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才的《卡門》+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

來源: 西j街少爺 2008-07-28 18:52:3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0215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西j街少爺 ] 在 2008-07-29 08:28:55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法國作曲家喬治·比才,1838年10月生於巴黎,父親是聲樂教師,母親出身於音樂世家。九歲學鋼琴,同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後又隨古諾學習。

 

歌劇《卡門》 完成於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

該歌劇由梅爾哈克和阿勒維根據梅裏美的同名小說改編。

1875年初次演出於巴黎。

 

這裏的音樂,是第一幕中卡門所唱的哈巴涅拉《愛情就象一隻不馴服的鳥》,是表現卡門性格的一首歌曲。它通過連續向下滑行樂句的不斷反複,調性遊移於同名大小調間,以及旋律始終在中低音區的八度內徘徊等特征,表現了卡門熱情奔放、魅力誘人的形象。

 

這裏隻有音樂,沒有歌詞。在歌劇中,歌詞的大意是這樣的:



  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兒,一點也不稀奇;
  男人不過是一件消譴的東西,有什麽了不起。
  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兒,一點也不稀奇;
  男人不過是一件消譴的東西,有什麽了不起。

  什麽叫情?什麽叫意?
  還不是大家自已騙自己!
  什麽叫癡?什麽叫迷?
  簡直是男的女的在做戲!

  是男人我都喜歡,不管窮富和高低!
  是男人我都拋棄,不怕你再有魔力!

  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兒,一點也不稀奇;
  男人不過是一件消譴的東西;有什麽了不起!
  愛情不過是一種普通的玩意兒,一點也不稀奇;
  男人不過是一件消譴的東西,有什麽了不起!

  什麽叫情?什麽叫意?
  還不是大家自已騙自己!
  什麽叫癡?什麽叫迷?
  簡直男的女的在做戲!

  你要是愛上了我,你就自已找晦氣!
  我要是愛上了你,你就死在我手裏!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

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畢加索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後來長期定居法國。他的父親是一位藝術教師。

他自幼喜愛藝術,15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後來轉入馬德裏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他於1900年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極大的同情心描繪窮人的生活。此時,他的作品充滿悲劇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藍色調,使他的畫上充滿孤獨和絕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其創作的“藍色時期”(1900—1904年)。

1904—1906年是畢加索創作生涯的“粉紅色時期”。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繪馬戲團人物為主,形象雖然憂鬱,卻並不孤寂。

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於是,他畫出了那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維農的少女》。

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誌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曆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

《亞維農的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加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據說畢加索本人對之並不喜歡。但不管怎樣,這隻不過是作品名稱罷了。在現代藝術中,標題與作品的相關性越來越小,畫家們常常有意識地不以標題來說明作品的內容。畢加索這幅《亞維農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

該畫原先的構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這在最初的草圖上一目了然;草圖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髏,讓人聯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虛空”。然而在此畫正式的創作過程中,這些軼事的或寓意的細節,都被畫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終的震撼力,並不是來自任何文學性的描述,而是來自它那繪畫性語言的感人力量。

這幅畫,可謂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麵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麵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現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並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

然而用原始藝術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加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畫(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這裏,畢加索破壞了許多東西,可是,在這破壞的過程中他又獲得了什麽呢?當我們從第一眼見到此畫的震驚中恢複過來,便開始發現,那種破壞卻是相當地井井有條: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麵。我們注意到,這些碎塊並不是扁平的,它們由於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我們並不總能確定它們是凹進去還是凸出來;它們看起來有的象實體的塊麵,有的則象是透明體的碎片。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麵,使畫麵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性。

從這幅畫上,可看出一種在二維平麵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這種手法早在塞尚的畫中就已采用了。我們看見,畫麵中央的兩個形象臉部呈正麵,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麵;左邊形象側麵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麵的。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被更加明顯地用在了畫麵右邊那個蹲著的形象上。這個呈四分之三背麵的形象,由於受到分解與拚接的處理,而脫離了脊柱的中軸。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長,暗示著向深處的延伸;而那頭部也被擰了過來,直楞楞地對著觀者。畢加索似乎是圍著形象繞了180度之後,才將諸角度的視象綜合為這一形象的。

這種畫法,徹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藝複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製。

畢加索力求使畫麵保持平麵的效果。雖然畫上的諸多塊麵皆具有凹凸感,但它們並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畫麵顯示的空間其實非常淺,以致該畫看起來好像表現的是一個浮雕的圖像。畫家有意地消除人物與背景間的距離,力圖使畫麵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個麵上顯示。假如我們對右邊背景的那些藍色塊麵稍加注意,便可發現畫家的匠心獨具。藍色,通常在視覺上具有後退的效果。畢加索為了消除這種效果,便將這些藍色塊勾上耀眼的白邊,於是,它們看上去就拚命地向前凸現了。

實際上,《亞維農的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構,它並不關照外在的世界。它所關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構成的世界。它脫胎於塞尚那些描繪浴女的紀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種不同於自然秩序的秩序,組建了一個純繪畫性的結構。






請閱讀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莫紮特的歌劇+庚斯博羅的畫
•  莫奈的畫+貝多芬第七交響曲
•  莫奈的畫+柴科夫斯基的鋼琴曲
•  貝利尼的歌劇+馬奈的畫
•  聽羅伯遜唱《老人河》

所有跟帖: 

不錯,建議置頂! -sridhar- 給 sridhar 發送悄悄話 sridhar 的博客首頁 (375 bytes) () 07/28/2008 postreply 18:55:49

已閱,照辦。 -johnz002- 給 johnz002 發送悄悄話 johnz00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7/29/2008 postreply 08:03:02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