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大師介紹(ZT)

來源: @^_^@ 2004-04-15 21:34:5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7238 bytes)
華彥鈞

阿炳,原名華彥鈞,阿炳是他的小名。生於1893年7月,卒於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歲時,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貧病交加,眼疾惡化,雙眼相繼失明,從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從童年起就同他父親華雪梅學習音樂。華雪梅是一位道士,是當地道教音樂界所公認的技藝傑出的人材,阿炳的音樂修養最初主要的基礎出於道家音樂,而且是出於家傳。道家音樂,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間音樂,其中有許多是毫未改動的民歌曲調。阿炳雙目換明後得不到有錢的齋主的歡迎,隻能離開道門,開始以賣唱為生。在無錫市裏,一位戴著墨鏡,胸前背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手裏拉著胡琴,在街頭上行走的,這人便是阿炳。
  阿炳純粹靠演唱來維持生活,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他在黑暗、貧困中掙紮了幾十年,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他的音樂反映出來,沒有因為生活艱難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樂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建康而深沉的氣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後,當人民政府派人去關心他,去整理他的音樂作品時,他卻無法了願,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二泉映月: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是阿炳常去遊玩的地方。他雙目失明後,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象中的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而他當時所感到的卻是漆黑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調。
  聽鬆:樂曲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嶽飛,率領義勇軍士,進行衛國戰爭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間寄托著抗戰勝利的心情。樂曲個性鮮明堅強,引子氣魄闊大,一、二、三段都滿含著不平凡的情調和結構,成功地抒寫了奮鬥的勇氣和勝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聲音特別濃厚有力
  寒春風曲: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說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楊蔭柳先生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寒冷的風,從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沉重的唉歎和對光明的無限向往
  大浪淘沙: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加進了琵琶的技術的。此曲經楊蔭柳、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樂曲結構緊湊,共分三段,音樂情緒從原來的深沉憂怨發展到活潑有力最後在充滿樂觀和自信的樂聲中結束。
  龍船:原是民間所流行的一個琵琶曲調。樂曲中琵琶的彈奏是模仿端午節民間比賽龍船時,龍船上的羅鼓聲與歌唱聲。開頭是模鼓,中間為好戲段,每段是一個民歌或一段器樂曲調,各段之間,又夾進模仿羅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二 泉 映 月》二胡曲。江蘇無錫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所 作。音樂委婉流暢,意境深邃,情調悲愴,表達了對辛酸現實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流傳甚廣。

劉天華

劉天華是民族器樂作曲家、演奏家。他的創作活動正是在本世紀初,一批有識之士為普及音樂教育,發揚振興民族音樂而奔走的時候。劉天華音樂的知識麵很寬,從小就接觸過軍樂隊中的管樂器,後業向人學習過二胡、琵琶和多種民間樂器。1922年任教於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期間,還向外籍音樂家學習小提琴與作曲理論,同時進行了大量的民族音樂整理工作。
  劉天華對中國音樂的貢獻主要在民族器樂創作上。他共創作有7首二胡樂曲,47首二胡練習曲,3首琵琶樂曲,15首琵琶練習曲。他將二胡這件中國最普及的民族樂器從伴奏地位上升到獨奏地位。並且將這件樂器納入高等院校教學之中,設立二胡專業,為二胡在我國民族器樂中的地位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由於他對民族間樂有著透辟的了解,他創作的樂曲不論是題材立意,還是旋律構成、結構安排都有著鮮明 的民族特點;又由於他對西洋音樂的長處用來幫助發展我國民族音樂。劉天華這種融人貫通中西之長的精神,以及他在創作上如此傑出的成就,今天仍然是民族器樂創作中一個令人景仰的山巔。
  他的二胡曲有《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除夜小唱》)、《閑居吟》、《空山鳥語》、《江明行》、《燭影搖紅》、《苦悶之謳》等。

劉文金

中國當代頗具影響力的民族音樂作曲家和指揮家之一。
三十多年來,他創作了大量的器樂、聲樂作品,其中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鄉》曾在中國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評獎中榮獲一等獎,更被譽為當代二胡作品的新的裏程碑,影響海內外,其他的主要作品尚有民族管弦樂《太行印象》、《山村的節日》、《難忘的潑水節》、《音樂會序曲》、《十麵埋伏》等;笛子與樂隊《鷹之戀》、二胡與樂隊《秋韻》等;聲樂作品有《大海一樣的深情》、《北京之夜圓舞曲》等;舞劇《長恨歌》等,有的作品曾獲得創作獎。
由於他出色的創作成就,劉君被民族音樂界推崇為中國近代“自劉天華以來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北美洲中國音樂研究會出版的英文刊物《中國音樂》曾讚揚劉君是“中國大陸最能令人感到他的震撼力的一位作曲家”。

