筆者又一次陷入磚頭堆中…… 還連累嘉賓E版和dr kuang版還有ken版和menn大俠,被砸得鼻青臉腫、體無全膚、不成人樣,慘不忍睹!!唉,誰叫他們塊頭大呢!其它輕傷者有:阿龍、audio、op61、嘀咕、snake等。另,W版也比較慘——就隻保全了一張靚臉。台下被連累者不計其數!!
梁祝是優美動的,音樂的形象是生動形象的,情節是優美感人的。但是,祝梁也是有點淺薄的(請容筆者說句實話),不耐聽的,多聽幾遍之後不免會生厭。在作這首曲子時,陳鋼和何占豪可以說還沒有完全掌握作曲和表現的手法和技巧,所以,僅管他們選了一個好題材,也有了極其優美動聽的旋律。但是,他們的表現是沒有多少深度的,可以說成是有點淺薄的,才不耐聽。當然,正是因為沒有深度,才如此流行(你見過多少有深度的東西流行的?),所以筆者才敢這樣解說,嗬嗬。
kuang版滿身繃帶,像個木乃尹似的仍堅持發言:在此隆重推薦版本a,b,c,d,e,f,g……n(n=1000)… 並附照片若幹……,區別及心得…… -----HIFI168忠告發燒友,LP危害健康----
筆者:千篇一律(這可是真正的千篇一律,沒見“n=1000”嗎),沒什麽意思。
聽完《梁祝》,我們可以聽聽老柴的《羅密歐與朱葉麗》,然後再聽瓦格納的《特裏斯坦與依索爾德》和他的《羅恩格林》中關於愛情的著名片段(這種片段實在太多了)。多次聆聽後,你終於發現,比較起來,梁祝中的描寫是多麽的無力蒼白,缺乏力度與深度。
在老柴的《羅密歐與朱葉麗》中,家族和個人愛情的衝突是那麽的強烈;在調式不明,和弦色彩變換不定的《依索爾德與特裏斯坦》中,我們能感受到什麽是纏綿而無法解脫的愛情;在《羅恩格林》中,那是多麽純潔感情的描寫。這一些,都遠遠比梁祝的描寫,來得深刻和生動得多。
對相同事物的不同描寫,是讀樂中的一件趣事,同時也是理解和欣賞音樂的常用方法。這和各位網友喜歡比較版本不一樣。因為同樣一首作品許多版本其實差別並不大,還有人總有先入為主的觀點。而且,同一首曲子要聽5、6種甚至更多,還要區分不同樂隊、不同指揮、不同錄音公司的差別,也真夠難為人的(kuang版、ken版 and 諸網友:我就喜歡,你管得著……)。但同樣的事物,不同的作曲家的描寫是不一樣的,仔細聆聽這些作品的區別,找出其意景的不同,這種欣賞不僅有意義而且也更有趣得多。
同樣描寫春天。就有維瓦爾第的《四季》中第一樂章,馬勒的第一的第一樂章,舒曼的第一《春天》,有貝多芬的第六《田園》,梁祝的第1小段等。
再比如,早晨,描寫得比較好的有雷斯皮基的《羅馬的噴泉》中的第一段,有裏姆斯基的《西班牙隨想曲》中的晨曲,有裏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等。
大海,著名的有德彪西的《大海》,裏姆斯基的《天方夜譚》中的第一、四樂章,瓦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序,還有魯賓斯坦的《大洋交響曲》(不過因為寫得太差,被肖伯納說成“大水塘”)等。
這樣的對比還可以有很多,請同學們回家後將這堂上提到的作品各聽十遍,這是家庭作業之一,並寫不少於3000字的感想一篇,下節課我要抽問;另,每個人找一組對同樣事物、人、景等不同作品中的描寫,並記下心得體會下節課前交上來,這是家庭作業之二。眾嘉賓:你不是說是課間休息節目嗎,怎麽布置起家庭作業來了?筆者:糟糕,忘記是課間休息了(假裝道歉狀)。
台下-------李源 and 小克:吐血放送梁祝及本課程提到的CD和LP若幹,價廉物美,版本權威,錄音優秀,才500米一張…… 其它眾人:我要一張,我要一張……(為了交家庭作業,不買不行!) 筆者:好處費,讚助費,廣告費、回扣收上來…… 點錢…… 狂笑ing!
