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zt

來源: 悉尼駱駝祥子 2007-10-15 21:13: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5408 bytes)

電影是著名編劇:維塔尼斯庫根據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真實經曆改編的,中文版譯得不錯,男女主角分別由配音大師徐雁、向雋殊配音。這個出演波隆貝斯庫的是一個英俊異常的青年,出演女主角的貝爾塔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姑娘。這部電影在我的腦海中留下常常的印象。電影的改編應該說在傳記影片中是比較成功的一部。
第一次看《奇普裏安.波隆貝斯庫》這部電影,是在1978年,準確的說是1978年秋天,那是"文革"後第一批進入學校的第二個學期。78級剛剛進校,那時候外國電影剛剛解禁,當我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優秀影片時,給我們的震撼是無法形容的。
記得第一次看這個電影是在電視上看的。那個時候,學校僅有一部十四寸的電子管電黑白電視機。整個大禮堂中至少有四五百人,大多是英文係和中文係的同學。禮堂中前麵坐的是老師,後麵的同學就站在位子上看,因為我們一行人來得晚了一些,就隻能從公共教室抬了課桌,站在上麵看。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故事情況基本沒有看明白,但是,電影中的音樂特別是《敘事曲》給了我們強烈的震撼(沒有想到今天《敘事曲》再次成為網上熱捧的MP3)。當年那哀怨纏綿、如泣如訴小提琴聲,打動著我們"文革"後第一批踏進大學的青年。
後來電影公演後,我們外國文學的教授打斷了上課的進程,破天荒地給了我們上了一堂羅馬尼亞曆史,這對於我們認識的理解這部電影有著很大的幫助。我們英文係和中文係的同學們不知看過多少遍。或許是我們這一代人進入大學後的第一次震撼。這震撼和共鳴並不是偶然的。從那個時候過來的人都知道,那時候的小提琴有多麽流行,以至於我本人在進校的時候,除了一床破綿絮和一床草席外,也隨身帶了一把指板已經磨出很深坑的小提琴。對於我等大山深處的鄉村兒童來說,對於我們知青點上的知哥、知妹們來說,能拉《北風吹》和《開塞練習曲》已經是非常少有的了。但是,除了在自己裝的超外差收音機上聽過不多的紅色精典外,基本上沒有聽過國外大師們的小提琴獨奏曲。第一次聽到《敘事曲》那樣的美倫美奐的樂曲,心情是無法形容的。除了電影的音樂,電影的結構也是極其完美的。它集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崇高的愛情、完美敘事結構,簡潔的對話,唯美的電影畫麵於一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翻譯和中文配音都是一流的)。
對於這樣一部影響極大的電影,今天許多青年或許都是聽他們的知青爸爸、媽媽們講述而知道的(如果你是知青的後代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部電影。試試問問他們)。但是,我敢肯定當今的青年們始終沒有能夠知道這是一部什麽樣的電影。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經買到過一張塑料唱片,上有《敘事曲》,但沒多久就被唱針劃壞而無法放了。九十年代,我就在網上尋找過許多遍,終於沒有能找到《敘事曲》的半點蹤影。2003年偶然在網上發一貼,終於有一個神秘人物回貼給我,找到了日思夜想的《敘事曲》(現在網上隨處都可以找到了)。但是,電影錄像帶、VCD、DVD則找遍中國各大城市的音像館至今仍然杳無音訊。網上也有不少網蟲至今還在癡癡地尋找和等待著奇跡的出現。憑我的經驗,憑我托了許多電影家協會內的同仁們多方查找都無果而終的情況,這部紅色經典可能真的永遠不會再有人看見它了,因為這部反對帝國主義題材的,羅馬尼亞社會主義時期的紅色經典,如果說在我們中國--社會主義的大本營中,都難以找到它的蹤影的話,恐怕它真的是永遠離我們遠去了。特別是那個時候我們都沒有保護意識。同時也沒有保護的手段的情況下,我估計這部片子可能真的永遠消失了(??)。
為了讓那感人的經典不至於被我們真正的忘懷,我願意能憑記憶,寫下那感人的故事(如果有不準確的地方歡迎網友指正。特別是人名和地名)。電影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故事在一聲長長的號角聲中開始,穿著羅馬尼亞民族服裝的人們向一個教堂聚集過去,紀念羅馬尼亞偉大的民族英雄斯特凡大公。斯特凡大公於1457年即位,史稱斯特凡三世。15世紀七十年代,侵略成性的奧斯曼帝國在征服巴爾幹其他民族後,瘋狂地向羅馬尼亞進行挑釁,並派遣他的12萬大軍進犯摩爾多瓦,強令摩爾多瓦公國割讓白堡和基利亞等城市,遭到摩爾多瓦君主斯特凡大公的嚴正拒絕。在奧斯曼帝國橫行東歐的時代,斯特凡大公領導人民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為了保衛祖國,說服統治階級的上層,打擊主張投降的地主,處決叛徒賣國賊,斯特凡大公動員全國人民,進行了一場規模巨大的反侵略戰爭,終於打敗奧軍,取得勝利。維護了羅馬尼亞和自由和獨立。斯特凡大公修建了“布斯那”修道院,點他親手點燃的聖火至今未熄。

