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懷念人民的音樂家--施光南 (附上有關他的資料)

來源: yimei1926 2009-08-23 08:17:4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404 bytes)



人民的音樂家--施光南





發布者: 管理員 發布時間: 2007-10-13

施光南目錄[隱藏]

生平簡介
往事略集
主要作品
音樂人生
施光南與《祝酒歌》
原形電影
家庭情況



  (1940—1990)
[編輯本段]生平簡介
  施光南,為中國成立後我國自己培養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稱為“時代歌手”。曾任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祖籍浙江金華縣源東鄉葉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慶市南岸出生,父親施複亮是共青團早期領導人,母親是重慶江津人。施光南1948年回源東葉村老家上小學,1949年在金華城內小學畢業。解放後隨父母移居北京,在父親影響下開始學習作曲,1957年中學畢業後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1959年轉入天津音樂學院作曲係學習。先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補習兩年,再轉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學習。1964年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作曲係。1964年畢業後分配到天津歌舞劇院任創作員。1970年前後創作了《最美的讚歌獻給黨》、《趕著馬兒走山鄉》、《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清新優美的抒情歌曲,流暢上口、具有濃厚民族風味,受到廣大群眾歡迎,但也因這些作品,他在文革中被扣上了“修正主義”、“靡靡之音”、“黑色回潮”等帽子。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後,施光南與億萬人民群眾的心一道沸騰起來,他把民眾的揚眉高歌的心情和自己的一腔喜悅化成了一曲《祝酒歌》,這首歌傳遍了華夏大地,陶醉了億萬中國人民,成為一代頌歌。懷著對周恩來總理的深切愛戴,施光南用淚水譜寫了《周總理,你在那裏》,以獨特、優美的旋律,表達了千千萬萬人積聚已久的悲痛和思念,牽動著所有人的心。1978年7月,施光南調入中央樂團,此後,他的創作靈感盡情噴發,先後創作了《生活是多麽美麗》、《月光下的鳳尾竹》、《假如你要認識我》等上百首帶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抒情歌曲。1979年入中國音樂家協會並當選為理事,後任副主席。同年又被選為全國青聯委員,後任副主席;並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他的歌唱出了中國人民走向未來的心聲,喚起了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成為經久不衰的時代之歌。除了創作歌曲外,他還創作了多部歌劇、芭蕾舞劇、京劇等多種類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劇《傷逝》、《屈原》,芭蕾舞劇《百蛇傳》等。
  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去世後被文化部命名為“人民音樂家”,重慶南山公園內建有施光南廣場以示紀念。施光南檔案文獻遺產中的作品,包括了《祝酒歌》、《假如你要認識我》、《屈原》、《周總理,你在哪裏》、《高舉亞運會的火炬》等著名歌譜11篇,施光南生平的工作和生活照片86張、信封7份,關於音樂創作的文章和講話稿7篇,報刊介紹評論19篇,相關書刊19冊,磁帶、CD、節目單、獎杯、獎狀、日常生活用品和遺物若幹,這些捐贈物品,係統地反映了施光南同誌作為一名人民音樂家曆經磨難、投身音樂事業的光輝一生,非常珍貴。
  施光南曾多次作為團長率青聯文藝慰問團深入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傳播祖國的優秀文化。又多次率全國青聯代表團出國訪問,增進中國青年與世界青年的友誼。曾獲天津市海河建閘工程勞動模範、天津音樂學院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
