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構分析及其他_ZT

來源: 予白 2004-03-25 11:46:47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106 bytes)
謝謝無刀兄的好貼,順便ZT了一些網上的東西,願意與喜愛著分享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構分析及其他
六首大提琴組曲的形成則非常統一, 其中又因為插入舞曲不同很明顯的分成三組. 剛好1&2, 3&4, 5&6 三組. 這樣分法還有一種意義,每組剛好都包含了一首升調係和一首降調係作品 (如果將 C大調看作升調係的話).事實上這組作品亦可以分為兩組: 123 和 456 兩組, 這樣剛好每組都是兩首大調夾著一首小調的形式, 每組開頭的前奏曲 (1&4)都有類似的型式 (分散和弦的反覆),而每組結尾的吉格舞曲(3&6)均十分光輝燦爛,有著龐大架構. 另外再看插入舞曲部份, 第123 號插入舞曲第二段均有轉調, 但456號差入舞曲則不轉調, 如是又形成一種對稱性.

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組成有統一型式:

前奏曲
阿勒曼德舞曲
庫朗舞曲
薩拉邦德舞曲
<插入舞曲>
吉格舞曲

插入舞曲在一二號是小步舞曲, 三四號是柏雷舞曲, 五六號是嘉禾舞曲. 這樣的安排隻是不同舞曲的組合嗎? 我們可以試著找尋合乎邏輯的規則. 如果以各舞曲速度來看, 將前奏曲視為整首組曲的導引,它通常是中速或快速的, 阿勒曼德舞曲中速或慢速, 庫朗舞曲快速,薩拉邦德舞曲慢速, 插入舞曲和吉格舞曲皆為快速, 如此便得到一個類似 快--慢--快--慢--快 的形式, 再深入探討各舞曲的個性, 我們便更能理解這樣安排的邏輯性.

六首中第五號組曲扮演著一個頗突出角色, 它前奏曲為一首法國式序曲, 庫朗舞曲異於其它為 3/2拍, 薩拉邦德舞曲全用單音演奏亦異於其它五首, 本曲尚有魯特琴版, 可能是其他作品改編而來的。

巴赫為何寫作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巴赫沒有為大提琴寫作附伴奏奏鳴曲, 但有為當時的低音樂器Viola da Gamba寫作大鍵琴伴奏奏鳴曲, 當時的低音獨奏樂器應該是此種樂器, 那巴赫為何又獨鍾大提琴為它寫作六首無伴奏組曲呢?

一個理由是大提琴和小提琴是同係樂器, 如果已熟悉無伴奏小提琴曲寫作, 那應該也能掌握無伴奏大提琴曲的寫法. 那要把無伴奏大提琴視為無伴奏小提琴的延伸嗎?事實上這兩首曲子的寫作手法不盡相同, 顯然巴赫寫作的態度不隻是在寫"音域低一點的小提琴",我們可以推斷巴赫當時即已預見大提琴作為獨奏樂器的潛力,在第六號組曲中巴哈運用自創的五弦大提琴, 他發覺這項樂器音域向上延伸的魅力, 由近代大提琴曲充份利用大提琴高音域來看, 巴赫在此發揮了他的遠見.(當時大提琴的技巧僅到第四把位, 最高音在中央C之上的G).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