然而,同樣的災難於400年後又降臨在這個國家,奧斯曼帝國重新侵略和統治了摩爾多瓦。故事從當地的群眾借紀念斯特凡大公逝世400周年的節日開始,人們從四麵八方湧向“布斯那” 修道院集會,高唱著《斯特凡大公頌》(這是波隆貝斯庫的第一個作品)的歌曲,表達對侵略者奧斯曼帝國的反抗。在紀念大會上,神父回憶起400年前斯特凡大公點燃永不熄滅的聖火。神父說:“誰要是撲滅這聖火,我們就要讓他來來無回。”

集會從修道院一直延續到山坡上,在由三十名小提琴手組成的樂隊伴奏下,人們跳起了羅馬尼亞民族的“霍達”舞(一種手拉手的圓圈舞)。紀念活動開始不久就受到了侵略者的阻止,提琴手分利萊茵被奧斯曼帝國的軍官抓走,波隆貝斯庫接過他的提琴繼續演奏。他滿懷激情成功的演奏之後他高興地說:“我為達吉亞人演奏了,我死了也值得了。”

人們紛紛感謝這位用音樂表達人民之聲的青年人。這時候,女主角上場了,一個波隆貝斯庫深愛的姑娘——貝爾塔同她的父親來到了“布斯那” 修道院,出演貝爾塔的姑娘也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演員。大大的眼晴,溫柔的麵寵,美麗得體的打扮,時常引得電影觀眾們唏噓不以。貝爾塔的父親高爾公牧師來到波隆貝斯庫身邊要他向他父親問好,他們雖然都是牧師,但由於教派不同,有一些往來,但隻是禮節性的交往。然而,貝爾塔和波隆貝斯庫卻在私下裏如火如荼地熱戀著。高爾公牧師也很喜歡波隆貝斯庫這個青年人,他真忱地邀請波隆貝斯庫去他家作客。當然,這是兩人非常高興的事。波隆貝斯庫依依不舍地看著他心愛的姑娘遠去了,才回過神來。

回到家後,當他們正要吃飯的時候,一位叫喀金夫的老人來到波隆貝斯庫的家,拿出了一把古舊的小提琴,他要把這把小提琴送給這個被人們傳頌的小提琴手。他說:這是多年前一位年輕人送給他的,因為他的歌聲打動了他它的心,他說這琴聲不知使多少人陶醉流出喜悅和心酸的淚。隻有你才能配得上它,隻有你,才能用這把琴向全世界演我們的“呼拉烏曲”和“卓依拉”。

