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New Age?(ZT)

什麽是 NEW AGE?

NEW AGE是種寧靜、安逸、閑息的音樂,純音樂作品占的比重較多,有歌唱的占較少。 NEW AGE可以是純 ACOUSTIC(即以傳統自發聲樂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電子化的,重點是營造出大自然平靜的氣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覺,洗滌聽者的心靈,令人心平氣和。 NEW AGE很多時與音樂治療有關,不少NEW AGE音樂說可以治病,也有不少與打坐冥想有關,這與 NEW AGE思潮哲學有莫大關係。 NEW AGE音樂通常被目為頗為中產階級的音樂, WINDHAM HILL是最具代表性的 NEW AGE唱片公司, NEW AGE代表樂手有 ENYA, GEORGE WINSTON, WILLIAM ACKERMAN, YANNI, KITARO等等。

新紀元音樂的由來

在歐美各國旅行,隨便走進哪一家唱片店或琴譜店,都可以看到一種與古典音樂、輕音樂、爵士樂、搖滾樂等並列分類的音樂新品種New Age。可查遍新版格羅夫音樂詞典,都找不到New Age的解釋。也許80年代以來(新版格羅夫出版於1979年)在西方世界,它已是一種家喻戶曉得無須再嚕嗦的一種音樂形式吧。

  在八十年代初,一位名叫米恰·瓊斯的加拿大鋼琴家寫了一本曲集。那裏收進的樂曲,都有很美麗的、畫麵似的標題,例如《彩虹之後》、《夢境之外》、《陽光穀》、《太空蝴蝶》等。他在前言裏麵寫了一個自己的小傳,說他曾想成為一個音樂畫家,後來,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音樂語言。這時侯,他不再追求用音樂去描繪什麽形象,而是表現感覺,那種靜夜裏雪花落下輕觸地麵的感覺;吹過莎草的清風的幹燥呼吸的感覺;遠天閃電的折紋的感覺;傍晚的湖水拍打著岸邊的感覺……

  米恰·瓊斯的樂曲都很安靜,大多數都用一種音型不斷地反複著;和聲簡單,很少有複雜的不和協音響,似乎變格進行和調式風格更多見;旋律純樸,通俗易懂;音調的個性不強,有時甚至沒有旋律。聽著,聽著,你會忘了這是米恰·瓊斯的音樂,而是樹葉的悄悄細語。

  這位鋼琴家在一九八三年的時候遇到一家音樂出版公司的經理,這位出版商一直想推出一種新鮮口味的、適合人們在休閑時候聽聽的音樂。兩人一拍即合,不久米恰的作品便漸漸在美國流傳起來了。最初,這種音樂還不那麽起眼,各家唱片店的老板又不知道該把它放在哪一欄裏,它像輕音樂,沒有什麽深奧的道理,可又有幾分古典音樂的風骨和氣派;它是通俗的,可又顯示著超脫的情調;它是易於流行的,但是卻沒有一般的流行音樂那麽平庸或騷動。有些唱片店就隻好把它列在所謂最新到貨專櫃下,漸漸的,就成了氣候,港台的一些刊物亦隨之改譯作“新紀元”或“新世紀”音樂。

  這種介於輕音樂和古典音樂之間的新樣式。它們大致上可分三大類。第一類是用自然樂器演奏的,包括一般聽眾熟悉的常規樂器,如鋼琴、小提琴、吉他等等,其中被用得最多的,一方麵是接近東方樂器音色的樂器,如雙簧管、英國管等,另一方麵,民間性質的樂器,如曼多林、手風琴、排簫等也常可聽到;有些演奏者特別喜歡東方的打擊樂器,如小鈴、大鑼和鍾等,現在還有些新紀元音樂家熱衷於把那些非洲的戰鼓等原始的樂器摻入他們的音樂中,第二類則是電聲樂器,它所製造的音響也偏重神秘的、飄渺的色彩,許多新紀元音樂家都是電腦音樂高手。第三類是前二者的混合。有些唱片商在製作這三類演奏形式時,往往還會加上自然界的音響,如鳥鳴林嘯、風聲鶴唳等等。

