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nna Teng是一位來自舊金山、受過古典鋼琴訓練且備受歡迎的唱作人。
在沒有學音樂壓力的情況下,她在五歲的時候要求上鋼琴課,正當她完全地研究巴哈和蕭邦的古典音樂作品之際,就已經沈醉在即興演奏裡,同時表達浮現在自己腦海中的想像。六歲時寫了自己的第一首歌,16歲時就擁有一張器樂演奏的作曲專輯,即使學院生活裡的挑戰並不多,在她仍在史丹佛大學時期發行了一張4首歌的EP,在她畢業前還完成第一張專輯所有曲子的錄音。
Vienna Teng從小就和鋼琴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總是喜歡在別人家的鋼琴上敲敲琴鍵,於是就開始了長達12年的學習。總是會在正式表演的時候緊張,但是仍然獲得聽者的一致讚譽;曾經在大學的宿舍裡不經意地彈奏,引來許多人的駐足聆聽,靦腆的Vienna認為這樣的表演是她覺得最美好的表演方式之一。
她作的曲子從輕柔的鋼琴搭配清新的歌聲之外,也有很華麗的配器.
「waking hour」專輯中不隻對流行音樂、民謠和搖滾音樂有所研究,也對新世紀以及世界音樂的打擊樂有涉獵。這十三首曲子帶領聽者徜徉在虛無飄渺的美景當中。
文/小戈
黑色短發,恬淡秀美的一張臉,鋼琴聲裏細語傾訴的清亮聲線,這樣的音樂、 這樣的人對於我們來說似乎是再親切不過了。Vienna Teng,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亞裔女子有著和她同樣的經曆,美國西海岸陽光與雨水沐浴下成長的24年,應當有所改變,應該也有不變,至少她在音樂上的親和力讓我們感覺到很真實的舒服,而我寧願相信這和血脈上的相近並無關聯。
先得從根源說起。90年代初興起了一種類型音樂--室內流行樂(chamber pop),從名字到音樂本身都頗有點投機的意味。古典音樂中無須指揮的小型室內樂和通俗音樂的一次融合,采用少數幾種器樂編排營造出的優美旋律加上歌者出色的演唱與幹淨的錄音,集巴洛克式的華麗與流行樂的簡約於一身,流暢、悅耳,幾乎沒有人討厭這樣的聲音。投機有時也未嚐不是是一種聰明。Vienna Teng的這張chamber pop風格的專輯《Waking Hour》其實從98年就開始籌備,正式發行的時間卻是去年年底,除去中間客觀上遇到的種種困難因素以外,在製作上的用心也可見一般,Vienna Teng自己創作了全部詞曲參並與製作,兩位主要製作人Eric Miller、David Henry也都是經驗
豐富的樂壇宿將,這至少讓我們不用擔心由於缺少經驗可能帶來的種種缺憾。
鋼琴統領了所有樂器,在主要聲部和副部之間的穿插舒展自在,是整張專輯最大的亮點所在。4歲就苦練琴藝的Vienna Teng在音樂上的敏銳自不用說,斯坦福大學理工專業的學習使她的敘述與感悟在細膩中透著這個年齡段的女性少有的理性與思忖,盡管這種表達或許還不夠清晰。
Vienna在《Between》這首歌中啟承轉合的演唱表現還真有些Sarah
McLachlan的味道,唱片宣傳語這一次沒有欺騙我們。《Drought》大約是整張專輯中相對最為複雜的作品,電子合成音效的應用使音樂層次更加豐富,也更為有趣。《Unwritten Letter #1》是頗有敘事耐心的作品,帶著些許清爽的拉丁風味。《Lullabye For A Stormy Night》中的奔湧而出的母性情懷讓我們相信天下有一種聲音隻能由女性的嗓子唱出,鋼琴悄悄地響起,你可以清楚地感覺到手指觸鍵一刹那裏的小心,平和、安詳,背景後的和聲輕柔得宛如春夜裏拂麵而過的微風,潛藏的那一點點憂傷終於在睡意漸起的心頭消散,窗外是風雨如晦,屋內輕語呢喃,溫暖的歌聲裏亮一盞微明的燈。
24歲的憂傷與思考,24歲的快樂與通達。也許我們正和她同齡,這個城市裏每一天路過眼前的事物和大洋彼岸的舊金山能有多少不同?無謂的日子有時其實隻是一種存在,沒有資格稱其為生活。Vienna Teng付諸於音樂上的敏銳感悟多少讓我們為自己感到了一點切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