鐺!……鐺!……上課了!
眾:我要尿尿去!我要喝水去!我要kiss去,honey…,我來了……!一轟而散……
筆者:這老師當得也真夠失敗的,%$@!^%&………
5.
談一談音樂的語言
本節課我們要接著談上堂課的版本問題,還要談談音樂作品的比較問題,還要講從手機鈴聲所想到的,也要提到日常生活中的古典音樂…… 沒辦法,拉下的課程實在太多了:(。
……………………… 一分鍾過後。
我都講完了,同學們明白了吧。什麽,不明白!唉,這麽多東西,還隻講一分鍾,確實也太快了點,聽得明白才怪!沒關係,到考試時我給同學們劃重點,保證重點:考試題=1:1,這下大家放心了吧,汗!(蒙混過關,嗬嗬*o*)
下麵談這節課應該講的內容,談一談音樂語言的問題。
人們常說,音樂是一門語言,而且是門世界性的語言。而且,在發往外太空的飛船上,就有幾首古典音樂,因為,我們相信那怕是外星文明,也應該有音樂,也應該聽懂音樂這門語言。因此,是不是也可能說,音樂是門全宇宙通用的語言呢?
既然是門語言,那麽是不是就應該和語言一樣呢,可以表達我們日常生活中語言能表達的一切呢?
答案是-------- 等等,抽問一下,那位同學來講一下。抽到同學甲:“……這個……那個……” 這位同學,隨便說兩句都行嘛。這下沒辦法了,給我把褲子脫了!--------------其它同學睜大雙眼:你要幹什麽???!!!筆者:我要打小屁屁N下!給我打!………………慘叫聲滿校都聽得見……
正確答案是:說能,又不能;說不能,又能。(眾同學:這不是廢話嗎?)
且聽本人仔細道來。
其實筆者比較推崇的一句名言是:千萬不要用試圖語言來準確解釋與描述音樂,音樂是用來聽的,不是用來說的。(詳見《Jize傑子名言錄》第7章第12條。《Jize傑子名言錄》乃是傑子一生心得體會的結晶,長達99章180W字,才售RMB499元,還包括郵費,有意者請盡快聯係作者,限量出版10000冊,售完為止,上有傑子親筆簽名並有傑子藝術個人照一張…… 嗬嗬,給自己打打廣告)
語言、藝術、音樂是不同的表現形式,要想用語言來準確的描述與解釋音樂,是不可能的,因此才會有:讓音樂說話,讓解說消失之類的名言。甚至對柏遼茲之類的熱衷於標題音樂與解說詞的人,都發生過覺得自己的解說無法解釋自己的音樂,從而取消解說詞的事呢。
因此,筆者以下的話,如果有不同意見的話,請堅持。不要全信,不要被誤導。(見培訓一最後的Jize傑子名言)
音樂的語言,首先在於音樂能對人的感情的表達。這方麵的例子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流行音樂中的經典中對男女感情的描寫。一般的千篇一律的以小調+6(拉)和3(米)及各種下屬和弦與屬和弦組成的歌曲不算,這些平庸的玩意兒不聽歌詞都差不多,如果說有什麽特點的話就是讓人容易接受,而且弦律簡單,音域要求低,唱卡拉OK比較方便。再加上歌詞簡單,如“樓下的各位看上來、看上來、看上來,這兒的培訓真精彩真精彩”之類的,所以才容易流行,嗬嗬。
不常見的就像-----柴5中柴訶夫斯基對自己感情的描寫(尤其是第二樂章中的弦律),還有德沃夏克第9中第二樂章的思鄉之情的描寫,可謂是經典。而舒伯特第8中對自己懷才不遇,隻好逃避的感情描寫得更是深刻。
