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已被 [ Autumn ] 在 2006-10-27 01:06:4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上帝保佑!累死我了~~~ :))
謝幾位朋友深夜支持,希望樂曲能給你們帶來好夢!
|
【 柏林情思(上)】
小提琴篇 |
1.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流浪者之歌 (薩拉薩蒂) 又名《吉普賽之歌》,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薩拉薩蒂的作品自始至終十分講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純粹的小提琴作品。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腸蕩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 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蕩神馳不已。 吉普賽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廣泛,起源於印度,是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過著清苦而又飽受歧視的生活,但這個民族活潑、樂觀、能歌善舞。作者薩拉薩蒂運用十分恰當的手筆描寫了這一民族性格的幾個側麵,並使小提琴的旋律性與演奏技巧性得到相當完美的結合。本曲中的管弦樂伴奏部分,也是作者親自編配的。全曲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Moderato中板,c小調。4/4拍子。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然後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滿憂傷的旋律。這一部分很短,隻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Lento緩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種美麗的憂鬱,以變奏和反複奏技巧性極強的發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顯示出這一主題的豐富內涵)。在這部分,管弦樂並不太明顯,始終以小提琴的輕柔旋律為主題。 第三部分:Un poco piu lento稍微緩慢的緩板,2/4拍子。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極有表情地”奏出充滿感傷情調的旋律,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這一旋律廣為人知。 第四部分:Allegro molto vivace 2/4拍子,急變為極快的快板。有與第二、三部分形成明顯對比的豪邁性,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的另一方麵--級能歌善舞。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小提琴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後,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後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於高潮,最後像閃電般結束樂曲。 | 試聽 | 2. Kreisler: Love's Joy 愛的歡樂 (克萊斯勒)
這是一首運用了維也納鄉土旋律的幻想小曲,內容相當傷感。一段維也納古都風采的序奏旋律首先出現,接下來的中段旋律為緩慢的行板,B大調,3/4拍,徐緩的圓舞曲充分表現了小提琴雙音和波音的魅力,具有詠歎調和間奏曲風格,之後由序奏材料引出來的第一段旋律再現, 全曲結束。 整個樂曲的演奏時間僅三分鍾。這首小品的演奏技巧雖然極為複雜,內容卻很充實,不會給人以特意炫耀小提琴技巧的感覺。克萊斯勒出生於維也納,也成長於維也納——這首曲子的中段慢板旋律充滿了他對祖國的戀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被人填上歌詞而成為《戰士之妻的搖籃歌》,直到現在仍有人唱它。 | 試聽 | 3. Kreisler: Love's Sorrow 愛的憂傷 (克萊斯勒) 此曲與作者的另一首小品《愛之歡樂》成為一對“姊妹篇”,兩首小品的知名度不相上下。本曲同樣是依照維也納地區民謠風格的圓舞曲作成,為a小調,3/4拍子,略帶煩惱及傷感。相當清麗的主旋律首先出現,接著是這一主旋律的變奏形式,樂曲的中段旋律色彩較為明朗,仿佛是憂鬱之中對幸福和歡樂的憧憬,然後經過變奏,再回到主旋律。本曲與《愛之歡樂》有相同的速度和相同的形式,但兩曲又各具特色,給人以不同的感覺,連起來欣賞時趣味更濃。兩曲的演奏時間都在三分鍾左右,並且都曾被改編成為管弦樂曲及其他器樂曲。 | 試聽 | 4. Tchaikovsky: Serenade 小夜曲 (柴科夫斯基)
作於1875年,小提琴獨奏,管弦樂伴奏的樂曲(在演奏會上,常以鋼琴伴奏演出), 1876年首演於莫斯科。本曲具有濃厚的俄羅斯民族音樂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調,又有甜美的韻味,是通俗演奏會常選的曲目。 一般來說,器樂上的小夜曲都是一些象輕快的組曲一樣的為情人而唱的歌曲,但在這首樂曲裏,柴科夫斯基卻把它解釋成為像聲樂的小夜曲一樣的為情人而唱的歌曲。或許也可以說是一首“給無情人之歌”了。樂曲為行板,降b小調,後又轉為降a小調,3/4拍子。小提琴獨奏的主題在G弦上展開,如長籲短歎般甜美而又充滿悲情,飽含著抑鬱的色彩。 | 試聽 | 5. Chopin: Fantasia 幻想曲 (肖邦)
| 試聽 | 6. Beethoven: F major Romanza F大調浪漫曲 (貝多芬) 作於1802至1803年間, 為貝多芬僅有的兩首小提琴浪漫曲之一,充分體現出作者在旋律創作方麵的天才手筆。本曲為2/2拍子,F大調,回旋曲形式。此曲處處洋溢著優美絕倫的韻律。 首先,主奏小提琴隨著隻有弦樂群的伴奏,呈示出第一主題,並附有很多美妙的裝飾音,真是華麗至極。第一主題經過管弦樂的全部合奏予以重複之後,主奏小提琴又陸續引出下麵的幾個主題,經過各種展開、轉調,又複歸於第一主題。尾奏通過主奏小提琴在漸慢、漸弱的氣氛中結束樂曲。 | 試聽 | 7. Massenet, Jules: Thais 泰伊斯冥想曲 (馬斯涅) 馬斯涅《沉思》, 原曲為馬斯涅的歌劇《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場與第二場中間所奏的間奏曲,故又稱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小提琴獨奏曲中經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馬斯涅的代表作品。 歌劇《泰伊思》作於1894年,劇情為一個宗教故事,發生在公元四世紀的埃及。亞曆山大城的名妓泰伊思由於受到修道士的感化,終於擺脫了花天酒地、縱情享樂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泰伊思在修道院裏獲得了寧靜,同時也徹底失去了人間的歡樂,最終她帶著一種複雜的心情離開了人世。這段間奏曲表現了泰伊思厭倦世俗,而產生通過信仰宗教來求得解脫時的心態。這一優美的旋律,除 用做間奏外,在劇中也經常出現,以提高劇中氣氛。 樂曲結構簡單,為虔誠的行板,D大調,4/4拍子。乘著清澈的分散和弦的伴奏,主奏小提琴奏出了著名的抒情性主題,這一主題在原歌劇中出現多次;在中間部,旋律的展開與變型極富有熱情,經過更快而激動的變化之後,再度出現最初的旋律。結尾是以G弦逐漸減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響慢慢消失而結束。全曲始終流露著一種虔誠的宗教色彩。 | 試聽 | 8. Elgar: In Praise of Love 愛的禮讚(埃爾加) 本曲不僅是作者埃爾加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是小提琴獨奏曲中的名篇。本曲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風格,輕鬆而典雅,是極適用於舞會和沙龍等場合的音樂。 樂曲為典型的"ABA"三段體加一個尾聲構成。A段主題為E大調,4/4拍子,小提琴在高音區奏出飽含深情的旋律,恰似來自情人的綿綿情話;樂曲的B段主題轉為 G大調,柔美的曲調中多了一絲哀怨的情調;經過帶有泛音色彩的華麗過門,樂曲又回到A段,經過帶有複雜情緒的尾聲,全曲在A段主題的變奏形式下逐漸減弱而終了,仿佛是情人還在喃喃私語…… | 試聽 | 9. Wieniawski: Legende, Op. 17 G小調傳奇,作品第17號 (維尼亞夫斯基) |
試聽 | 10. Bach: Aria on the G String G弦上的詠歎調 (巴赫) 此曲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創作於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 試聽 | |
原作: 瓔 珞 整理:Autumn 來自Autumn的問候 2006.10.24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