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羅可可主題變奏曲》等(大提琴:保羅·托特利埃) AP



專輯名稱:TSCHAIKOWSKY·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中文名稱:柴科夫斯基《羅可可主題變奏曲》
音樂類別:大提琴協奏曲
CD類別:“世紀偉大藝術家係列”
大 提 琴:保羅·托特利埃(Paul Tortelier)
協  奏:愛樂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
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指  揮:赫伯特·門捷斯(愛樂樂團)
   路易斯·弗雷莫(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
發行公司:EMI唱片
發行時間:2005年
CD編號:72434 4 76867 2 6






=================== 柴科夫斯基:羅可可主題變奏曲(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羅可可”是十八世紀歐洲宮廷藝術的一種纖巧、浮華而繁瑣的風格,由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有時也稱為
“路易十五式”。“羅可可”一詞源自法語Rocaice,是貝殼形的意思, 在建築和繪畫藝術中,它喜歡采用C形、S形
或旋渦形等曲線裝飾,色彩偏好輕淡、柔和。在音樂中“羅可可”是借用的詞匯,這種風格以庫泊蘭和拉摩等為代表,
他們的一些精巧、纖細和盛飾的技巧性器樂小品,就是這類作品的範作;在莫紮特之後所謂“羅可可”風格很快地便消
失了。柴科夫斯基在1876-1877年間寫成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是運用十八世紀這種音樂風格手法創作的
第一部作品,後來他陸續寫出《莫紮特風格曲》、歌劇《黑桃皇後》中的《田園曲》、《弗洛列斯坦六重奏曲》,等。

  柴科夫斯基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是為大提琴獨奏和管弦樂隊伴奏而寫的樂曲,包括一個主題和它的七次變奏和
尾聲。這樂隊的編製較小,是室內樂性的,或者說是“莫紮特式”的,音樂的筆法明快、清晰,每一個聲部的旋律線條
精細、突出。這部作品並非純技巧性的樂曲,而是真正的交響變奏套曲,是俄羅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風格特征有機地相結
合的產物。樂曲開始時有一小段引子,它在音調上同樂曲的基本主題有著密切的聯係,引子中最後法國號的一段富有表
情的樂句直接引出樂曲的基本主題:這個主題從弱拍開始的結構及其突出的節奏型,使它具有古典主題所特有的活躍的
性格,而主題的後半段則明顯可以看出俄羅斯歌曲的因素,造成了似乎是轉入平行小調的感覺;就是這樣,在這主題本
身已經可以看到莫紮特式同俄羅斯民間因素的相互滲透。換句話說,主題本身纖巧、華美而典雅,完全符合“羅可可”
的風格特征,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不難感到其中又有柴科夫斯基本人的柔和的抒情詠唱的印記,以及作者廣泛使用他那
個時代的音調和表現手法。柴科夫斯基的這一作品乍一看來,似乎相當繁雜,甚至有點矛盾,原因就在於此。在這主題
的陳述之後,木管樂器組幾乎保持原祥複述主題的一段,這個補充對主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在樂曲的一係列變奏中,柴科夫斯基保持了旋律和節奏的框架,包括它的弱起小節結構。第一、第二、第四變奏以
及隨後的快速度的活躍變奏中,確實始終貫串著“羅可可”風格的典雅;但是其中兩次慢速度的變奏-第三和第六變奏
卻未必稱得上“羅可可”風格了,這兩次變奏都很自由,主題本身有很大的變化,它們在樂曲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第
三變奏在C大調,在這裏,大提琴的寬廣而清晰的詠唱,把歌唱和朗誦的特點結合在一起,這裏所塑造的溫柔、明朗的
抒情形象,所表達的屬於作者偏愛的那種詩意的感情,很容易令人想到舞劇《天鵝湖》中的一些抒情段落,以及交響幻
想曲《弗蘭切斯卡·達·裏米尼》中弗蘭切斯卡的抒情的訴述。第六變奏在d小調,它的旋律雖然在個別動機和節奏型
方麵同基本主題有一些相近之處,但是這段變奏卻不是“羅可可”式的,它更接近於俄羅斯生活中的抒情浪漫曲,特別
是阿裏亞比葉夫著名的浪漫曲《夜鶯》;這段音樂寧靜而真誠感人,深具一種悲戚的戲劇性和心理的緊張度,它創造出
的另一個新形象,同作者最後三部交響曲的悲劇性形象有點相近。