音樂還可以表示疑問等。如貝5第一樂章中,一開始的弦律,是可以看成貝多芬對自己的疑問的,後麵則是樂隊的回答;德沃夏克第9第一樂章中開始,我們明顯可以聽到當新大陸在作曲者麵前時作曲者的帶有疑問的心情,然後長笛奏出的一個典型的疑問樂句。各位室內樂中,這種問--答的樂句更是多多,如………,不說,免說得太多有誤導之嫌。
當然,還有柴的1812中一開始對俄羅斯美好幸福的田園生活的描寫,簡單的一個樂句就描寫得清晰而且給人深刻的印象。當然1812中間對戰爭的描寫也形象而生動,後麵戰爭勝利後的慶祝也夠經典。說到歡樂的場麵,柴的《意大利隨想曲》與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中的描寫也是一絕,不,是二絕。
還有一些經典,如聖桑的《動物狂歡節》中對潔白美麗的天鵝的描寫;雷斯皮基的《羅馬的噴泉》中對四個景色的描寫………,實在太多了。最有趣的還是理查.斯特勞斯的《唐.吉柯德》中形象的描寫,可謂生動。隻不過生動得似乎有些有份,已經和語言相仿了。此君最神奇之處是:在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居然連尼采的深奧晦澀難懂的哲學思想,也可以通過音樂進行描寫。
當然啦,音樂描寫思想的,也是枚不勝數。最有名的就是貝多芬的第九,歌頌人類歡樂的音樂。
而且,不同作曲家對相似景物的描寫,也可以聽出區別出來。
比較維瓦爾第的春和馬勒的第一,你會發現,維瓦爾第的四季中的春天描寫的是莊園中的春天,而馬勒第一第一樂章中的春天是森林中的春天,意境的不同在這裏是可以聽出來的。
在音樂語言的使用上麵,有一個人不得不重點提提,那就是瓦格納。在他的歌劇裏,音樂語言的應用可以說到了一種極致。瓦格納的主題動機,不僅可以表現人的感情,還有世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用主題動機來表現-----如萊茵河的黃金、邪惡的指環、寶劍、魔火、萊茵河泛濫的河水,都可以用音樂語言來描繪。甚至,連情欲,也可以通過音樂語言來表現—《湯豪舍》中,《伊索爾德與特裏斯坦》中,一連串的半音階是如此的撩人和吸引。而且,他的描寫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讓人難以忘記。如果說,在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千零一夜》中,我們還隻是看到了東方迷人的大海的景色的話。那麽,在瓦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中,我們仿佛是坐在一小船上,親自橫渡波濤洶湧的大海,甚至能感受到海水的鹹味。而在《指環》中,萊茵河的河水漫過了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每個聽眾都全身被河水打濕。所以也有人說了句名言:法官說,瓦格納的音樂就是證據!聽瓦格納的音樂,有劇毒!各位請牢記、切記!
所以說,認為好音樂就是優美動聽的,隻算音樂門外漢一個。而以此標準賞飄飄仙樂的人,是永遠不能成為古典音樂的知音的(辛豐年語)。巴洛克時的音樂,何等優美動聽;中國的民樂與約翰.斯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同樣優美動聽。而反觀貝多芬的音樂,並不以優美動聽見長,但是因為思想性,因此貝多芬的音樂要遠遠偉大於它們。要講優美與思想性兼容的,這就要算到老柴與德沃夏克的頭上了。
