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隻應天上有(九)---Johannes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音樂連接:
http://blog./?pc=532&author=495

此曲隻應天上有(九)

Johannes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77



勃拉姆斯(1833-1897)是浪漫主義鼎盛時期最為獨特的一位音樂家。在他的創作高峰期,以貝多芬為終結者的古典主義已經退出音樂舞台近半個世紀,而此時的浪漫主義天空是星漢燦爛。舒伯特,柏遼茲,肖邦,李斯特,舒曼,瓦格納等充滿了豐富色彩和主觀感受的作品正在風靡歐洲。但勃拉姆斯則完全以巴赫和貝多芬的嚴謹音樂結構為最高典範,畢生為古典主義在浪漫主義時期尋找新形式而探索。在這個意義上,勃拉姆斯是一個有著古典主義本質的浪漫主義音樂家。

勃拉姆斯在音樂上的最大成就是複興和發展了在貝多芬手上達到頂峰的交響樂。在此之前,舒伯特的《第九交響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也堪稱偉大,但在交響樂結構的宏偉和內涵的豐富上,還是難以和貝多芬比肩。直到貝多芬去世後五十年,勃拉姆斯的《第一交響樂》問世,交響樂才在勃拉姆斯那裏達到了能和貝多芬的交響樂並駕齊驅的高度。勃拉姆斯這部交響曲被人們在音樂史上看成是貝多芬交響音樂的直接繼續,被比喻為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勃拉姆斯也因此和巴赫,貝多芬以三B的簡稱在德國樂壇上占據了永恒不朽的地位。



但是,勃拉姆斯對貝多芬的追隨並不是簡單地重現古典主義。勃拉姆斯是一位充滿了矛盾的獨特音樂家。他性格嚴肅,內向,但對自然和情感的感受又極為敏感和細膩。他的音樂作品結構宏大,嚴謹,一絲不苟,但他的音樂卻是在長期的小品創作中成長起來的。勃拉姆斯從舒伯特、舒曼那裏繼承了德國浪漫主義的抒情歌曲傳統,對民間小調有著充分的理解和嫻熟的掌握。他早年創作的《搖籃曲》,《愛情的忠實》,都充滿著浪漫主義的個性和柔情。即使是對簡單自然景象的描繪,勃拉姆斯也表現出他感官的敏銳和情感的細膩。他的《雨水歌》有著這麽一段:

“雨聲淅瀝,憶起我舊時歌曲,每當屋外細雨,我們在門前同唱此曲。能否再聞此歌聲,伴隨著一樣的雨聲,在我純潔的童年,它曾潤濕過我的心靈。”

門前一陣細雨,能讓勃拉姆斯有如此細膩的感觸,寫出如此動人的歌曲。後來勃拉姆斯在他的《第一鋼琴奏鳴曲》的最後樂章中引用了這首《雨水歌》的曲調,使之成為浪漫主義的精品之一。



從音樂源流上看,除了貝多芬的古典主義精神淵源和德國抒情歌曲的傳統外,勃拉姆斯在當時還受到兩位著名的浪漫派大師的影響,一位是當時名震天下的鋼琴大師和音樂家李斯特,另一位是他終身崇敬熱愛的舒曼夫婦。這使得勃拉姆斯在音樂上不是簡單地回複到古典主義。當勃拉姆斯隻有二十一歲,在音樂界默默無聞時,他結識了德國哈洛瓦管弦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家約瑟夫. 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約阿希姆為勃拉姆斯音樂的純潔和才華所震驚,盛讚勃拉姆斯象“寶石一樣純淨,白雪一般柔潤”。 約阿希姆為勃拉姆斯給李斯特和舒曼分別寫了兩封信,希望勃拉姆斯能從這兩位前輩得到幫助和提攜。勃拉姆斯到魏瑪拜訪李斯特後,為李斯特在音樂上的激情和鋼琴上的蓋世才華所折服,一時頗為追隨李斯特。但是,由於勃拉姆斯內心深處固有的古典主義氣質,他對李斯特那種誇張,花哨的配器,肆意用色彩表現音樂的無規則手法感到難以接受。最令勃拉姆斯感到尷尬的是,在一次李斯特親自邀請他參加的鋼琴演奏會上,李斯特在台上演奏,他在台下聽眾席上竟睡著了。這個尷尬的事件使勃拉姆斯感到他和李斯特在心理上的距離。他很快離開了李斯特,拿著約阿希姆的信到杜塞多夫找到了舒曼夫婦。