第二天,波隆貝斯庫就帶著這把精美的小提琴,翻過山頭,來到高爾公牧師的家,過去他經常來高爾公牧師家練琴,今天,除了練琴他更希望見到他的貝爾塔。高爾公牧師同波隆貝斯庫合奏,引得貝爾塔同她母親新不自禁地來到窗前傾聽著那美妙的樂曲(電影中的樂曲選的真的很好!!以至觀眾也與演員都有同感)。吃飯的時候,波隆貝斯庫想與貝爾塔說說話但,看到她父母的神情但不知道該說什麽。電影中有幾句精彩的台詞:

貝爾塔的婦媽媽說:這是牧師最喜歡的甜品,是貝爾塔在林子裏采的野莓子。

波隆貝斯庫:你不怕熊嗎?熊是不喜歡人去采莓子的。

貝爾塔:我最怕熊了,我采莓子的時候總是帶著糖。

這時,波隆貝斯庫的妹妹帶著一幫青年來找波隆貝斯庫,大家一起跳起了“霍達舞”。歡快的舞曲樂使人想起羅馬尼亞的《雲雀》。正當他們跳得很帶勁的時候奧匈帝國的憲兵又趕來了。青年們不顧軍警的阻攔,繼續跳舞。他們是抓人去當兵的,被抓的人們母親拉著孩子,妻子拉著丈夫。波隆貝斯庫目睹了這淒慘的畫麵。

一天,他們來到一個茨岡人居住的村子裏,聽著民間藝人在唱著悲傷的民歌:“萬惡的軍隊給我帶來了悲傷和辛酸,大兵過了境,房舍空蕩蕩,田園荒蕪,滿目淒涼。父母望兒痛斷腸。”

波隆貝斯庫提議將要成立的學生會要做好收集民間歌曲,保護民間寶貴音樂財富和民族精神使它們發揚光大。為民族獨立而戰鬥。一年後波隆貝斯庫進了神學院,他公開表示了對奧匈帝國的敵對態度。

一天,同學們為慶祝學生會的成立唱起了《五月之歌》。

五月的陽光格外明亮,

照耀著茅屋的教堂。

啊,終於迎來了五月的陽光……

羅馬尼亞第一個學生會成立會上,人們一致推選波隆貝斯庫為學生會主席。在學生會中,他寫詩,創作樂曲,指揮樣樣都有是行家裏手,才華出眾。這個時期他寫的《三色旗》在學院流行各班。

一天他正在寫一篇《外國統治的一百周年》的演講稿的時候,同學們敲門,他不想打亂思緒,同時們推倒了他的門,同學們給他帶來了許多消息,當局要來此地開一個並入奧匈地國的慶祝會,皇帝也要來。同學們建議不去參加,而是自己在另一個地方舉行一場演講會。以《外國統治的一百周年》為演講內容。同學們分頭準備演講會的工作。


一個同學告訴他,他那把琴拿給一個大師看後認為這是一把無價的,極其珍貴的古琴,是1626年克裏摩納的名琴。他們還給他帶來了一個令他十分興奮的好消息:他的貝爾塔來了,就在城裏,她是同媽媽和姑媽一起來的,但牧師沒有來,同學們說服她參加他們的舞會。波隆貝斯庫雖然很急切地想見到她,但演講稿還沒有寫完,他隻好放棄當天見麵的機會。

“睡吧安睡吧,進入甜蜜的夢鄉,

睡吧安睡吧,進入甜蜜的夢鄉。”

電影采用浪漫的手法,幻化出兩人在夢中相見的情景,這一段唯美的音樂,表現了男女主人公的甜蜜的愛情,在當時那個年代,我們這一代人看得如癡如醉。

“我常在夢中見到你,我常常為你而歌唱……

第二天,演講會上這篇《外國統治的一百周年》的演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演講會結束後晚會才開始,波隆貝斯庫這才與貝爾塔跳了一支圓舞曲。如果僅僅說男才女貌,那也是不夠的,電影中的男女主都是那麽英俊、美麗、漂亮。在家都想選貝爾塔為舞會皇後,但她的姑媽確要貝爾塔離開。最後她還陰陽怪氣地說:“貝爾塔,我們家的家教是很嚴的。是嗎。”