何占豪

何占豪在音樂創作上有一個座右銘:那就是"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他作曲生涯四十餘年的全部作品,前二十年主要是以"外來形式民族化"為主。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梁祝》蜚聲樂壇譽滿中外後,他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等大型器樂聲樂作品相繼問世,這一時期的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八十年代以後,何占豪又把"民族音樂現代化"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除了將《梁祝》改編成高胡協奏曲和琵琶協奏曲外,還寫了二胡協奏曲《亂世情》、《別亦情》,二胡與樂隊《莫愁女幻想曲》,以及民族管弦樂《伊犁河畔》《節日賽馬》《傣寨風光》,古箏協奏曲《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民族器樂作品。九十年代,何占豪高興地看到古箏新秀輩出,除了將《梁祝》改編為古箏協奏曲之外,還創作了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西楚霸王》和古箏獨奏曲《茉莉芬芳》、《姐妹歌》等,對傳統樂曲《月兒高》、《春江花月夜》等也作了改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笛子協奏曲《長恨綿綿》、柳琴協奏曲《花》、揚琴協奏曲《羅蘭情》等,幾乎每年創作一部大型作品。在民族音樂語言的創新,民族器樂演奏技巧的提高,民樂表現幅度的拓展等諸多方麵,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何占豪稱自己是"探索者":"既然是'探索',有成功也有失敗,不管是哪種,都可以給後人帶去經驗與教訓。"他對後輩的提攜是圈內人眾所周知的,當年,默默無聞的二胡新秀,如今是海內外著名的二胡演奏家許可"毛遂自薦"懇請何老師幫助年輕人的信至今讓何占豪感歎,"當年,沒有孟波、丁善德、劉品等教授提攜,哪有我何占豪的今天嗬。"如今,許可、馬曉暉已成名家;二胡邵琳和古箏羅小慈等新秀也已嶄露頭角,這些演奏家們或多或少地與何占豪的新作首演結下了不解之緣。
"路漫漫,其修遠兮",何占豪表示,探索是他永恒的主題,隻要人民大眾喜歡的,他會一如既往。

謝功成

作曲家對民歌進行改編、加工通常有兩種做法,一是將民歌作為間調素材,作旋律性的發展;一是保持民歌原有骨架同時對其進行多聲部的加工處理,如改寫成全唱曲或配鋼琴伴奏等,使其增強藝術和豐富其表現內涵。
謝功成的代表作之一是合唱《阿拉木木汗》。這是他於1948年在香港時進行改編的。這首合唱以其豐富的合唱效果、生動的音樂形象、嫻熟的合唱寫作技巧飲譽國內外,一直到今天還是專業、業餘合唱團隊的保留節目。
謝功成於1955年寫作的大合唱《長江抒情詩》(放平詞),是一部具有較高專業技巧和音樂表現深度的作品,其中第二樂章《白帆》早在1956年全國音樂周演出時,就得到了廣泛的讚揚,後來全曲曾作為向國慶十周年獻禮進行守演出。這部作品在積極的反映時代生活的同時,難能可貴的強調了藝術主體的美學價值,突破了50年代末期盛行的藝術功利主義的要求,今天看業這部作品用有其突出的藝術成就。
《長江抒情詩》有壯闊激情的第一樂章《大江東去》,飄逸、深沉的第二樂章《白帆》,生動、活躍、諧謔曲性質的第三樂章《彩虹》,神奇、飄渺、幻想的第四樂章《神女》以及熱情、澎湃的第五樂章《長江,你浩浩蕩蕩》。
作曲家近年的新作有合唱《綠色的瀾淪江》等。
謝功成同時又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建國以來主要從事音樂學院的作曲技術理論教學,菱有《合唱寫作技巧》(與曾理中合著)論文《論同宮場》(與馬國華合著),以及主編和參予定作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音樂自學叢書(作曲卷)。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