  人民音樂家施光南1940年生於重慶南山,父母為他取名光南,含有“光照南山”之意。為了紀念這位著名音樂家,重慶市園林局在南山植物園(原南山公園)修建光南音樂廣場。廣場精美寬闊,有表演舞台,可舉辦音樂會和文藝演出。施光南雕塑正加緊籌建,山城人民希望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和施光南同誌的“戰友”關牧村屆時都能親臨南山為塑像揭幕,共同紀念音樂家施光南誕辰60周年,願他那美妙動人的音樂長遠地飄蕩在風景秀麗的南山之巔。
[編輯本段]往事略集
  “音盲”家庭1940年,施光南誕生在山城重慶。4歲的時候,在小學當校長的媽媽不忍心把最小的寵幾獨自鎖在家中,便把施光南帶到了自己任職的小學裏讀書。
  翌年,重慶市準備舉辦小學生音樂比賽。學校舉薦頗宮天資、鋒芒初露的施光南去登台競技。賽前,音樂老師煞費苦心,為他精選演唱曲目。施光南卻不以為然,另辟蹊徑,哼哼唧唧,自編了一首歌:“春天到了,桃花開開,小鳥飛飛,黃鴛在樹上叫。它們快活,我也快活,我們大家都快活。”賽場角逐,施光南一鳴驚人,居然榮獲小學乙組第二名,抱著大木馬獎品,凱旋而歸。這支被他母親記錄下歌詞的歌曲,就是施光南的處女作《春天到了》。那年,他剛剛五歲。
  家庭熏陶,耳懦目染,子承父業,似乎應是造就,‘神童”的天賜良機。說來難以相信,酷愛音樂的施光南卻名副其實地生長在一個“音盲”的家庭:姐姐習文,哥哥學工,媽媽辦教育,爸爸搞經濟,全都與音樂絕緣。既無淵厚家學,又無名師點撥,幼年的施光南音樂天賦之高、創作靈感之強,叫人讚歎不已。
  打起了“啞謎”1956年盛夏的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年合唱團音樂會在人民劇場舉行。談笑風生的人們熙熙攘攘,魚貫湧入明亮的大廳。此刻,一位少年緩緩地踱著步子,徘徊在路燈的陰影下。他真想喊一聲:“誰有多餘的票子?”但是不敢。他在急切中默默地等待著。有位好心的大叔看出了少年的心思,免費贈送給他一張晚會票。他如獲至寶,欣喜地連連道謝。“下一個節目:《懶惰的杜尼亞》……”優美動聽、明麗歡快的旋律,博得了真誠的掌聲。等票的少年笑了……還是這一年的夏天。在青島高幹療養區俱樂部,舞廳樂池中豎立著一排排的樂譜架。一位少年好奇地翻動著樂譜。突然,他驚愕地瞪大了眼睛……晚上,少年悄悄地坐在舞廳的一隅,靜靜地期待著。終於,樂隊開始演奏一首《圓舞曲》。少年又笑了……1957年夏天,北京10音樂刊物《圓明園歌聲》給他們帶來過多少歡樂和愉快呀!對!精選成冊,捐款謄印。當輯錄了三十多首中外民歌的冊於出版後,學生當中的一個——那位等晚會票和被拒之舞廳門外的少年,再一次笑了……他為什麽笑?原來,那連行家也沒提出過疑問的《懶惰的杜尼亞》和不脛而走,流傳到青島的佚名的《圓舞曲》及裝訂成冊的三十多首中外民歌,根本不是有著“阿查都力亞”、“方耀”、“阿熱布森”等古怪名字的作曲家的作品,而統統出自施光南之手。
  施光南為什麽要跟社會打啞謎?其一,當時他十分靦腆,怕羞,不喜張揚;其二,他覺得好玩,‘啞謎”使他感受到某種心靈上的快樂,其三,他認為隻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偏不倚的公允評價。基於此,他接辦《圓明園歇聲》以後,在刊載當時流行歌曲的同時;也把自己的“私貨”——那些標著不同國家、民族、作者而實則都是他自己創作的作品塞進了這個刊物。施光甫十二歲時創作的《懶惰的杜尼亞》和《圓舞曲》,就是通過這個刊物以訛傳訛,流傳到了社會。
  落第,從頭開始初中畢業,施光南執意要考音樂學院附中,而父母希望他按部就班學完中學課程,就這樣他被勸阻住了。父母的疏忽給兒子的心靈蒙上了濃濃的陰影。“報考音樂學院!”上音院附中的希望破滅後,施光南隻有背水一戰,直接報考音樂學院了。音樂學院作曲係的招生簡章上白紙黑字:考生要具有相當水平的樂理、和聲知識和一定的鋼琴水平。樂理知之甚少;和聲,一竅不通;鋼琴,沒有摸過,連五線譜還不太熟悉呢,能行嗎?“考!一定要考!”媽媽知道兒子未償的宏願後,深深地感動了:“我們實在不知道你是這樣熱愛音樂你現在需要什麽?”“一切從頭開始。學習鋼琴。”這時,離考期僅剩半年時間了。
  施光南臨陣磨槍,買來一本《拜爾鋼琴初級教程》。母親四處托人,尋找鋼琴教師。費盡周折,終於打聽到一位家住東單的私人鋼琴教師林太太。帶上學費和禮品,施光南隨著母親匆匆趕到了林太太家。
  林太太正在教一個很小的女孩子彈琴,看到“不速之客”上門,問:“找誰?”“我們是來學鋼琴的。”“誰學?”“他!”母親連忙把身材高大的施光南推上前去。17歲的施光南恰好跟學琴的小女孩站到了一起。“他?我從來不教這麽大的人。喏,手指早僵了。”母親一再解釋,林太太無動於衷,母親隻得無可奈何地拉著施光南從原路返了回去。
  一晃半年,施光南忐忑不安地走進了考場。第一關是筆試。由於不懂音樂術語,答得風馬牛不相及。第二關是麵試。坐在當中的音樂學院副院長江定仙說:“先彈一首奏鳴曲吧。”“我隻能彈莫紮特的《G大調小奏鳴曲》。”考場一陣騷動。
  這樣簡單的曲子,隻配去考音樂小學!縱是這樣簡單的小曲,施光南還是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死摳出來的。施光南有些心虛,手指顫栗,不斷出錯,整個亂了套,隻彈了四分之一就再也彈不下去了。
