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師俞遜發笛子獨奏 《琅琊神韻》ZT

本帖於 2007-04-30 15:46:22 時間, 由普通用戶 書童 編輯





































魔笛聲音,極品享受
一代大師俞遜發笛子獨奏
《琅琊神韻》高品質音樂






俞遜發早期的一張藝術照
玉笛又飛聲 逝者如斯夫

有關資料1946年1月8日出生,上海市人。笛子演奏家,上海民族樂團一級演奏員。生前係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理事,上海市政協委員,於2006年1月21日因病在上海浙世,享年61歲。
  俞遜發自幼喜歡民族樂器。13歲求師於陸春齡先生,14歲(1960年7月)時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民族樂團,即成為隨團學員。1962年在第三屆“上海之春”選拔中嶄露頭角。文革期間,曾先後在上海樂團、上海京劇團、中國藝術團工作近八年,為此充實了演奏技術、進行了藝術積累、豐富了實踐經驗.並先後求師於馮子存、劉管樂、趙鬆庭等笛子大師。俞遜發為挖掘、開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創造了17餘項新的吹奏技術(發表於《人民音樂》1983年第5期59頁)。
  1971年還研製發明“口笛”,於1973年5月1日首次在上海體育館登台演奏引起轟動。1974年白誠仁先生特意為新生的“口笛”譜寫了第一首樂曲《苗嶺的早晨》,由俞遜發首演而風靡海內外。“口笛”還被作為禮品贈送國外元首。
  俞遜發自1971年至今曾先後創作、改編了近20餘首笛子獨奏曲。其中有《秋湖月夜》(俞遜發、彭正元作曲)於1984年獲全國民族器樂作品一等獎,又於1993年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作品獎。《琅琊神韻》於1984年獲上海音樂之春優秀創作獎;《赤日》於1986年分別獲上海音樂之春創作、演奏二等獎(一等獎空缺);《音韻》於1987年獲首屆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創作二等獎。由俞遜發灌製的笛子專輯《妝台秋思》獲1992年10月北京全國第二屆金唱片獎並名列榜首,另外俞遜發演奏的由朱踐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響樂》(為竹笛及二十二件弦樂而作的室內交響樂曲),於1990年秋榮獲瑞士“瑪麗·何塞皇後國際交響樂作品大賽獎”,這是中國人有史以來獲該項大獎。1991年曾著書《中國竹笛》由台灣「丹青圖書出版公司」出版(工具書,二十六萬字,不包括譜列)。2000年10月又由台灣「琴園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俞遜發的笛子曲集《玉笛雅聲》。
  俞遜發自七十年代初至今,先後出訪歐,亞、美、澳、非等五大洲30多個國家與地區。多次被台灣、香港、澳門邀請進行個人專場音樂會與講學。還再度與荷蘭,日本、印度等著名演奏家進行即興演奏音樂會。在歐洲地區進行巡回演出,對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合作與溝通作了有益的探索。
  俞遜發先後錄製笛子專輯10多盤。如《匯流》、《琅琊神韻》、《妝台秋思》、《牧歌》、《河岸吹笛人》、《台灣民謠》等。
  他1984年至1985年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現為上海音樂學院外聘教授。
  俞遜發曾獲上海首屆文化藝術獎及上海寶鋼高雅藝術獎。為表彰其對民放音樂事業的貢獻,國務院特頒發榮譽證書,終身享受ZF特津貼。

  一代笛王飄然遠去

“笛王”陸春齡的弟子、口笛的首創者、融南北演奏技藝於一身的笛子大師於2006年1月21日上午在上海病逝,之前他剛剛在病床上度過自己的60歲生日。
  笛子演奏家俞遜發13歲便師從陸春齡學習,16歲便在民樂界嶄露頭角。從藝47年來他開拓了17種吹奏技術,並發明了被法國人稱為“魔笛”的口笛,被認為是繼陸春齡之後又一位南派笛子大師。2003年俞遜發舉行了紀念從藝45年的“玉笛飛聲”音樂會,在國內外民樂界引起轟動。前年,俞遜發病發時已是肝癌晚期,一度曾被醫生判定最多隻有3個月時間,而他卻堅強地抵擋病魔並重返舞台,在香港文化藝術中心參加了“中國南北大師喜相逢”音樂會。去年底他的病情複發,不得不重新入院治療,海內外民族音樂界人士為病中的俞遜發再度舉行了“玉笛飛聲”音樂會。1月8日,俞先生在病榻上度過了自己的60歲生日,之後便堅持回到家中休養,但不久被再度送進醫院直至病逝。

  朋友追憶其生平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現任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王甫建告訴記者,他們今天遵照俞遜發的遺願使“告別”更像是一次“送別”。王甫建說:“告別儀式上很多都是遵照他的遺願來辦的,比如在向遺體告別時播放的不是哀樂,而是他以前演奏樂曲的錄音剪輯,其中有他自己最喜愛的《無極》、用口笛吹奏的《苗嶺的早晨》和隱居琅琊山創作的《琅琊神韻》。我現在無法估計會有多少人來向餘先生告別,不過這兩天已經有很多唁電、唁函,剛才我還收到兩份從廣東發來的傳真,各地民樂家都向俞先生的病逝表示哀悼。從情感上來說,我們應該更像是在送俞先生出遠門演出,而不是永遠的訣別。”