在此不多講了(本老師要江郎才盡了^o^),隻要在座諸位用心去聽音樂,當然是古典音樂,可以有更多的心得體會的。剛才誰在下麵說黔驢技窮的,真是亂形容,本人如此英俊瀟灑、玉樹臨風、風流緹讜,豈是可以用這種形容詞來形容的,哈哈哈哈,得意狂笑ING!!!咦,怎麽下麵同學們都嘔吐了………
最後的總結是筆者抄來的一段話:“音樂藝術對大自然的所謂描寫,其實都是聽眾自己在那兒自作多情的胡思亂想。音樂既不可能讓我們聽出樹葉是黃了還是綠了,也不可能讓我們知道斜雨吹來的是東風還是西風。 事實上音樂家的造型手法並不會太多,但每一種手法在那些多愁善感的聽眾的心中產生的畫麵卻是無窮盡的。比如,作曲家可以用小提琴的碎弓作背景,襯托一個欣喜的或悲涼的音調,算是一種景色描繪了。倘若標題是春天,聽眾就對自己解釋:那是朦朧煙雨中迎春嫩枝正在吐新芽哩,或者,那是繽紛落英時無情流水卷走紅花去呢;要是換作秋天的題目,聽眾又會說:那是空山新秋裏,層林盡染紅了,或者,那是冷雨寒窗外,落葉驚殘夢吧。因此,聽眾又可以用自己的想像去決定那樹葉是黃的還是綠的,斜雨是東來還是西來的了”(引自《視聽前線》27期 樂仁詩教授案) 好解釋,應用到別的地方同樣適用。可惜不是Jize傑子名言。如果此文有稿費的話,本人又靠抄掙了500字的稿費,嗬嗬。
糟糕,該講的內容都講完了本節課還未下課,這可讓筆者如何是好。補補課算了,神侃一下啦。喂,不要溜嘛,精彩的還在後麵呢。
前麵有提到流行歌的弦律千篇一律,可能有些同學不服氣。其實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各位的手機鈴聲,你見過有多少人選周結論、任要齊、謝不瘋和阿杜的歌曲作手機鈴聲的?隨便調查一下,我有聽過有用莫紮特的41交的,老柴的《胡夾子》中的音樂片段的,其中又以糖果仙子的那段為甚,也有用花之圓舞曲的;肖邦的小夜曲和練習曲用的人也不少;舒伯特的音樂也是常用的手機鈴聲,還有吉它名曲《愛的羅曼斯》的,甚至也有一位朋友用瓦格納的女武神之騎行的。就算有用到稍流行一點的,也多是一些民歌、蘇聯老大歌的老歌的。可偶就真的很少有聽到有人用現在流行音樂來作手機玲聲的。嘿嘿,其實這一點都不怪,一旦抽去歌詞,現在的流行歌實在是不堪入耳。正講著,台下手機聲此起彼伏,果然和筆者講的一樣-----筆者好得意。可是就在此時,《月亮代表我的心》突然響起,真是#$%$%&*!怒!!!!是誰????最後,所有眼光都集中在筆者身上,這個……這個……,因為俺GF就喜歡這首,可真讓人丟臉的,#$%^&*%#!!!!
(趕緊結束話題)從以上也可以看出,人們並不排斥古典音樂,隻不過因為古典樂在中國的音樂教科書中永遠裝著神秘,死板著臉,才被人誤解了,如此而已。
鐺………… 伴隨著最單調的聲音,終於可以說聲:同學們,下課。
下節課要考試……
台下:天啦!!!!!!重點呢??這個老師要害死人啦,*—……%¥#
6.
在寫了五篇古典音樂欣賞的文後,現在終於發現自己已經江郎才盡,已是胸無點墨了。很高興能通過這篇文章交到這麽多的朋友,也很悲哀的發現對古典音樂來說,自己還是隻能算是門外漢一個!最多算是在音樂的聖堂門外,打開了一絲縫隙,看到裏麵的精彩的世界。希望這一些心得,能讓至今仍在音樂聖殿外的人,找到欣賞古典音樂的大門,沒有誤導各位,就算是能快慰平生的了!