  《羅可可主題變奏曲》的一係列變奏所體現的形象內容,使它近似於五個樂章的交響套曲:其中的基本主題和前兩
次變奏,保持古典的風格,這幾段音樂相當於交響曲的第一個快板樂章;第三變奏是崇高的愛情抒情詩,它所引入的新
形象同前麵的兩次變奏構成鮮明的對比,這一變奏占居交響曲第二樂章的地位;隨後的兩段變奏,一個接近於加伏特舞
曲,另一個則是詼諧性的奔馳,它們共同組成交響曲的詼諧曲樂章;第六變奏是穿插進來的另一個慢扳樂章;第七變奏
和尾聲是技巧性的樂曲,它的急速的進行和輝煌的樂句,完全符合於交響曲最後樂章的要求。但是,在這交響套曲中,
同時又體現出協奏曲的一些特點,獨奏大提琴是整個作品中的主導聲部,它有很多富有表情的技巧性華彩樂段,它的聲
部反映出大提琴的技術和歌唱的可能性,但對演奏者說來卻不容易奏效;伴奏樂隊聲部的輕快飄逸的結構,充當獨奏大
提琴聲部的背景,在個別段落樂隊的作用有所加強,這時候主題出現在樂隊中的這個或那個聲部之中,而有時候,在樂
隊中也可以看到突出的對位性旋律。《羅可可主題變奏曲》屬於柴科夫斯基的平靜、明朗和歡樂的作品之列,反映出作
者的精神的樂觀和開朗的一麵,說明了作者對生活、詩意和美的熱愛和探求,雖說柴科夫斯基創作這部作品時,正處身
於他一生中的艱難時期,陰暗的情緒和深刻的痛苦越來越多地折磨著他。

  《羅可可主題變奏曲》有三個版本,這裏依據的是斐特曾哈根的修訂版。斐特曾哈根是柴科夫斯基的朋友,著名的
大提琴家,當時莫斯科音樂學院的教授,斐特曾哈根曾根據柴科夫斯基的原版(大提琴獨奏和鋼琴伴奏)進行一些更改
和調換,包括改寫部分大提琴獨奏聲部,變動一些變奏的次序,甚至略掉原來的第八段變奏,但是斐特曾哈根的修訂版
全部由原作者配器,可以認為這些改動都是作者認可的。《羅可可主題變奏曲》由柴科夫斯基題獻給斐特曾哈根,並由
他在1877年年底在莫斯科舉行的俄羅斯音樂協會第三次交響音樂會上首次演出。

========================= 福雷:大提琴與樂隊《悲歌》(Elegie in C minor OP.24)=========================

  福雷被法國人認為是他們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而他對整整一代法國作曲家的影響非常巨大。在他的管弦樂作品中
最著名和錄音最多的就是大提琴與樂隊的《悲歌》,這首作品是他1880年為大提琴和鋼琴譜寫,在1901年重新
為大提琴和管弦樂隊改編。這部作品如同一幅法國浪漫派、印象派的畫作,作品中大提琴的和聲運用和樂曲的旋律相得
益彰,大提琴如泣如訴的音色給人以心靈的感動!

  聖-桑是福雷的老師,福雷又是拉威爾、埃乃斯庫、施米特等人的老師。福雷被認為是作曲家之中“最有教養”的
和“最有文化的”一位,他曾長期擔任巴黎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和院長。福雷的作曲風格自成一派,其創作風格既不同
於他之前的聖桑,也不同於他之後的德彪西、拉威爾,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他在繼承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傳統的同
時,又為印象派音樂的出現開辟了道路。他出生的時候,一些早期浪漫主義作曲家門德爾鬆、舒曼、肖邦、柏遼茲、瓦
格納和李斯特仍然在世。在福雷的有生之年,正值瓦格納的音樂劇開始興起,達到頂峰,最後沒落。他我行我素地經曆
了勃拉姆斯和馬勒的浪漫主義後期、理查·斯特勞斯的交響詩、德彪西的印象主義、斯特拉文斯基的兩三個階段以及普
羅科菲耶夫的新音樂,甚至還包括了他晚年耳聾的時期。

================= 聖-桑:a小調第一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No.1 in A minor Op.33)================

  聖-桑的《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是一首樸實的作品,純粹以其直率的表達而引人入勝,它既不浮華,也毫無學究
氣。這首協奏曲采用李斯特式的單樂章結構,但其中含有三個不同節奏與速度的明顯段落,換句話說,三個“樂章”不
間斷地連續演奏,由於其中有一個基本主題不時間隔出現,從而使整個協奏曲的鏈接顯得十分精練、緊湊,仿佛天衣無
縫一般。樂曲開始時出現的是一個比較新型的樂隊前引-這是全樂隊的一聲響亮和弦,它立即引出“第一樂章”的基本
主題:獨奏大提琴奏出的這個主題,在小提琴和中提琴輕淡的伴奏下,在兩個八度的範圍內執著地向下流瀉,它的進行
敏捷、簡潔,很好地概括出整個樂曲的性格。當獨奏大提琴幾次三番變化複述這一主題之後,隨即由樂隊(先是木管樂
器,然後是弦樂器)接奏。這裏,聖-桑小心翼翼地用樂隊中相互對比且高度混合的音色以相襯托,與此同時,他要求
獨奏者保持敏捷、靈巧,發音柔順無瑕。