當貝爾塔同她姑媽、母親剛剛離開會場,帝國的軍官們就來到了會場。要求同學們去參加慶祝大會,同學們群情激奮,高唱起了《三色旗》的愛國主義歌曲。軍警們氣極敗壞地阻止學生們的行動。俄國同學、波蘭同學都支持他們,都不去參加慶祝會。

軍警們沒有辦法,又派出特務收集學生們反對皇帝的材料。軍警頭目要他們把學生頭目波隆貝斯庫抓起來。

此時,波隆貝斯庫正在與高爾公牧師一起練琴,在一旁聽琴的貝爾塔感動得流出了眼淚。高爾公牧師認為波隆貝斯庫的進步太驚人了,他非常激動,他對這個具有藝術天才的學生感動高興和喜悅。貝爾塔高聲對他父母說,我找女伴完去了。波隆貝斯庫知道她一定會在老地方等著他。

牧師對波隆貝斯庫說,我們太眇小了,我們無法抗拒上帝和皇帝的意誌,他擔心學生們離開城裏會惹火當局。帶來難以估計的後果。

波隆貝斯庫走出牧師的家門,來到樹林裏,貝爾塔已經在那裏等它了。他們激烈地擁抱,雙雙從山上滾到山下。在那個年代這一段經典的愛場麵,我們這一代人見得非常少,我們時常為之激動。特別是雙雙相擁而座,兩人朗頌《新月》的那一段真是令人陶醉,自今令人記憶猶新:

波隆貝斯庫:晚霞漫山,號角含著哀怨,

貝爾塔:羊群踏上山巒,星星閃爍天邊。

波隆貝斯庫:貝爾塔,我真恨那座山。

貝爾塔:因為把我們分開了,放心吧,什麽也不能把我們倆個人分開,永遠不能!

波隆貝斯庫:無論高山,還是大海,無論太陽。

貝爾塔:還是無邊的大地,什麽也不能!

波隆貝斯庫:聽,長號聲。

貝爾塔:是你想像的。新月升起來了。

波隆貝斯庫: 新月,愛情的使者。

貝爾塔:新月,歡迎你。

正當他們憧憬未來,享受甜蜜的愛情的時候,軍警抓走了波隆貝斯庫。並將他投入監獄。

他的父母和同學們知道了這個消息,衝破種種阻力前來探監,貝爾塔和她的妹妹瓦利瓦娜也一同來到監獄。監獄每次隻能進兩個人,人們讓貝爾塔和她的妹妹瓦利瓦娜先進去看望波隆貝斯庫。看著波隆貝斯庫憔悴、蒼白的臉色,隻有那雙深情的眼睛還是那樣的有力。貝爾塔忘記了是在監獄,她仿佛還沉浸在那個美麗難忘的夜晚。

貝爾塔喃喃地說:“什麽也不能把我們分開。來管是狂風還是巨浪。”

波隆貝斯庫:無論是高山,還是太陽。

貝爾塔:晚霞漫山,號角含著哀怨,

波隆貝斯庫:羊群踏上山巒,星星閃爍天邊。

獄警粗爆地將她們分開,同學們來到裏麵,告訴他外麵的消息。學校的同學們要他保重身體。在出庭的時候大家都會來為他辯護。一個同情學生們的看守,巧妙地將波隆貝斯庫在獄中寫的一首歌交給他父親,要他交給他們的同學。這是一首名叫《聯合寫在我們的旗幟上》的歌曲。

在開庭的時候,波隆貝斯庫義正嚴辭地說:“我所創作的歌曲表達了人民的歡樂和悲哀,表達了對國土和自由的熱愛。我歌頌這神聖的土地,因為她隻能為我們開花結果,如果我知道她要永遠丟失,我們寧願親手把他沉入大海。如果有人想要消滅我們這個民族,不可能,永遠不可能!”