  在新紀元音樂唱片的專櫃上,還可以找到許多幹脆就是把維瓦爾第、考累利等古典音樂家的作品配上瀑布聲音作為“新紀元”音樂發售。這多少說明了這種新紀元音樂的倡導者們的意圖:聽著這種音樂,讓人仿佛置身於大自然之中,換句話說,就是忘記西方現代文明社會的喧囂和忙碌。因此,除了大自然之外,久遠而神秘的古代,純樸而素雅的民謠,也是新紀元藝術家們所熱衷的題材。恩雅之所以能夠走紅,正是因為她的歌適應了厭倦摩托時代的聽眾的需要。你怎會想到,一張發黃的小照作為封套的唱片,對於懷舊的人們竟有如此的魅力。  

  一九八一年,有一位名為坡·文特的薩克斯的演奏家,更是身體力行:拒乘轎車,堅持吃素,最後躲進森林裏去,用他的薩克斯與狼對嘯。他被認為是“新紀元”音樂的教父,然而我們完全可以往前追溯得更多些年代找到更多的祖宗。把今日“新紀元”音樂家們的作品,和早期的浪漫派音樂相比,難道不會使我們發現什麽有趣的相似之處嗎?我們在柏遼茲的《恰爾洛德在意大利》中所感受到的,不也是一種自我放逐的孤獨的快樂嗎? 能否把李斯特的《降D大調音樂會練習曲》放在“新紀元”專櫃上賣呢?它也不正表現了人們麵向大自然時的冷淡和安詳嗎? 瓦格納對16世紀騎士時代的緬懷,與恩雅的那些朦朧而神秘的歌聲,又有什麽不同呢?   

  的確,從反叛的角度而言,新紀元和浪漫主義有很多相似之處。音樂史上每一種新的風格,都是在時髦與反時髦的鬥爭中形成的。就像穩健的古典主義是對輕巧的洛可可風格的反叛;感情至上的浪漫主義又是對崇尚形式的古典主義的反叛一樣,新紀元音樂是輕音樂領域裏的後現代主義思潮對傳統審美觀念的反叛。所不同的是,古典的也罷,浪漫的也罷,它們的反叛都是在傳統的審美範疇中進行的。盡管在風格上、思想觀念上有很多變遷,但二者的背後卻有著共同的哲學觀念,那就是對生命、對快樂的理解: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應當活得崇高而有意義。平衡、和諧、安定是這世界上最完美的境界。然而二十世紀的哲學新潮--過程主義的擁護者們卻認為,過程和終極是對立的兩個哲學範疇。生活應當是生命的自由的過程,它是最實際的存在;活著,就應當努力去體會這過程。生命如果被外力---例如種種功名利祿的終極目標---所牽製,就被降低為機械而不自由的過程,這也就否定了生命的價值。因此,為著消除這種異化的最好的途徑,就是自我鬆綁,返璞歸真,改變傳統的以未來某個目標為生活中心的人生觀,把自己從功利目的中解放出來。

  伴隨著這種哲學,西方出現了反理性的藝術,它的主要觀點是,在作品中強調或為著建立一個終極目標--例如高潮或是中心--以及為此所作的種種努力,那是對藝術的本質的束縛。生命既是一種維護和擴展自己的過程,那麽和諧、安定、平衡便是不可能永久存在的。追求完美是不切實際的。

後現代主義藝術思潮在新紀元音樂中往往體現在如下幾個創作待征:

一、從平凡中尋找詩意
  米恰在他的曲集扉頁引用了巴勃羅·卡薩爾斯的詩:

    在音樂裏,在大海裏,

    在花朵裏,在樹葉裏,

    在每個善行,我見到,

    人們稱謂的上帝……  

  這充滿宗教意味的詩點明了新紀元音樂家們的靈感的源泉:在他們看來,最微小的事物和最驚天動地的景象都是一樣的。他們也討厭人生倫理的教訓,恩雅在一首名為《天使》的歌中唱道:

    Here,all too soon the day!