  作為“第一樂章”奏鳴曲形式結構的第二主題移入F大調,仍由獨奏大提琴奏出,它的進行抒情而優美,但顯然不
如前一主題活躍:音樂在進行中出現過以獨奏大提琴令人眼花繚亂的樂句為標誌的較為激動的瞬間,獨奏大提琴在這裏
雖有較多的技術要求,但它總是處於它本身最有效果的音域之中,幾乎沒有純粹的技巧賣弄。“樂章”的發展部和再現
部曆時較短:發展部主要發展樂曲的基本主題,特別是發展上下滾動的三連音音型;再現部則以簡略回顧兩個主題的方
式,為下一“樂章”的進入作好準備。

  現在,音樂的力度顯然逐漸在鬆弛和減弱;這時,音樂的節奏、速度和調性都改變了。從遠處仿佛傳來一陣陣舞蹈
的樂聲,這是用弱音器的弦樂器輕聲的分部合奏,它使這段音樂酷似一支古風的舞曲,同時又象是一段精致的間奏或是
短小的詼諧曲。但是,獨奏大提琴似乎並不喜歡它的樂隊夥伴的自言自語,獨自進行它那非常輕柔而美麗的另番訴述,
同樂隊形成對位呼應;當獨奏大提琴對這種陳述方式已經不感興趣時,它便以輝煌的華彩樂句自娛。但是,當它正沉醉
於漫長的顫音時,樂隊的舞蹈性音樂又回來了,隻是這時它運用的是木管樂器聲部的穿透性音響,從而使樂隊的色彩有
一番美妙的變化。最後“樂章”再現和發展樂曲的基本主題,但有一段新樂思的穿插,仍由獨奏大提琴奏出,它那上下
翻騰的動機,使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第二“樂章”獨奏大提琴的基本音型。

  在這首十分樸實的協奏曲中,隻有當獨奏大提琴開始演奏這支新曲調後,它才越來越輝煌地發揮大提琴的演奏技巧
包括快速的音階、結構複雜的節奏、分解和弦的樂句以及八度音進行等,從而促使音樂一度形成高潮。最後,當小提琴
重又奏出樂曲的基本主題之後,樂隊全奏又爆發出一次強猛的力量,配合著增快的速度,以激奮情緒結束全曲。

========================= 拉羅:d小調大提琴協奏曲(Cello Concerto in D minor)=========================

  拉羅的這首《大提琴協奏曲》,d小調,作於1877年,同年在巴黎由阿多夫·費夏首演,呈獻給這位首演者。
共3個樂章:1、慢板轉莊嚴的快板,奏鳴曲式。由樂隊奏西班牙風格樂句而開始導入部,主奏大提琴奏自由的宜敘調
樂隊增強後,進入主部,第一主題由主奏大提琴呈示,最後一拍用全合奏銳利的和弦收束。導入部最初音型加入,豐富
了其發展,主奏大提琴又奏抒情甜美的第二主題,弦樂與長笛伴奏,低音管和圓號拉長。發展部是以導入部全合奏音型
與第二主題片斷為主體而進行,經過一段主奏大提琴急速的音型,再現部導入慢板和大提琴的宣敘調,長笛奏第二主題
變形,主奏大提琴接過後,承接了第一主題再現。導入部全合奏音型再引入後,結尾形成主奏大提琴的技巧性音型中心
2、間奏曲,速度加快的小行板,3段體。加弱音器的弦樂器開始前奏,第一小提琴奏哀傷的旋律,主奏大提琴承接。
經經過句後,轉為快板-急板,主奏大提琴快速奏風笛的旋律,弦樂與長笛伴奏,之後又回到小行板。3、行板-活潑
的快板,回旋曲式。行板的導入部,主奏大提琴以極寬廣的幅度奏哈巴涅拉舞曲旋律,反複兩次後轉為活撥的快板,樂
隊奏哈巴涅拉舞曲的變形,形成強奏後,主奏大提琴雄壯地奏回旋曲第一主題,弦樂、單簧管、低音管、圓號伴奏。而
第二主題是序奏中鋪墊的與薩拉薩蒂的《哈巴涅拉舞曲》相似的主題。經過從第一主題高音域的技巧性音型,樂隊奏中
段的新主題,這個主題移到主奏大提琴,單簧管隔三度對位移動,當伴奏部逐漸加入木管群和小號後,主奏大提琴加入
急速樂句再現第一主題,在單簧管伴隨下短暫提示中段主題,結尾體現了樂隊的強度,以4把圓號的強奏而推向高潮。

下載:http://bbs.megajoy.com/bbs_view.aspx?fsubid=90&fid=167496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