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no Concerto No26 in D major, K.537 Mozart
奧地利鋼琴家弗裏德利希·古爾達
頭戴瓜皮帽、身穿休閑裝,一臉的平靜淡泊,這是我們常能從影碟中看到的奧地利鋼琴家弗裏德利希·古爾達(Friedrich Gulda)在舞台上演出的形象。與那些長年一身黑色燕尾服的古典音樂演奏家相比,外表就已與眾不同。不僅如此,他還會在獨奏會中摻進爵士曲目,甚至到爵士樂隊兼任鋼琴手等,就顯得更為另類了。古爾達在演奏古典音樂作品時,無論是技術還是音樂修養都要深厚得多,因此作為兩棲鋼琴家在古典樂壇仍被尊為大師實在是鳳毛麟角。
古爾達留下的錄音不算多,在D.G、Decca、Philips等大唱片公司的著名錄音僅有巴赫的《鋼琴十二年均律》、貝多芬和莫紮特的幾首鋼琴奏鳴曲和協奏曲,與富裏埃合作的貝多芬大提琴奏鳴曲等幾套而已。這些錄音體現了他的技術水準和音樂取向,古爾達在這裏的演奏除了表現出毫無斧鑿痕跡的自然,還有對整體結構鋪排的嚴謹、精巧,對節奏、力度把握的精確都無與倫比。即使與舒納貝爾、勃蘭特爾這些以法度嚴謹著稱的鋼琴家相比也毫不遜色。
不過離開錄音室走上舞台,古爾達又會有另一番景象。順手拈來的即興手法俯拾即是,琴隨情轉的揮灑自如讓人心曠神怡。從意大利小廠牌Aura的一個現場錄音裏,我們就可欣賞到他如此精彩的另一麵。這是古爾達1968年在意大利一家電台裏的獨奏會現場實況,是他正步入成熟的黃金時期的錄音,曲目有海頓的《帶變奏的行板》、莫紮特的《第8奏鳴曲》Op.310、舒伯特的《即興曲》Op.90 D.899和貝多芬的《第21奏鳴曲》Op.53。
莫紮特的第8奏鳴曲是首演出頻率很高的作品,它沒有很強的炫技性,卻極富古典時代的典雅感與結構美,因而大多數演奏家在彈奏這首作品時都以縝密的布局、精確的節奏和透明的音色來處理音樂。古爾達以乎不願拘泥於這種傳統的物法,偏快的速度、自由節奏的摻入使作品的結構感弱化,旋律線條突現,將聽眾的注意力引到了音樂情感變化的體驗中。隻是如此浪漫化的詮釋是否符合作曲者莫紮特的原意就隻能是見仁見智了,不過與聽慣聽熟的經典錄音相比,這確實是個獨樹一幟、與眾不同的演釋。
舒伯特的《即興曲》共11首,是典型的浪漫主義小品集。其中Op.90D899這組4首最受歡迎,錄音版本也最多。勃蘭特的精致、婉約、舒納貝爾的厚重、工整都是曾獲得許多好評的錄音。古爾達的風格則介乎於兩者之間,有力的觸鍵、鮮明的對比使情緒變化的幅度更寬廣,生動而富於彈性的節奏使音樂顯得率性自由、不拘一格。在旋律的行進上,他沒有溺情的歌唱,卻著力突出縱向的和聲結構,使左右手聲部更具交響化。這樣,樂曲的意境也深邃了許多。
貝多芬的第21奏鳴曲又名“華爾斯坦”,是首輝煌壯麗的作品,既有雄偉的力度也有優美的旋律。這首樂曲在以往的著名錄音中,巴克豪斯以堅實的結構和穩健的力度仿如用音符築起了一座巍峨的大殿;吉列爾斯鐵錘般的觸鍵、火花四濺的炫技手法顯盡了俄羅斯鋼琴學派的風采。古爾達的結構不如巴克豪斯嚴密,技巧也沒有吉列爾斯張揚。綿延不絕的造句、一氣嗬成的張力形成了一股熱力逼人的旋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切切實實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魅力,音樂的本質。
總括而言,古爾達的演奏沒有刺激的炫技也不會刻意地煽情,每個音符似信手拈來毫無雕琢,樂句連接如天衣無縫圓順流暢。可謂如逢花開如瞻新歲,一切盡在自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