舒曼夫婦是對勃拉姆斯音樂生涯中影響最為直接的人。舒曼是十九世紀浪漫派音樂家中少有的,有著深厚文學根底的音樂家,對拜倫,歌德,席勒的文學作品如數家珍,甚至能背誦整部《浮士德》。舒曼內心世界的寬廣和深刻令勃拉姆斯為之傾倒,至使他一生對音樂作品的內涵深思熟慮,反複推敲,不達到完美境地,絕不出版。他的《第一交響曲》寫了整整十五年。其後的作品幾乎都是精品。這裏必須提到的一點是,勃拉姆斯對舒曼音樂的尊崇和舒曼夫人克拉拉有很大的關係。克拉拉的音樂素養非常深厚,本人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克拉拉的父親是一位著名音樂教授,曾是舒曼的老師。克拉拉跟舒曼私奔後一直是舒曼在音樂上的助手。勃拉姆斯一開始是對克拉拉尊崇,進而發展為愛慕,在內心備受激情和理智的衝突和煎熬。舒曼在世時,勃拉姆斯把一切激情都隱藏在平靜的外表之下。後來舒曼因精神病而投萊因河自殺未遂被送往收容院,於兩年後去世。此時勃拉姆斯對克拉拉雖然懷著真切的愛,但仍然把感情藏匿在內心深處。他一麵幫助克拉拉整理舒曼的作品,一麵在各種演奏會上滿懷敬意地演奏舒曼的作品,並把所有的音樂報酬都交給克拉拉以幫助她撫養失去了父親的小孩。勃拉姆斯和克拉拉在舒曼去世後的幾十年中一直沒有捅破愛情的這一層薄紗。勃拉姆斯終身未婚,克拉拉也再也沒有嫁人。但他們倆始終保持著心靈相通的默契和純潔的友誼,這種熱烈而含蓄的愛情都升華為勃拉姆斯音樂中的形象,人們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常常能夠感覺得到克拉拉的影子。



勃拉姆斯這部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7-1878年,是勃拉姆斯一生中創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這部小提琴協奏曲不但是勃拉姆斯最偉大的作品之一,也是音樂史上少有的協奏曲精品。這部協奏曲和貝多芬(D大調)和 門德爾鬆(e小調)、柴科夫斯基(D大調)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是勃拉姆斯專門為他的好友,當時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約阿希姆寫的。由於這個原因,勃拉姆斯把這部協奏曲的Cadenza部分 ( 華彩樂段,由小提琴獨奏以炫技)留給約阿希姆自己寫作發揮。1879年1月1日由約阿希姆擔任獨奏,這部D大調協奏曲首演於著名的萊比錫布店大廈。今天音樂會演奏的版本大都是沿用約阿希姆當年寫的Cadenza。這部協奏曲是嚴謹的古典主義和充滿激情和個性的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典範。在四大協奏曲中,門德爾鬆的e小調輝煌燦爛,悅耳動聽,但缺乏深度;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飽含激情,但四溢的激情使得柴可夫斯基難以收放自如。勃拉姆斯這部協奏曲和前二者相比,內涵豐富,思緒深刻;激情澎拜但決不外溢。整個作品就象一座巨大的冰山,在晶瑩剔透的冰冠之下是巨大的冰山身體,這一點正象勃拉姆斯把對克拉拉的熱烈愛情和冷靜的理性交融為一體。就基本風格而言,勃拉姆斯這部D大調和貝多芬的D大調最為接近,都堪稱小提琴協奏曲的最高水平。樂界對二者的評論在伯仲之間。就氣勢的宏偉而言,貝多芬的D大調無人能比。但小提琴特有的婉轉、柔美的詩意,思緒的細膩表達,親切感方麵,勃拉姆斯的D大調則超越了貝多芬。 



勃拉姆斯的這部小提琴協奏曲的另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是它的交響樂性質。勃拉姆斯一生致力於繼承和發展貝多芬的交響樂,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和思考交響樂。他一生隻寫過這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奏曲。正是由於這一點,這部D大調協奏曲有著濃厚的交響樂味道。協奏曲(concerto)在意大利語裏的原始意義是競爭,即管弦樂隊和獨奏樂器交相競爭,在相互對抗的爭鬥中達到琴瑟合鳴的和諧統一。由於勃拉姆斯對交響樂的情有獨鍾,這部協奏曲在管弦樂的表現上特別深厚,聽起來象是一部有突出小提琴演奏的交響曲。因此,這部協奏曲在音樂史上也被一些人稱為“帶小提琴獨奏聲部的交響曲”。管弦樂隊的偏重,使得這部協奏曲的顯得結構宏大,層次豐富,內涵深刻。



這部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按標準格式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不太快的快板 。 樂曲開始由樂隊悠然地奏出的引子洋溢著如火而又有節製的熱情,緊接著低聲部弦樂與大管奏出第一主題。之後主奏小提琴熱情而華麗地登場,小提琴有長達四十節的華麗彩段。具有匈牙利田園風味的主部主題顯得春風蕩漾,歡快明朗。由雙簧管和主奏小提琴則奏出哀傷憂愁的旋律。有人說,此樂章是勃拉姆斯為克拉拉所寫,表明自己害羞、內向但又難以割舍愛情的矛盾心理。不論此說有無根據,第一樂章確實是滿懷激情,但在表現方式上又是有所節製,給人一種欲言又止的感覺。

