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我的祖國" ![]()
據巴黎出版的《歐洲時報》載:1997年旅居法國的華僑為迎接
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一個春節,聚會在巴黎,有人提議,
唱一支故鄉的歌曲吧!
一位在劫難中來到巴黎的女鋼琴家在琴鍵上奏出了一個前奏——
於是,人們異口同聲地合唱起一支令人心蕩神馳的歌曲——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歌聲飛出樓窗,
在凱旋門的上空,在高聳著艾菲爾鐵塔的藍天中飄蕩,
它融匯著海外遊子濃濃的思鄉之情……
時過十年,沈陽歌舞團的青年歌唱家馬太萱來到新加坡演出。
她以特有的甜美歌喉,唱起了《我的祖國》,台下竟有許多華人
擊節而和之,演出升騰起一個高潮……
最令人難忘的是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會上,香港著名歌星
奚秀蘭女士穿著一身華麗的演出服在迷離變幻的燈光中走到台前,
她玉頸微偏,香腮一展,從兩片紅唇中飛出一曲深情的歌聲。
啊,《我的祖國》,這遍布五洲四海的龍的傳人共同喜愛的歌曲,
一下子撥動了熒屏前數以億萬計的電視觀眾的心弦。
“一條大河波浪寬……”優美動人的旋律瞬間響徹大地,長城內外,
大河上下,雪山哨卡,南海列島…… 在唐代,有人說凡有井水處,
就有樂天詩。
今天,有人說,普天之下,凡有龍的傳人的地方,就有《我的祖國》。
自1956年初郭蘭英在《上甘嶺》中唱過這首歌曲後,30多年來,李波、
仲偉、馬王濤、彭麗媛、萬山紅,多少著名歌唱家演唱過它?億萬人民
多少次在不同場合表演或歌唱過它?恐怕誰也難以數計。
一位作家說:每個人都有一個感情的閘門。《我的祖國》是股激流,
能衝開每座感情的閘門。
《上甘嶺》正在上映。堅守上甘嶺的誌願軍某部七連戰士打得很艱苦,
很頑強,全連一百多人,隻剩下指導員,護士小王,
一排長和兩個戰士了。陣地上一片焦土,他們還守在坑道裏,
沒有食物,沒有醫療,甚至已沒有了水!
重傷的指導員已瀕臨死亡的邊緣,他沒有遺憾,隻有請求:
“小王,請再給我唱唱《我的祖國》吧!……”
護士小王含著熱淚唱起來,指導員也隨聲合唱,戰士們也含淚加入了,
指導員在深情的歌聲中合上了雙眼與世長辭了……
有多少人在這悲壯動人的歌聲中潸然位下啊?
50年代,我第一次看《上甘嶺》時流淚了。80年代,
當彩色影視已占領了熒屏銀幕後,我再一次看這部黑白片,
仍難遏止淚泉的湧流。
劉熾說,我是以全部的感情和積累投入影片《上甘嶺》音樂創作的。
1956年,延安時代的戰友,《上甘嶺》的導演沙蒙找到劉熾,
讓他承擔影片的音樂創作。看過腳本,劉熾大為振奮,欣然從命。
進入創作了。為這支《我的祖國》沙蒙向劉熾提出:
“我希望這支歌隨電影的演出傳遍全國,而且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經久不衰。過了若幹年,這電影不演了,隻要唱起這支歌,
就會聯想起影片中動人的場麵,
就會懷念起那些可歌可泣的誌願軍英雄門!……”
《我的祖國》傳唱極廣,至今仍是最受人們熱愛的歌曲,
郭蘭英的歌聲被銘記在億萬人們的心之中。
據悉,當年《上甘嶺》導演沙蒙對詞曲作者喬羽和劉熾提出要求:
哪怕將來片子沒人看了,歌曲還能流行。而如今不僅歌曲傳唱不衰,
影片《上甘嶺》中的革命精神仍在激勵著人們。
《我的祖國》是一段歲月的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
七十年代青年人為之怦然心動的流行歌。
歲月雖逝,世界已改,但隻要歌聲響起,我們便禁不住熱血湧動,
心中泛起無可名狀的波瀾,因為這些旋律挾裹著我們一段寶貴的生命,
承載著我們青春年華的無盡悲歡。
劉熾(1921-1998)陝西西安人,從小隨民間藝人學習鼓樂,
15歲參加紅軍,在“人民劇社”當小演員,1939年到“魯藝”學習,
1945年參加了歌劇《白毛女》的創作。新中國成立後,
劉熾到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進修,後來在中國煤礦文工團擔任領導。
劉熾寫了500多首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其中有10部歌劇、
10部大合唱、10部電影音樂,其中較著名的有歌劇《白毛女》
(合作)、《牧羊姑娘》(合作)、歌曲《新疆好》、
影片《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影片《英雄兒女》
插曲《風煙滾滾唱英雄》、舞蹈音樂《荷花舞》等。
喬羽(1927-)詞作家,劇作家。生於山東濟寧市。
1946年畢業於晉冀魯豫邊區北方大學(人民大學前身)中文係。
畢業後一直從事專業創作。50年代在河北體驗生活時,
曾任縣委書記。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主席。
是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文藝界)、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
撰寫的歌劇劇本《果園姐妹》,1954年獲宋慶齡親自頒發的
兒童文學獎。60年代創作的劇本《劉三姐》、
《紅孩子》被拍成電影。曾創作話劇《楊開慧》等等。
先後為近百部影視片配寫了歌詞,如《我的祖國》、
《牡丹之歌》、《心中的玫瑰》、《說聊齋》等。還創作了
《人說山西好風光》、《讓我們蕩起雙槳》、《難忘今宵》等歌詞。
出版有《喬羽的歌詞》、《小船兒輕輕》、
《方城初集》等。夫人:佟琦。
郭蘭英,著名歌劇、晉劇表演藝術家,出生於1930年,
山西平遙香樂村人。她幼學山西中路梆子,
12歲在太原開化寺戲園初次登台,一舉成名;
14歲在張家口掛頭牌,享譽塞外劇壇;1946年秋,
她在張家口離開戲曲團,參加華北聯大文工團,
開始從事新歌劇事業,演出秧歌劇《王大娘趕集》、
《夫妻識字》和《兄妹開荒》等;1947年加入華北
聯合大學戲劇係邊學習邊參加演出;1948年8月轉入
華北大學文工一團,同年在石家莊首次演出《白毛女》
獲得成功;1949年以《婦女自由歌》灌製了第一張唱片。
建國後,她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中央實驗歌劇院和
中國歌劇舞劇院工作,擔任文聯第四屆全國委員,
中國音協第二、三屆理事。她於1982年告別舞台,
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1986年在廣東番禺創辦郭蘭英
藝術學校,任校長。1989年榮獲首屆金唱片獎。
|
談談《我的祖國》ZT編輯
所有跟帖:
•
頂一哈!再謝一哈!!
-曲...-
♀
(0 bytes)
()
05/25/2004 postreply
08:31:36
•
無論是古典,西洋,民族,現代還是流行音樂您了解的很多,欽佩!
-BB...-
♀
(0 bytes)
()
05/25/2004 postreply
10:3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