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曲》飽經風霜 (zt)

法國《回聲報》7月13日文章 題《馬賽曲》的漫長歷程

法國從1880年開始,在7月14日舉行國慶遊行時奏《馬賽曲》。這首歌於1792年4月24日深夜創作於斯特拉斯堡。1879年2月14日,在萊昂·甘必大(法國共和派政治家,在建立第三共和國過程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主持下,國民公會選定《馬賽曲》為法國國歌。從創作成功到被確定為法國國歌,《馬賽曲》經歷了將近90年時間。正像歷史學家米歇爾·沃韋勒指出的,在這近90年的時間裏,《馬賽曲》幾經磨難,數起數落.這首歌具有兩重性:它既是反對”舊秩序”的革命歌曲,又是宣揚愛國主義的戰歌.正是這種兩重性使它在通向合法存在的道路上屢遭波折.

《馬賽曲》的作者是魯日·德·李爾(1760—1836)。他當時是斯特拉斯堡駐軍工兵上尉,業餘音樂家。這首歌曲最初名叫《萊茵軍戰歌》。當時法國正同奧地利交戰,《馬賽曲》鼓舞了士兵。樂隊指揮格雷特裏對魯日·德·李爾說:“你的《馬賽曲》是具有大炮一樣威力的音樂。”《馬賽曲》原有6段歌詞,第7段和最後一段(並非魯日。德。李爾所作)是後來增加的。習慣上在公共場合使用的法國國歌僅用第1段和第6段。歌詞對敵人毫不憐憫,而是號召人們,“讓他們(敵人)渾濁的血液/灌溉我們的田野。”

這首歌曲很快流傳開來。馬賽的義勇軍十分喜歡它,他們一開到首都就高唱這一歌曲。於是,巴黎人便稱這首歌為《馬賽讚歌》,後來又稱之為《馬賽曲》。當時法國已經有兩首著名的革命歌曲,但《馬賽曲》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承認並取代了那兩首革命歌曲,成了戰鬥的共和國之歌和革命之歌。1795年7月14日,根據一項法律,《馬賽曲》成了法國國歌。

但是,《馬賽曲》麵臨保皇派的反對。在霧月18日政變後不久,《馬賽曲》被禁止。

《馬賽曲》的作者也遭遇坎坷。1792年8月10日,同自由派軍官關係密切的工兵上尉魯日。德。李爾被停職。

魯日。德。李爾隻好離開軍隊。1793年9月,他以“嫌疑犯”的名義被捕。兩年後,熱月黨人解放了他並恢復了他的軍籍。但是,他不喜歡拿破侖。1804年,他直截了當地寫信質問拿破侖說:“您把自由變成了什麼?您把共和國變成了什麼?”1817年,他在巴黎定居下來,但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現在巴黎的舞臺上和國家圖書館裏。他甚至在70歲時因為欠債被關進監獄,後來在朋友的擔保下才被釋放。光榮的三天(指1830年7月27日—29日,巴黎人民舉行起義推翻查理十世的三天)使《馬賽曲》復活了,人們在巴黎歌劇院演唱了這首歌曲。魯日。德。李爾領到了撫恤金,並且得到了一件很講究的大衣。但這件大衣沒穿多久他就去世了。

魯日。德。李爾於1836年6月26日去世,享年76歲。1915年,法國總統普安卡雷下令將他的骨灰移至巴黎榮譽軍人院,併發表講話說:“《馬賽曲》是一個不願意屈膝於外國的民眾發出的復仇和憤怒的吶喊。”

在法國歷史上,《馬賽曲》幾經浮沉,曾先後作為革命歌曲和愛國歌曲激勵著人們。法國國王路易—菲力普推崇這首歌曲,把它看成是1792年結束的資產階級革命的象徵。但在1834年的政治審判中,《馬賽曲》卻被誣衊為“煽動暴亂”的歌曲。1848年,《馬賽曲》開始在歐洲傳播,而在它的祖國,第二帝國卻宣佈它為“煽動顛覆”的歌曲。但是,拿破侖三世曾一度模倣其已故叔叔,在普法戰爭時允許唱《馬賽曲》。1880年最終確定了《馬賽曲》的地位,政府規定學校必須教唱《馬賽曲》。第一次世界大戰證實了《馬賽曲》具有凝聚人心以麵對死亡威脅的作用。但在國外,《馬賽區》仍是一首革命歌曲。結束流亡生活的列寧就是在《馬賽曲》的歌聲中回到俄羅斯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抵抗運動接受了這一歌曲,在巴黎獲得解放時,戴高樂將軍曾高唱《馬賽曲》。和平時代來臨了,瓦萊裏。吉斯卡爾。德斯坦(當時的法國總統)讓人對《馬賽曲》作了進一步潤色。然而,在21世紀前夕,《馬賽曲》卻在法國體育場被一些人報以噓聲(喝倒彩)。因此,它現在能否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令人懷疑的。

——參考消息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