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爾維格之歌】原本是淒涼滄桑令人心碎的哀鳴

來源: 宮商角徵羽 2009-04-05 18:39:02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31 bytes)
原曲選自挪威作曲家格裏格(Edvard Grieg)的《培爾.金特》第二組曲的第四樂章《索爾維格之歌》。



《培爾·金特》原是挪威文學家、戲劇家易卜生的一部詩劇。它以挪威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具有諷刺意義。其大意是:自私、放蕩的農家子弟培爾·金特遊手好閑,也不務正業。他愛上了美麗的姑娘索爾維格,而參加山村青年的婚禮時將新娘英格麗特誘騙上山,隨之拋棄。他在山野逃竄,與山魔之女相遇,愛上了她,並在她的誘逼下,拋棄人的品格,迷狂的追求權力。然而他被村民的鍾聲驚破迷夢,脫離魔窟,回到山村。他見到了他垂死的母親,卻不肯浪子回頭。母親死後又離家出走,乘船出海,浪跡天涯,經曆了種種離奇冒險的生活。他曾經致富,又因海船失事而使財產化為烏有。他在流落非洲之時,又與阿拉伯酋長的女兒阿妮特拉有過一段萍水相逢式的愛情。最後,他的一切幻想都破滅了,他輾轉回到故鄉。他所愛的女子索爾維格仍然忠貞地等著他。



1875年,挪威作曲家格裏格應易卜生之邀為其詩劇《培爾·金特》寫作了配劇組曲,首演大獲成功。後來,格裏格從中選出八曲,改編成兩套管弦樂組曲,這就是著名的《培爾·金特》組曲。其中感人至深的《索爾維格之歌》是全部配樂中的傑作,原曲用於詩劇第四幕中索爾維格在茅屋紡紗所唱的歌,它以晶瑩透徹婀娜多姿的民歌風格,刻劃了索爾維格溫順、純潔的性格和心靈。格裏格是挪威民族音樂奠基人。他一生沒有寫過大型作品,但他的鋼琴協奏曲備受李斯特的讚賞。他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配劇組曲《培爾·金特》,而《索爾維格之歌》是格裏格的音樂作品中流傳最廣泛的作品。



《索爾維格之歌》是一首民歌風格的歌曲,本曲曲式為二部並列曲式,整首歌由主歌和副歌兩個段落構成,是典型的“主歌—副歌”型的二段式結構和分節歌形式。樂曲開始為一個由弦樂演奏的溫柔抒情的引子,之後是女高音的主歌出現。



作曲家將主歌處理為四個樂句,旋律婉轉抒情而綿長,曲調真摯親切而又有些憂傷,表現了姑娘的期盼之情。這是全曲的第一部分(主歌,A),在a小調上。主歌詞如下:

冬天早已過去,春天不再回來,

夏天也將消逝,翌年年的等待。

但我始終深信,你一定能回來,

我曾經答應過你,我也忠誠的等待你,等待你回來。



主歌(A部)開頭部 接下來為歌曲的第二部分(副歌,B),為挪威民歌曲調,歌曲轉到了明亮的A大調上,3/4拍A大調以及連續符點與切分節奏,與主歌造成鮮明的對比。副歌沒有歌詞,隻是用母音"啊"來唱,但旋律優美動人,具有花腔女高音的特點,聽起來遼遠而蒼涼,以使情緒變得活躍,句法也比較自由,作曲家以此讓我們看到了純潔少女的形象,又讓我們聯想到她在幻想美好的重逢時刻。




之後,這兩部分整個重複了一遍,B段仍然是用母音"啊"來歌唱,和前麵完全相同。最後還有一個器樂的尾聲。

全曲的結構是:

引子 ||: A B :|| 尾聲



這首曲子中A和B的素材是完全不同的,這使兩個部分形成了大幅度的對比,但作曲家為了使全曲有完滿的收束和呼應,有內在的統一感,用器樂尾聲再現了引子素材。



這首樂曲的配器由弦樂器、長笛、單簧管、圓號和豎琴演奏,淳樸婉轉、餘味無窮,每次聽《索爾維格之歌》,總有一種平靜的悲涼,就象冰雪覆蓋下的北歐湖泊,暗流在緩慢地流動,小段的快板尤如冰水中的魚兒,艱難地跳躍著微薄的快樂。



除人聲演唱外,本曲也被多種樂器所演繹,各有特色,幾乎都是十分的喜歡,如果一定要進行比較的話,那麽本人更喜歡排蕭版、口琴版和單簧管版的演繹風格,這是因為這幾個版本更能體現原作的風格,當然,也是從個人對樂器的偏好而言。


轉帖自 http://hexun.com/sailfishs 北島旗魚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