    Wish the moon to fall and alter our tomorrow.

    i should know

    heaven has her way

    -each one given memories to own。

    偉大的奇跡,不靠詞令,

    我會知道天堂的路程,

    每人都有自己的記性。

  因為價值觀念是社會強加於生命、強加於藝術的,它歪曲了它們本身的意義。因此,必須降低欣賞者對作品價值的期望。難怪“新紀元”的作品從不討論什麽重大社會問題,也不想給聽眾什麽重要的語義信息,樂曲的音調都是那麽簡樸、平易。

二、淡化創作個性和技巧

  就像米恰不再刻意音樂形象的栩栩如生,而努力尋求自己的感覺的表現那樣,信奉過程主義的藝術家們認為,無論何種風格的藝術,無論對它所表現的事物有否變形,其目的無非是在於表現自己的感受而已。因此,為此而運用的創作技巧之精粗都是無所謂的。而大自然既是新紀元音樂的主題,麵對它的究竟是誰就無關緊要了。坡·文特曾經說過:世人生在同一環境裏,你鄰居的嬰兒的哭聲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嬰兒哭聲又有什麽區別!因此,在“新紀元”的音樂裏,你聽不到刻意精雕,表現自己創造個性的寫作技巧,諸如複雜的聲部關係、精致的和弦、主題的有趣的變形等。(所以,專業的作曲家很少有參加新紀元的興趣。)新紀元的音樂,都是渾然天成,即興式的。這種即興,又不是炫技華彩表演,而是偶感的自由流露。可以說,這是一種反個性的藝術,這也是它和浪漫主義在美學特征上的區別。

三、發掘媒介作用

  創作的技巧之淡化,使藝術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表現媒介上。後現代主義的音樂家們熱衷於在力度、音色等方麵加強刺激。他們在電聲樂器上發掘種種新音色或采用對西方聽眾說來並不熟悉的東方的樂器,歌手則喜歡用氣聲哼吟,使聽眾對這些音色感到陌生和神秘。有一卷在印度秦姬陵裏錄音的長笛,深沉的共鳴和交混的回響形成一種十分奇特的音響,確實得琢磨一番,才能分辨清楚是什麽樂器。在一位名為林克的藝術家錄作的唱片裏用了中國的大鑼,讓它們的每個音餘音嫋繞回蕩十幾秒之久,而不同的音波又互相幹涉,織成新的音響,聽起來就像廟宇裏的紫煙,經久不散。顯然,在輕音樂領域裏不可能像專業作曲家或爵士、搖滾那樣,以尖銳、巨大的音響振奮聽眾,新紀元的藝術家們正是以這種方式使聽眾處在朦朧中,籍以延長審美知覺的過程。

四、模糊時間進程上的層次

  傳統音樂中,有否清晰的結構層次,有否淋漓盡致的高潮似乎是人們評判音樂作品優劣的一個重要標尺。然而後現代主義既認為秩序--人們為著某種目的而必須遵循的法則--是對生命自由發展的一種束縛,那麽,起承轉合的結構都是人為的,因而也是虛偽的;為各段的素材確定某種對比關係,以及它們的戲劇式的展開都是沒有必要的。因為:

    在有真知灼見的人看來,

    香花和塵土是一樣的。

  在他們的作品中主要的手法就是平鋪直敘和反複。用一大段引子推出一個引人注目的開端、有鮮明對比的段落銜接……這些手法在“新紀元”音樂中都是不典型的。因為高潮是文明社會等級秩序和終極目標的集中反映,它是使生命為之扭曲的外力,異化了生命本身的運動韻律,應當從作品中砍去。因此,我們在新紀元的音樂裏聽不到令人神采飛揚、熱血沸騰的大起大伏,而是一種使人心緒寧靜下來的鎮靜劑。

  樂曲的終止又是一種終極目標,應當削弱,於是我們就聽到了在不斷反複中逐漸隱去,或是在不協和和弦上收束的結尾方式等等。

  後現代主義體現在“新紀元”音樂中的這些美學特征,對東方聽眾來說,並不是什麽新鮮的東西,其實都是東方的傳統審美觀念:不渲染、不激動、不精確等等美學特征的翻版。人們在那不斷反複的平靜的音樂中調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忘卻日常生活裏所遇到的種種煩惱,從而達到超脫的作用。因此,我們又可說,新紀元音樂是用西方音樂文法寫的東方音樂。

  近年來,隨著新紀元音樂的影響越來越大,加入這個隊伍的藝術家也越來越多了,甚至搖滾樂也滲透了進來,這就給為新紀元音樂下定義帶來了困難。但不管怎樣,至少它給我們這樣的啟示:創新也罷、反叛也罷、未必都是呲牙裂嘴的,重要的是在於審美觀念的變化,新紀元音樂不正是以最溫和的形式把幾百年來的傳統美學觀念的核心給徹底反過來了嗎?