  ……企望金榜題名,偏偏名落孫山,施光南看榜後,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家了。正當他處於山窮水盡之時,突然接到了江定仙教授的一封書信:“施光南同學,你的基礎知識較差,但考慮到你有良好的音樂感覺和作曲才能,建議你去附中插班學習,打好基礎。”
  東去的列車,把施光南帶到了海河之賓的天津。他將在當時還設在這裏的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開始新的生活。
  攀登音樂殿堂的道路,還剛剛開始。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C小調鋼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青春》,管弦樂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獨奏《瑞麗江邊》,歌劇音樂《傷逝》,電影音樂《幽靈》,京劇音樂《紅雲崗》,河北梆子音樂《紅燈記》,聲樂套曲《革命烈士詩抄》、《海的戀歌》,歌曲《最美的讚歌獻給黨》,《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立功喜報寄回家》、《台灣當歸歌》、《搖籃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漓江謠》、《火車司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劇《屈原》等。其中《祝酒歌》獲慶祝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一等創作獎及1980年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第一名,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亞洲文化中心選為在亞洲青少年中推薦的歌曲;《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在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中獲獎;《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國音協主辦的優秀群眾歌曲評選中獲獎;《立功喜報寄回家》在全軍第三屆文藝會演中獲優秀創作獎;《瑞麗江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傳國外。
  在他的作品中,流傳最廣的有《打起手鼓唱起歌》、《周總理,您在哪裏》、《祝酒歌》、《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台灣當歸謠》等。在1980年中央電台和《歌曲》編輯部舉辦的“聽眾喜受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中,他有三首作品獲獎。其他如聲樂套曲《革命烈士詩抄》、小提琴獨奏曲《瑞麗江邊》、電影《幽靈》的配音等也有一定影響。除此,還創作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歌劇《傷逝》的音樂。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選》等。被譽為“時代的歌手”。
[編輯本段]音樂人生
  施光南是新中國樂壇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其創作涉及多個領域,且達到了相當的藝術水準;而最能體現其藝術成就的當首推其歌曲創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濃鬱的民族風味,又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既有較高的藝術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謂“雅俗共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其“立足於民族傳統,融匯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間音樂之神韻,化為自己的音樂語言,創造性地運用於創作實踐”的創作思想,對當代及今後的歌曲創作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施光南既掌握了西洋作曲知識,又熟悉我國豐富多采的民族、民間音樂,且善於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時代特征的藝術風格。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和體裁多種多樣,音樂語言新鮮活潑,風格熱情瑰麗,富有民族特點和生活氣息。1980年中國音協創作委員會等聯合舉辦他的聲樂新作品音樂會,在京、津演出,反映強烈。
