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名曲:喀秋莎(絕對原唱,配蘇聯紅軍打仗片!)

來源: 種菜得菜 2007-09-16 14:40:13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82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種菜得菜 ] 在 2007-09-17 09:55:5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

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的年輕戰士

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鬥保衛祖國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是一首愛情歌曲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漂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這首歌,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這當然是一首愛情歌曲。這首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樸實、流暢,因而多年來被廣泛傳唱,深受歡迎。不過,您知道嗎?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這首歌對於那場戰爭,曾起到過非同尋常的作用。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軍分北、中、南三路夾擊蘇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近百萬大軍,橫掃了阻擋它的蘇聯紅軍部隊,長驅直入,逼近了莫斯科。

7 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裏,新編的紅軍近衛軍第三師倉促開赴前線。在送行的人群裏,莫斯科一所工業學校的一群女學生唱起了這首歌:“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姑娘們用這首愛情歌曲為年輕的戰士們送行,這無疑在小夥子們的心裏引發了強烈的震顫。在歌聲中,近衛軍第三師的全體官兵向唱歌的姑娘們行了莊嚴的軍禮,他們含著激動的淚水,伴著這歌聲走上了前線。幾天後,在極為慘烈的第聶伯河阻擊戰役中,這個師的官兵幾乎全部陣亡。

但他們畢竟狠狠打擊了號稱“飛毛腿”的德國最精銳的古德裏安裝甲部隊,為蘇軍組建保衛莫斯科的最後防線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此後,《喀秋莎》的歌聲伴著濃濃的戰爭硝煙,順著戰壕一路飛揚。歌聲從莫斯科流傳開去,一時間,北到列寧格勒,南到基輔,在1 000多千米的戰線上,在前線,也在後方,在整個蘇聯,到處傳唱著這首歌曲。


《喀秋莎》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勃蘭切爾,他是用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詩寫成的。


這首歌曲創作於1939年,但當時並沒有流行,是兩年後發生的蘇聯衛國戰爭使這首歌曲脫穎而出,並伴著隆隆的炮火流傳了開來。如此說來,恰恰是戰爭使《喀秋莎》這首歌曲體現出了它那不同尋常的價值,而經過戰火的洗禮,這首歌曲更是獲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按通常的規律,戰爭中最需要的是《馬賽曲》《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那樣的鼓舞士氣的鏗鏘有力的歌曲。而這首愛情歌曲竟在戰爭中得以流傳,其原因就在於,這歌聲使美好的音樂和正義的戰爭相融合,這歌聲把姑娘的情愛和士兵們的英勇報國聯係在了一起,這飽含著少女純情的歌聲,使得抱著冰冷的武器、臥在寒冷的戰壕裏的戰士們,在難熬的硝煙與寂寞中,心靈得到了情與愛的溫存和慰藉。

1942年初,一種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蘇聯烏拉爾的兵工廠裏以驚人的速度被大批量地生產出來,並很快裝備到紅軍部隊。這種火炮斜置在卡車上,能並排發射火箭,不像榴彈炮、加農炮那樣笨重,不僅移動方便,而且火力凶猛,所以,戰士們非常熱愛這種武器。這種火箭炮的發射架上標著字母“K”,這是某兵工廠出廠時的標記。操縱火炮的紅軍戰士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大炮命名為“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裏傳播開來。一首歌曲的名字與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同名,這無意間又促使了這首歌曲的流傳。

戰爭讓《喀秋莎》獲得了永恒的生命

後來,隨著戰事的發展,《喀秋莎》這首歌曲還傳唱到東歐的一些國家。波蘭人民曾將喀秋莎作為戰鬥號令,而保加利亞的遊擊隊員還曾將這首歌曲作為聯絡信號。更為出人意料的是,當時,就連許多德國士兵也喜歡上了《喀秋莎》這首歌。

那是在一次戰鬥的間隙,在紅軍一個步兵連的戰壕裏,疲憊不堪的士兵們突然聽到隨風飄來的熟悉的歌聲:“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他們仔細聽,發現那歌聲竟然是來自對麵的德軍陣地。蘇軍一位中尉連長從望遠鏡裏看到,在對麵的陣地上,一夥德軍正圍著一架留聲機欣賞著這歌曲。這個步兵連的戰士們震驚了,憤怒了,他們未經請示就向敵軍陣地發起了攻擊,戰鬥非常慘烈。當他們打退了德軍,找到那架留聲機時,發現唱機仍在轉動著,仍在唱著……中尉連長捧著唱片跪在地上失聲痛哭,許多人都跟著哭了,為了奪回這張唱片,8個紅軍士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後來,上級軍法部門對這次違令攻擊事件進行了責任調查。一位團長在被調查時說:“如果我當時看見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圍著、蹂躪著的時候,我也會這樣做!”軍法法官被感動了,後來,調查不了了之。

1945年春天,蘇聯紅軍200多萬人突破波德邊境,攻入德國本土,從南北形成夾擊,包圍了納粹帝國的巢穴柏林。4月16日,紅軍對柏林外圍開始進攻。

那正是一個梨花盛開的季節。前進中,許多部隊齊聲唱起了《喀秋莎》,而為這歌聲伴奏的,是2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嘯聲。一位隨軍記者當時激動地寫道:“天哪,這是怎麽了,簡直就是‘喀秋莎’的歌聲在向柏林進攻。”

戰後,蘇聯當局為了表彰《喀秋莎》這首歌在戰爭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專為它建立了一座紀念館,這在人類的戰爭史和音樂史上,應該是首例。

以上資料轉自網絡

所有跟帖: 

電影是《Enemy At the Gate》,是法國導演拍攝的,看似歌頌,實為醜化蘇聯紅軍。 -johnz002- 給 johnz002 發送悄悄話 johnz00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6/2007 postreply 16:00:47

應該說歌和這電影沒關係 -種菜得菜- 給 種菜得菜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16/2007 postreply 16:42:54

電影是基於一個真實阻擊手的故事,真好看! 不過裏麵沒這個歌。 -LiYouCai- 給 LiYouCai 發送悄悄話 LiYouCai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6/2007 postreply 17:46:10

好看! -艾麗姨姥姥的毒蠅紙- 給 艾麗姨姥姥的毒蠅紙 發送悄悄話 艾麗姨姥姥的毒蠅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6/2007 postreply 22:34:34

永遠的喀秋莎 -艾麗姨姥姥的毒蠅紙- 給 艾麗姨姥姥的毒蠅紙 發送悄悄話 艾麗姨姥姥的毒蠅紙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6/2007 postreply 22:37:50

俺看過此片,那個狙擊手很棒,俺當時特想找把這槍打幾下^&^ -簫笛- 給 簫笛 發送悄悄話 簫笛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7/2007 postreply 11:10:17

感人的故事,時代的歌。 -墨農- 給 墨農 發送悄悄話 墨農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9/17/2007 postreply 16:02:33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