  ……沉浸在“新世紀”音樂營造的恬淡平和中,的確是一件美好的事。
New Age的特性

到底New Age要怎麽去形容呢?就以古典音樂中的“四大要素”來歸納出
New Age的特性吧!

1.節奏:
  New Age的節奏很多是存在於音樂自然的律動與音符的強弱之間。其實,
大部分New Age之所以要摒棄傳統的節奏,是因為有了鼓、貝司與打擊樂器,
音樂的形態就會被限製死了,而New Age是自然而自由的,有著風一般的流線姿態。

2.旋律:
  New Age的旋律就與流行樂完全不同,其即興演奏的味道很濃。聆樂者不僅很
難記住旋律,而且更不知道旋律會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終止。這也就是New Age
音樂結構賦予大家極大想像空間的原因之-。

3.和聲:
  New Age所用的和聲大部分是相當和諧的,不協和音在New Age裏使用甚少。
這也是為何New Age聽起來予人非常祥和之感的原因。

4.音色:
  New Age的音色是透明的、神秘的,充滿朦朧氛圍,老實說,聽New Age
聽到深處時,最大的享受之一便是音色的變幻。

  除了這音樂的四大要素之外,New Age最大的魅力就是賦予聆聽者一個極大
的想像空間,你可以不受形式限製,自由地在無限的想像空間中馳騁。

New Age的分類

New Age作為一種涉及範圍很廣泛的音樂種類,其下又分為十餘種子類,主要有:
  部落 (Techno Tribal)
  精神音樂 (Spiritual)
  太空音樂 (Space)
  器樂獨奏 (Solo Instrumental)
  自助音樂 (Self-Help)
  新古典 (New Classical)
  電子新世紀 (New Age Electronic)
  原聲新世紀 (New Age Acoustic)
  民族混合 (Ethnic Fushion)
  現代器樂 (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氣氛音樂 (Atmospheres)

  新世紀音樂作是新世紀哲學的對應,它包容從現代輕鬆音樂一直到冥想型
靈魂探索音樂。新世紀音樂采用電子樂器,包括西方與非西方的樂器,及偶爾的
歌唱,創造緩和的旋律來適應現代生活快節奏。為尋求精神治療和超越,新世紀
音樂人時常借用非西方音樂的元素--就象新世紀哲學對非西方哲學的吸收一樣。
New Age 中常見的表演型態

我們可以用其他的角度來認識New Age Music。一般來說現有的New Age Music專輯有下述幾種表演型態:

(一)器樂演奏:

  包含器樂獨奏(Solo Instrumental)、新古典樂派(Neo-classical)、新原音樂派(New Acoustic)等。New Age Music的知名品牌,如Windham HillNarada等等,大多是靠錄製這類音樂專輯起家的,其後形成一股風潮,新世紀音樂家們紛紛以這種「印象派」風格進行創作,甚至從民謠中取得靈感,以鋼琴、吉他、居爾特豎琴及德西馬琴(hammered dulcimer)等樂器來進行表演。雖然有些作品確實是推陳出新,且往往能牽動人心,但也有許多二流樂手投機地搭上這股風潮,創作出如同「裝飾用壁紙」一般的作品,導致這類音樂一時聲名狼藉。但還是有許多樂手仍然在此領域創作不輟。當代許多演奏家都受過嚴謹的古典音樂訓練,卻又不願屈從現代古典樂風對於理智的、無調性的作曲形式之強調。這些樂手盡管對音樂的詮釋皆有獨到之見地,但古典音樂對他們而言仍是重要的靈感來源。就當代演奏形式的音樂(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music)的脈絡而言,新古典音樂是指任何受到古典音樂影響的音樂類型;或者是以重新編曲的方式演奏古典音樂(巴哈、帕海貝爾與德布西的作品似乎是最受歡迎的改編對象),或者是把巴洛克、古典的、浪漫樂派的、印象樂派的音樂因素予以重組,都可以稱為新古典樂派。新原音樂派則是混合著bluegrass鄉村音樂與爵士樂,聽了可使人精神為之一振的音樂類型;專輯中通常都使用曼陀鈴琴、小提琴、斑鳩琴及原音吉他等民謠風樂器。這類音樂家的行家功力就展現在他們拓展音樂領域的能力之上:除了傳統音樂家因循故技的角色之外,他們的才華每每會在即興表演與複雜的爵士合音中淋漓盡致地呈現。