  施光南對黨、對人民、對祖國充滿熱烈的愛。他說:“愛國是我創作永恒的主題。”有一次他出國訪問回來,大家請他吹吹外麵的世界有多精彩,他的第一句話是:“看來看去還是我們的祖國好。”這幾年,音樂界的大批才子流往國外,光南夫人洪如丁從小在新加坡長大,有人勸他們也“出洋去過過”,光南聽了很生氣:“我的根在中國,”他說,這裏的生活雖然艱苦一點,但我能為11億人寫歌,新加坡才一千萬人,有幾個人聽我的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才得了30元稿費,有人不平,光南自己也詼諧地說:“才夠買一張流行音樂會的入場票。”他在1989年底全國青聯常委會的一次夜談時說:“不論社會上有多少讓人不滿意的事,我總是對我們的國家充滿希望,要是我們的社會沒有充滿希望的人,我們的民族還有什麽前途呢?”他不是空談家,他用他的歌表現了他的愛國之心。王立平說:“他幹起活就像頭牛,可以一整天坐在鋼琴上不下來。”
[編輯本段]施光南與《祝酒歌》
  歌壇上曾有過這樣一件趣事:兩位煙不離手的作者在吞雲吐霧中創作了《戒煙歌》 ,而另兩位與酒無緣的合作夥伴在激情如醉的狀態下寫出了《祝酒歌》 ,這其中之一便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同誌。施光南是當之無愧的人民音樂家,他曾創作了許多在群眾中廣為流傳的歌曲。尤其是《祝酒歌》、《周總理你在哪裏》、《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等,這些歌唱出了億萬人的歡樂與追求,抒發的是人民大眾的心聲,他的歌已成為一個時代的座標。 
  曆史終於翻開了一九七六年的十月六日,這一天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當聽到“四人幫”被粉碎後,從南到北,從上到下,各行各業的群眾敲響鑼鼓,扭起秧歌,情不自禁的去遊行,去狂歡。各單位食堂都不約而同地備下喜宴美酒,形成“八億神州舉金杯”的感人場麵。滴酒不沾的施光南在接到我的歌詞後,即刻進入一種如醉如癡的創作情境,並在短短幾天內將曲譜定稿。在《祝酒歌》中,他選用熱情奔放而又富於舞蹈動感的新疆音調為素材,歌曲節奏則使人感受到響徹四方的鑼鼓。歌曲的高潮更是別具匠心,既有濃鬱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熱血沸騰,激情澎拜,蕩氣回腸的旋律讓演唱者和聽眾久久難以忘懷。
  《祝酒歌》問世後,李光羲、關牧村、羅天禪、蘇鳳娟等許多歌唱家爭相演唱。一次,中央電視台的文藝晚會中,伴隨《祝酒歌》的旋律,編導安排了一組在當時很是大膽而富有新意的鏡頭,飄香的美酒,高舉的酒杯,跳起交誼舞的來賓,神采飛揚的歌唱家,這一切都在歌聲中交融在一起,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第二天《祝酒歌》便傳遍神州大地的每一個角落。以歌代酒的施光南使海內外炎黃子孫陶醉在他那優美動人而又充滿自豪的旋律中。
[編輯本段]原形電影
  《春天的狂想》以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為故事原形,組曲的形式講述一位植根於中國的土地上,倍受民族音樂精華滋養的作曲家趙黎明的藝術曆程。
  施光南
  影片以組曲的形式講述了一位植根中國土地、在民族音樂創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作曲家趙黎明(邵兵飾)及其執著而輝煌的藝術曆程。全片分為5個樂章——“天職”、“悠悠天地”、“風暴”、“燦爛輝煌”、“多情的土地”,每一個樂章都有不同的主題和音樂段落。
  劇情簡介
  童年的趙黎明受到鄰居蘇爺爺的音樂啟蒙,少年的小黎明以他的天賦和努力在音樂創作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後來他不顧父母的反對考上了音樂學院,並和兒時的夥伴,生於“音樂世家”的王一哲同在一班學習作曲。此時他邂逅了蘇爺爺的孫女蘇雨。他和王一哲同時愛上了這位美麗的少女,蘇雨卻對才華出眾又不失忠厚的趙黎明情有獨鍾。王一哲出於嫉妒阻撓他們成婚未果,從此這對音樂情侶風雨相伴。“文革”結束後,趙黎明壓抑已久的創作激情,得到了空前的釋放,在新的時代,他的創作走向輝煌……影片包括“天職”、“悠悠天地”、“風暴”、“燦爛輝煌”、“多情的土地”共五個樂章。每一樂章都有它的主題和它的音樂段落,一段段動聽的音樂和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構成了一部完整的影片。
[編輯本段]家庭情況
  抗日戰爭的艱難時刻,在日本帝國主義飛機狂轟濫炸的重慶,1940年8月22日,一個新生命降臨了。在用竹子搭起的臨時醫院裏。醫生去用餐時,胎兒連著衣胞從母體裏一起滾了出來。粘糊糊的“羊水”糊住了胎兒的眼睛、鼻子和小嘴。嬰兒被窒息著,生命垂危……
  嬰兒的父親急急跑去把醫生叫來,及時搶救,解開衣胞。嬰兒哇地哭出了第一聲……
  光南的姐姐(後排左一)、
  姐夫(後排左二)、
  哥哥(後排右二)、
  光南(後排右一),