法庭外,學生們高唱起波隆貝斯庫在獄中寫的歌曲《聯合寫在我們的旗幟上》歌中唱到:

團結在戰鬥旗幟下,

發出莊嚴的誓言:

同心一意戰勝敵人,

為祖國解除優患。

武器在我們手裏發光,

保障著國土的安寧。
保衛我們為主權鬥爭,

抵抗每一個敵人。

堅持戰鬥,

保衛主權,

人民公敵陷於孤立。

英雄把生命獻給祖國,

視死如歸,

英勇無致。

高昂的歌聲響徹法庭內外,法官嚇得悲恐萬狀,隻得草草收場。後來他們千方麵計隔絕波隆貝斯庫與外麵的聯係。再也不許外麵的人來探監了。

在嚴寒的冬天,監獄內外大雪茫茫。在聖誕夜,天上下起了鵝毛大雪,衣衫襤褸的革命者帶著樂器紛紛前來探望。溫比萊烏大叔帶著人們繞過監獄,來到關押波隆貝斯庫的牢房窗口,他帶來了樂隊,他們用音樂來向波隆貝斯庫祝賀新年。獄中,波隆貝斯庫也拿起了心愛的提琴,鐵窗內外響起了催人淚下的音樂聲,在漫天風雪中,共同奏響了《敘事曲》(這就是今天網上流行的著名小提琴奏曲《敘事曲》)。。一曲終了,監獄中的政治犯們都感動得流淚,波隆貝斯庫由於身體虛弱,劇烈地咳嗽起來,大口的鮮血從口裏湧了出來,提琴摔在地上。

在獄中波隆貝斯庫雖然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摧殘,但他堅持鬥爭,寫出了《被俘者的感歎》、《被壓迫者的霍拉舞曲》等歌曲。侵略者怕引起更大的騷動,隻得釋放了波隆貝斯庫。波隆貝斯庫出獄後,他急切地奔向他同貝爾塔約會的地方,他知道貝爾塔一定會在哪能裏等著他。貝爾塔真的在那裏等著她的波隆貝斯庫。

貝爾塔:我每天晚上都夢見你,有時候,我看見他們在打你。他們打你了,我恨他們!

波隆貝斯庫:醉人的清香,把大地托上了雲天。

貝爾塔:猶如一遍白色的野花。

波隆貝斯庫:貝爾塔,你知道你是什麽人嗎?

貝爾塔:什麽人?

波隆貝斯庫:你是花的皇後,跪下,我為你加冕。用鮮花做成的皇冠,我把鮮花當作寶石,獻給花的皇後。

波隆貝斯庫:現在你要在神父麵前發誓。

貝爾塔:我發誓。

波隆貝斯庫:在上帝麵前同他訂婚。

貝爾塔:我發誓。

波隆貝斯庫:永遠不分離。

貝爾塔:我發誓。永遠。

波隆貝斯庫:永遠。貝爾塔我哪裏也不去了,就留在你們村當教師。

戀人相見有說不完的情話,但導演用簡潔的語言和無聲的親密肢體語言來表現這段纏綿悱惻、令人刻骨銘心的愛情。

這個時候,他們聽見了貝爾塔的母親呼喚女兒的聲音。他們隻好分離了。在家鄉同學和鄉親們都在等待著他,迎接他回到家。在這三個月的監禁中,他的身心受到很大的摧殘。出獄後,才知道學生會已被解散,他們又組織了愛國青年協助會(後稱青年黨)。