古典音樂,浩瀚如大海,窮其一生,能了解過一二,已經很不錯了。在我認識的朋友當中,不管是在曲目欣賞上,還是在唱片的數量上,還是音樂的理解上,遠遠勝過我的人都是在是很多。自己寫下這篇文章,隻算是班門弄斧,心中實在是忐忑不安,真怕各位笑話。
自己所聽過的作品,實在是遠遠不夠的。那次在鄺醫生那裏,才知道自己所聽的曲目,實在是少得可憐!連莫紮特大名鼎鼎的四十一,聽後才發現:自己居然沒有聽過幾遍。也發現對於貝多芬、莫紮特、舒伯特、舒曼,還有太多太多的作曲家的曲目,自己都居然沒聽過,實在漢顏得很。
而出於許多原因,對聽沒有聽過的音樂作品,我越來聽抱謹慎的態度。因為我知道,第一次聽一首新曲目的體驗,一輩子隻有一次!!在沒有作好充分準備前去聽的話,是在浪費天珍!而為了維持自己在聽一些作品的新鮮感受,我對聽很多那怕自己很熟悉的作品時也越來越少。因此買的唱片雖多,但大部分卻封沒開。
在最後這一篇文章裏,我摘了我最喜歡的辛豐年的文章中的一些片段,作為這套係列的結束。他的文章雖然有很多觀點我不讚同,但是我喜歡他所寫的文章----一種以朋友之間聊天的語氣,談自己的心得與體會。而不是像某些書一樣,板起臉來說教。這篇與發燒友有關的文章雖有些剌,可能會剌傷各位DX,不過我覺得他文章中的觀點,可能也會點醒許多至今仍在欣賞音響的夢中人。希望這樣作沒有侵犯辛豐年的版權,大汗!!^o^
“我自認為聽覺神經正常,也並非由於懷舊,我是懷念那些魅力不朽的好音樂,同時也在琢磨一個問題:音響之逼真(甚至超真)、完美(甚至比現場更完美、無差錯,無雜音……),難不成就等於音樂之真善美?
手搖唱機,快轉粗紋唱片,都是值得樂迷們深深感激的。沒它們,我無從認識巴赫、莫紮特、貝多芬等大師們的重要作品,也無從見識到托斯卡尼尼、魏因加特納、比徹姆、克萊斯勒、卡薩爾斯、帕德雷夫斯基、吉塞金等名手的演釋藝術。
自從進入了LP、立體聲時代友來,耳朵裏接受著聞所未聞的音響美食,心裏頭卻老是有吃不飽之感。不少以往感我至深的演釋,在新片子上尋不著了。例如托斯卡尼尼指揮的《田園》,卡薩爾斯演奏的德沃夏的大提琴協奏曲,吉塞金的《皇帝協奏曲》,斯托科夫斯基與費城樂隊合作的《新大陸》,比徹姆指揮的《羅馬狂歡節》…… 都成了徒然令人懷想的前代風流!克萊斯勒、埃爾曼和海菲茲他們的唱片,一聽便可猜得出的不同風味,即使同一首樂曲,也是三個人三種性格;而今日那麽多重複出版的提琴錄音,你難以發現有何不同麵目,似乎任便聽一種也便夠了。
正像以前的美術學徒從印得得極差的畫片上認識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我們在初接觸許多音樂名作的時候,心目中並不曾想到在音響上去評頭論足。老式手搖機和粗紋片,頻響窄,響度也貧弱,外加鋼針壓在片紋上磨出的噪聲,這在今天的音響美食家聽來,有定要掩耳逃走的。然而我們卻被那音樂本身所吸引了,征服了,而且烙下了終身不能忘的記憶,那印象是永遠保鮮、不可取代的。
回首這種種體驗,可以概括出一條什麽體會呢?我想就是:人們聽唱片,最主要的還是受到那音樂的吸引。音樂當然要通過聲音來傳達信息,但音響質量的精、粗,並不是頭等重要,更不是必須首先考慮的因素。
手執一影印的宋版的唐人詩集,那的確是可以大大增加欣賞李、杜名篇的樂趣的。但,假如換上一部乾隆禦製詩,縱然它刻印精工,裝幀富麗,大概你也沒有胃口讀下去。
我想,即使那設備的音響極其漂亮,但它所傳送的不過是一種平庸無生氣的演釋,那麽充其量也不過是精確地再現了平庸與無生氣的演釋。
再作一種不大客氣的推論:即便作品重要,演奏高明,錄音理想,再加上音響“頂尖”,然而那位有耳福享受它的人,如果對音樂愛之不深,對於聽音樂不取真誠態度,隻是一味追求設備的名貴;那麽,再好的音樂也隻能如東風之過馬耳了。
祈希望於“發燒友”的是,要在那美好音樂的錦繡上添音響之花,卻不可如兩千前的寓言中人那樣,買回華美之櫝,舍棄其中之明珠。”
------節選於《留珠還櫝好》
“我這莫紮特迷常常憧憬著“真實的”莫紮特音樂,也就是想品嚐“原味”。前不久,於無意之中聽到一張唱片,大為驚喜,覺得似乎是向那個“真”靠近一兩步。
這是一張DECCA的唱片。錄的是莫紮特的兩首鋼琴四重奏,一為G小調,K478;一為降E大調,K493。演奏者中有鋼琴家希夫(Schiff)。
原來,此片的不尋常之處是其錄下了一種再現往昔經典作品原湯原味的演奏。它所用的的是當時的樂器。不但那三件弦樂器都是18世紀中葉德、意地區的製作,鋼琴是大師所用的那一把。而且那小提琴是大師自用的一把。用提琴據考也曾為他所有。