  弟子趕製紀念專輯

  在俞遜發去世後的短短幾天時間裏,上海民族樂團以及俞先生的弟子們已經趕製出一張俞先生的紀念演奏專輯,並將在今天的告別儀式上贈送給每一個前來送行的朋友。王甫建表示,俞遜發不隻是演奏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樂大家,他使曆史悠久的笛文化充分包含在中華大文化中,包容並蓄地學習南北笛派的不同演奏技巧,並把現代作品也加入曲庫中,使自己成為公認的新一代“笛王”。

  青年笛子演奏家唐俊喬是俞遜發收的第一位女學生,也是他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時的第一位弟子。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她回憶了與俞先生學習時的兩個小故事。“我剛跟俞先生學習的時候脾氣很急躁,每天花很長時間練習又總感覺不對,先生因此特地找我長談了一次,告訴我‘自然之中有深意’,學習任何東西都不能急於求成。俞先生最拿手的就是適時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我現在教學的時候常常會想起當年他對我說的那些話,也會這樣教導自己的學生。”從上音畢業之後,俞遜發依然很關注這位同在上海民族樂團的女弟子:“俞老師總是告訴我不能隻鑽研那些曲譜,要從各種各樣的書中多吸收養分,他建議我看《莊子》、《老子》,從而提高自己對古曲的理解——他的人格魅力至今仍令我感到非常崇敬。”

  他是笛界的驕傲

  著名民樂家林克仁也特地為俞遜發撰寫了悼文,對這位大師他給予了很高評價:“他對人類精神遺產的卓越貢獻是一座豐碑。他在笛界叱吒風雲數十年,是戰士,更是英雄。他繼承傳統,開啟未來,他德藝雙馨,是笛界足以效仿的偶像。人間為有了俞遜發而自豪。 以上資料來自網絡

樂曲解說

1.姑蘇行 江先渭 曲 周成龍 編曲樂曲采用昆曲間調,色彩鮮明,甜美抒情,婉轉動聽,充分描繪了蘇州園林精巧秀麗的景色,使人如置身其中,沉醉美景,流連忘返。
2.寒江殘雪 周成龍改編曲調婉轉細膩,沉靜幽美,如同閑雲漂浮,耐人尋味。寒冬的江麵映照著白雪皚皚,素裹銀裝;但是殘冬將盡,生機漸現,聽後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
3.小放牛 民間樂曲 周成龍改編這是一首流傳甚廣的笛子曲,描寫村姑向牧童問路買酒,具有濃厚的農村生活氣息。音調明快流暢,富於表情,改編時作了刪節,並運用了打擊樂及彈撥樂器的伴奏,豐富、加深樂民間情趣。
4.琅琊神韻 俞遜發曲 周成龍 編曲作者每年途經琅琊山時,均深深陶醉在山高林密的清幽美景中,由景生情,因而觸動靈思作成此曲,把山區的神韻化為笛間,更寄托了自己對神州大地無限的向往。
5.妝台秋思 周成龍配器根據琵琶曲《塞上曲》改編而成。內容描述王昭君在塞外秋夜裏,倚著妝台,遙想家鄉的幽幽之情。用低音笛演奏,注重於弱奏中的細膩變化,使音色淒婉纏綿,發揮了演奏者的內涵和功力。
6.歡樂歌 江南絲竹音樂 俞遜發演奏譜屬江南絲竹八大名曲之一,結構富有層次,由慢而快,漸次高漲,表達了人們在喜慶中的歡樂情緒。竹笛是江南絲竹演奏形式中主要樂器之一,領奏時,生動自然。俞遜發自幼深受江南絲竹熏陶,且曾受名家指點,獨奏此曲時更有獨到之處。
7.牧民新歌 簡廣易曲 周成龍 編曲以內蒙民歌音調為素材,旋律熱情明亮,把一望無際的蒙古草原、牧民的豪邁情趣及放牧生活的情景一一展現,節奏強烈跳躍,極富大漠風情。
8.幽穀清風 周成龍 曲曲為心聲,意在修誌,借清風雅笛滌蕩塵世羈絆,通過深沉、渾厚、流暢的旋律,表現了層疊嶂,幽風清泉,使人頓覺心靜神爽。
9.趕馬 周成龍 曲 這是一首運用回旋曲式寫成的歡樂而明快的笛曲,全曲以形象化的曲調、輕快跳躍的節奏和愉快的笛聲,表現出雲南地區趕馬人悠然自得的情態。
10.掛紅燈 周成龍 曲取材自山別陝北地區音調,演奏時抑揚起伏、愉悅流暢,充分描寫樂陝西地區民間喜慶節日中,喧鬧熱烈、愉快歡騰的場麵。


1.姑蘇行

2.寒江殘雪

3.小放牛

4.琅琊神韻

5.妝台秋思

6.歡樂歌

7.牧民新歌

8.幽穀清風

9.趕馬

10.掛紅燈
















 

 

所有跟帖: 

聽了,笛音未改鬢毛衰。 -johnz002- 給 johnz002 發送悄悄話 johnz002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30/2007 postreply 07:42:51

悠揚青翠,獨有特色!頂一個! -+隻喝可樂的貓+- 給 +隻喝可樂的貓+ 發送悄悄話 +隻喝可樂的貓+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30/2007 postreply 19:01:1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