後來學校得到了一筆資助到維也納學習的經費,波隆貝斯庫被推薦去維也納學習音樂。在維也納學習期間,他以優異的成績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好評,他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他創作的輕歌劇《新月》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於他在學校繼續參加進步、愛國學生活動,學業未完就被當局驅出學校。波隆貝斯庫回到學校後,回來家鄉,在一個中學教孩子們學習音樂。一天,他來到貝爾塔家,貝爾塔已經是一個出色的鋼琴手了,兩人合奏了一曲羅馬尼亞的樂曲。在音樂聲中彼此感覺到,他們的感情已經與音樂一樣合二為一了。他們的心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他鼓起勇氣向高爾公牧師說明他們倆相愛的情況,要他們同意他同貝爾塔的婚事,但貝爾塔的父親認為他們倆家在宗教上有不同的信仰,要同意他們是不可能的。波隆貝斯庫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打擊,貝爾塔也非常悲傷。
貝爾塔的家人為了不讓他們再往來,便強行將貝爾塔送到英國去讀書。不久波隆貝斯庫抑鬱成疾,他的肺病又犯了。由於病情嚴重,教師和同學們建議他到意大利去治療。來到意大利後,他還是不停地寫作,經常靠寫樂曲維持治療和生活,但由於意大利出版商對他的盤剝,隻給他很少的稿費。他不得不帶病到一些灑店去演出。在病重的時候,他非常想念祖國,想念他那把隨他多年的提琴。他要他的同學把他的琴運到意大利來,當他重新拿起他心愛的提琴的時候,他來到海邊,拉起了他非常喜愛的羅馬尼來經典樂曲《多依那》。
隨著低沉、渾厚的一段《多依那》的主旋律,銀幕上出現了一個海邊的畫麵,鮮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從多彩的朝霞中透過雲層,大海被染得一遍火紅。岸邊,一個穿黑色中長呢大衣的青年在海岸邊如訴如泣地拉著小提琴。海風吹動著他那卷曲的頭發,黑色的大衣在海風中獵獵飄起。琴聲時而憂怨,時而激奮。瘦削的臉上帶著深沉的神色,筆直的鼻梁上方,一對明亮的眼睛在濃密的眉宇間閃現著剛毅的光芒。
他的病情越來越糟,他不但無法付清治療費用,就連每天一餐的麵包都難以維持。人們隻好把他送回家鄉。當貝爾塔得知波隆貝斯庫回到家鄉後,從英國趕了回來看望他,但當他回到波隆貝斯庫的身邊時,他已經奄奄一息了。這個天才的音樂家--波隆貝斯庫一生寫下了250多首音樂作品,在不到三十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間。
在波隆貝斯庫的葬禮上,貝爾塔含著悲痛的淚水,傾訴了他對在波隆貝斯庫的愛。那一篇充滿血淚的"獻詞",打動了整個參加葬禮的村民,同時也打動了許許多多電影院內的觀眾。
這部電影的導演采用了非常經典、簡潔的蒙太奇結構,精練的對話,完整的故事情節,完美的敘事結構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動的愛國主義英雄的同時,還演譯了一個令人陶醉的、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同時天衣無縫地將羅馬尼亞經典音樂用在電影之中。與時下我國流行的這些搞笑的、無聊的、商業化的電影比較起來相距何止千裏。
從這部電影中,使我們這一代真正認識了羅馬尼亞這個民族,提到這個民族,至今筆者也還因此而對他們擁有這樣的天才而肅然起敬。不知為什麽,這樣的電影卻在社會主義曆史長河中默默地消失了,也許我們真的再也見不到它了,我們隻有守著電影的錄音和它的靈魂(敘事曲),默默地懷念著它了。



所有跟帖: 

感謝好文! -簫笛- 給 簫笛 發送悄悄話 簫笛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5/2007 postreply 22:44:50

謝了,我沒看過這電影,以前也不知道 -種菜得菜- 給 種菜得菜 發送悄悄話 (26 bytes) () 10/16/2007 postreply 10:10:4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