  母親鍾複光(前排左),
  父親施複亮(前排右)。1993年
  父親施複亮。母親鍾複光。兒子誕生在重慶南山腳下。因此,嬰兒起名叫施光南。
  鍾複光,四川江津縣人。她出生的日子陰曆四月八日(陽曆5月4日),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佛日,故她起名佛光。她參加革命後,改名複光。她是黃埔軍校的第一代女兵。1927年,她任軍校女生隊的教導員。抗日英雄趙一曼就是她的學生。抗日戰爭後,鍾複光到重慶籌辦南方印書館,任總務主任;她的丈夫施複亮任印書館總編輯。
  施複亮出生於浙江金華縣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原名施存統,一度化名為方國昌,又曾用光亮、伏量等筆名。他少年時就有民主革命思想,參加過共產黨的籌建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他是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任過團中央書記。大革命失敗後,他脫離了共產黨組織,但一直在黨外做革命工作。在上海大學任教授時,他與學生鍾複光結為伴侶。聽從妻子的建議,改名為施複亮。他青年時期翻譯了許多馬列主義著作,寫作出版了許多經濟學專著。全國解放後,他任勞動部副部長。他是民主建國會的主要籌建者,與黃炎培、章乃器三人都是民建會的主要負責人。
  施光南上頭有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分別於1926年和1927年出生,大他十三四歲。晚來得子,複亮夫婦極為欣喜。但環境太艱難惡劣,複光隻好用自己的奶水喂兒子。奶水不夠,便用米粉煮米糊喂孩子。施光南在母親的懷抱裏,在不時蹲防空洞的敵機空襲和饑餓中,開始了艱苦的人生旅程。
  妻子 洪如丁
  洪如丁是原中國僑聯副主席洪絲絲的女兒。在她還是天津大學精密儀器係的學生時,就十分崇拜音樂家施光南。她愛聽他的歌,愛唱他的歌,經常去看施光南作品音樂會。
  他倆相識了。
  他倆相愛了。
  1975年,洪如丁到北京工作。
  1977年,施光南也調入北京的中央樂團。
  盡管兩人職業誌向不同,但夫妻生活很和諧。妻子支持丈夫的創作,盡力為他創造良好的創作環境。雖然光南是個著名作曲家,但每一首歌曲的稿酬也不過十幾元或幾十元。顯然,他們的經濟狀況不佳,家中僅有的一件值錢的東西,是一架鋼琴——施光南的父親的贈物。多少年來,他一直使用著一台陳舊的“磚頭式”錄音機。80年代,洪如丁有機會出國工作時,便省吃儉用,積累下一筆錢,購買了一台組合音響,為丈夫的音樂創作提供了一定的幫助。
  施光南是那樣地愛妻子和女兒。不少事情上,他都主動為如丁著想,竭力關心照顧她。他雖是一個大藝術家,在家卻是個重體力勞動者。家裏買米,扛糧食,扛東西等重活兒全是他一個人幹的。他,1米8的個頭,看上去,還算強健;幹什麽活也都蠻在行。他家中僅有一間裝飾過的房間——客廳兼琴房的壁紙,就是他自己親手一張一張地糊上去的……誰能想到,一個音樂家竟也學會了這個裝飾房屋的手藝!妻子在合資公司工作,上班十分緊張勞累,施光南便主動多承擔家務。
  洪如丁熱愛自己的工作,努力自學英語,光南竭力支持她。她雖是一位工程師,但很喜愛藝術,喜歡跳舞。偏偏光南不會跳舞,也不愛跳舞,可光南卻關心支持妻子跳舞的愛好。一回,民航局邀請音協的同誌去參加舞會。光南自然是去不了的,可他特地給朋友曉光同誌去了個電話,用近乎懇求的口氣囑咐曉光道:“請你多招呼一下如丁,多陪她跳一會舞……”因為快要過春節了,光南希望多為妻子增添一些歡樂。
  光南再忙碌,也要抽出一定時間去關注他的女兒。他發現女兒有一定的歌唱天資,便著手設計培養女兒成為未來的音樂家的藍圖。他創作出《屈原》大型歌劇後,便不時孜孜不倦地耐心教女兒練唱其中的一些段落。
  為了慰藉病人的心靈,在施光南的病房裏,親人們特地不時輕輕地為光南播放著他新近創作的《屈原》的樂曲。
  《屈原》是光南繼大型歌劇《傷逝》之後的一部歌劇力作。在他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時,就盼望把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形象搬上歌劇舞台。他特地寫信給話劇《屈原》的作者郭沫若先生,表達了自己的心願。郭老也回信表示全力支持他。“文化大革命”耽誤了他的這個創作計劃。直到1989年他完成了這部歌劇的主要旋律,於1990年3月,順利地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宮禮堂舉行了《屈原》歌劇清唱音樂會。

(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1468.htm)

所有跟帖: 

感謝。 -長襪子皮皮- 給 長襪子皮皮 發送悄悄話 長襪子皮皮 的博客首頁 (186 bytes) () 08/23/2009 postreply 14:48:5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