(二)環境音樂:

  這類音樂除了稱作環境音樂(Ambient Music),也有人稱它為自然音樂、綠色音樂、芬多精音樂等,現在因為盛行於仕女水療(SPA)與渡假中心冥想室,竟也有人稱它為SPA音樂。事實上「環境音樂」這一名詞是由Brian Eno所創立,使用回音、電子樂的回響(Reverb)以及其他利用空間創造出的聲音技巧,把這些都當成營造氣氛與聲音環境的音樂要素,早期環境音樂大多屬無調性實驗音樂(Atonal Experimental Music),其中許多作品曲目時間很長,但這段時間內的音樂內涵與音色的變化上卻是極其細微,例如單調重複而冗長的火車聲與飛機起飛的聲音。但現在一般所謂的環境音樂卻有其更廣泛的定義,包含透過環境音「取樣」(Sampling)、結合音樂而創作出的優美曲風,有如在鳥叫蟲鳴山風水潺中演奏。甚至有許多音樂工作者已經發展出一種能力,能夠模擬大自然中的聲音、企圖複製聽者對於空間與時間的感覺。

(三)電子合成:

  包含激進的電子樂派(Progressive Electronic)與電子 原音樂派(Electro-Acoustic)、科技 原始部落音樂(Techno-tribal)。各種不同類型音樂的出現,往往述說著科技本身的發展。這類的音樂家已經不僅僅是用取樣與電子合成的方式來複製音效,他們傾向於改變聲音原有的音質,有時會轉換成根本無法辨認的狀態。有些人會創造出特有的聲音,而不使用現代合成樂家已經創造出來的現成聲音。電子樂在這類的創作中,與原音樂器扮演了相等的角色;特別是,他們通常以合音或回音等等方式來演奏原音樂器,對演奏者的技藝可是一大挑戰。這種音樂在「聆聽」、「思考」與「感覺」等方麵為我們開啟了新視野,提供一種空靈靜謐的新空間感;但令人擔憂的是,某些激進電子樂派的創作者對科技本身的崇拜,往往會棄絕了藝術表演中最真誠的性靈與心神,而流於技術的賣弄。談到科技 原始部落音樂,其實也可說是「民族風融合音樂」的變形。這種音樂理念,在那些使用電子樂器、注重音效的音樂家之間,已漸形成一股風潮。其內涵是將人類最原始的音樂表演方式與現代科技的樂器、設備予以結合。來自於非洲、澳洲與南北美洲的原始部落旋律和樂器,配合著細致的電子音效,是這種音樂的最大特色。這種音樂創作類型的困難之處在於:創作者如何以既有的技巧與敏感度,將兩者予以完美結合,否則聽來既不如富有人文精神的世界音樂,又不能呈現電子樂的華麗精致,而成為隻是抄襲著古老音樂文化的廉價作品。

(四)人聲演唱:

  人聲(Vocals)一般都是結合新古典樂與電子樂做演出,也有部份全人聲表演,其概念多半是將人聲視為一種天然的樂器,而在New Age的領域中,擔綱演唱的多半是悠揚的女聲或清純的童音,聽起來有如依偎在母親的懷裏,甜美自適。例如風靡全球的愛爾蘭之星恩雅(Enya)、克蘭納德主唱莫雅(Maire)、有英國恩雅之稱的妮琪貝瑞(Nicci Berry)等。就連唱腔如夢似幻的百老匯音樂劇高音女伶蕾貝卡(Rebecca Luker),也出過如新古典樂風的詠歎調專輯「天籟詩篇1、2」(AriaⅠ、Ⅱ)。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