你可曾想到,我們如今所聽到的莫紮特鋼琴音樂,同當年維也納人耳中所聞的有距離嗎?莫紮特時代的琴,尤其是他最中意的維也納型琴,發音清脆流麗,頂適合彈那種要求所謂“顆粒性”的樂句。本人也一直憧憬著那莫紮特原味,最起碼也要聽聽這種琴音到底是怎麽個味道。
且以這張唱片來說,不但在樂器的使用上可算求真;還有一點,也許是聽者不會注意的。假如同另一張錄了同一套作品而用現代樂器演奏的片子對照而聽之,就會立即聽出二者的音高不一樣。低了半個音。原因是因為音高的標準,古今不同。18世紀歐洲通行的音高標準比今天的低了半個音。
任何一個真心的愛樂者,對此類實踐肯定是大感興趣的。不是好奇,也不隻是懷古,而是求真。
即便演出與演釋在求真上盡善盡美了,但那信息送到那種隻嗜好什麽《大峽穀》中配真雷,《1812序曲》中用真炮的耳朵中,那麽,向樂中求真又示免是多事了。”
------選自《求真難得真》
是以為結束,謝謝各位長期的支持!!
轉一篇關於古典音樂的文章
所有跟帖:
• 雖然廢話很多,但有時間的朋友不妨一看 -無刀- ♀ (0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8:37:34
• 嗬嗬好長啊,待我慢慢看。我是音樂盲。 -月露花濃- ♀ (0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8:45:45
• 我發現個問題. -Mediaplay- ♀ (147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8:48:09
• 有比我更懶的阿,特大發現 -月露花濃- ♀ (0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8:50:56
• 其實很好作,有MP3錄放的隻要讀一遍,找地方上傳就行, -無刀- ♀ (32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8:52:03
• 這裏有很多的PLMM,請她們幫一下:) -Mediaplay- ♀ (0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8:56:03
• 瀏覽了一下,比較雜亂,請無刀,老弦等諸兄整理一下,再托 -musefun- ♀ (24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9:02:02
• 懶丫頭們,那麽麻煩,走了! -無刀- ♀ (0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9:03:42
• 你找的麻煩,不能一走了之啊! -musefun- ♀ (0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9:05:43
• 這個這個有點麻煩 -老弦- ♀ (104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9:35:15
• 無刀啊無刀,還讓不讓俺好好的聽音樂了? -老弦- ♀ (406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9:16:04
• 這多"精辟"呀!還得是大師級別的論述! -Mediaplay- ♀ (61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9:21:30
• 這問題太複雜,總的來說,當然音樂性重於器械, -無刀- ♀ (200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9:43:23
• 無刀精辟! -老弦- ♀ (342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10:10:41
• 把我想補課的念頭給打消了 -水...- ♀ (50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09:21:42
• PF PF -badcheese- ♀ (240 bytes) () 06/28/2004 postreply 13:24:41
• 但也得頂!!!! -盡管小的不懂,- ♀ (0 bytes) () 06/29/2004 postreply 14: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