第二樂章:柔板。這一樂章真可謂柔情似水,是勃拉姆斯最有名的慢板。一開始由管樂緩慢奏出徐緩優美的安詳主題。雙簧管和主奏小提琴在此章中的演奏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充滿了孤獨和哀傷。聽者好像感覺到作者孤伶伶一人站在晚秋的荒郊,任落葉飄落在臉上,一種淒涼的美在心中油然而生。這一章最充分地表現出勃拉姆斯對大自然的特殊感悟能力。



第三樂章:歡快,活潑的快板。這是一章華麗的回旋曲。一掃第二樂章中的哀怨,把作者內心的激情完全爆發出來,熱情似火,明亮歡快,但又頗有節製。這一章是專為小提琴家約阿希姆寫的。因為約阿希姆是匈牙利籍,勃拉姆斯在此樂章使用了很多帶匈牙利風味,實際上是吉普賽風味的疊句,以表達對約阿希姆的敬意。

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勃拉姆斯這首D大調對所有的小提琴家既是一個神聖的曲目,也是一個必需麵對的挑戰。記得華人小提琴家林昭亮曾講到過,他最喜歡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勃拉姆斯這首D大調,但當有人問他為什麽沒有錄製這部協奏曲時,他竟回答說尚未準備充分。可見這部小提琴協奏曲在他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在音樂史上能夠稱得上偉大演奏和錄音的有以下幾個:

1. Brahms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77,Violin: Jascha Heifetz,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Fritz Reina RCA (1958)



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家萊納,在前幾篇音樂欣賞中已有介紹。此曲演奏於1958年,海菲茨正值演奏事業的高峰,萊納和芝加哥樂團也是處於鼎盛時期。這一張唱片是RCA的珍寶,被《企鵝唱片指南》評為三星帶花的名片。海菲茨在這場演奏中速度稍快,但無論小提琴的力度,音色的亮度,內涵的深沉和抒情的優美,加上氣勢磅礴的芝加哥樂團,萊納精湛,準確的指揮,應該是所有演奏中最好的。盡管在有些人看來,海菲茨的演奏偏冷,不夠溫暖,但我覺得處理像勃拉姆斯這種充滿激情,但又不熱情四溢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正是恰到好處。RCA在錄音黃金時代的1958年錄製此片,也稱得上後無來者。

2. Violin: David Oistrakh , Cleveland Orchestra, Conductor: George Szell, EMI Classics


奧伊斯特拉赫也是出生於烏克蘭,和海菲茨幾乎齊名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奧伊斯特拉赫5歲學琴,1930年代開始在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音樂。但在演奏事業上,奧伊斯特拉赫一直到四十歲才在世界樂壇嶄露頭角。1945年他和訪蘇的梅紐因同台演出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響。奧伊斯特拉赫的演奏以渾厚,溫暖的抒情性著稱,既有氣勢和力度,又柔美動人。在世界樂壇中,奧伊斯特拉赫是詮釋和演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權威,他演奏的貝多芬D大調協奏曲在世界上無人能及。但奧伊斯特拉赫的弱點是線條較粗,在演奏勃拉姆斯這部D大調時顯得不夠細膩。比起上麵提到的海菲茨演奏略遜一籌。EMI公司的錄音曆來走大眾路線,但弦樂的錄音一直是該公司的強項。所以綜合看來,這也是一張珍貴的版本。

3. Violin: Erica Morini, Philharmonic Symphony Orchestra of London, Conductor: Arthur Rodzinski




Erica Morini1904年出生在維也納,是一位猶太裔的女小提琴家。Erica Morini出名很早,在1927年就和福特瓦格納在著名的萊比錫布店大廈的管弦樂團共同演出。Erica Morini在二戰期間流亡美國,和大指揮家瓦爾特有過合作。Erica Morini在晚年深受心髒病折磨,她於1975年作了告別演出就退出了樂壇。1995年在紐約去世。Erica Morini在俄羅斯學派占優勢的小提琴演奏界保持了歐洲傳統的抒情和細膩風格。這部和倫敦愛樂合作的作品極具抒情性,尤其是第二樂章的慢板,是其他演奏很難企及的。Westminster 是一家非常個性化的錄音公司,出版的唱片極少,很少有人知道。但錄音的水準非常高,即是是英國的Decca公司也難以相比。這張唱片的唯一弱點是女性化味道稍重,勃拉姆斯原作中的雄偉氣勢稍有欠缺。


4. Violin: Hilary Hahn,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Conductor: Neville Marriner




希拉裏是當代最出色的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之一,她不但受到‘格萊美’獎的肯定,並被《時代》雜誌譽為‘全美最佳’年輕古典音樂家,頻繁亮相於歐洲、亞洲、北美各大音樂會,以她成熟的深具知性美的演奏藝術征服了無數觀眾。在演奏風格上,希拉裏很有些海菲茨的風采,演奏精確,音色明亮,弓法細膩又極有力度,很有抒情性。在這方麵超過了帕爾曼。但希拉裏這兩年的演出風格似乎有些浮躁,追求一些表麵的效果,評論界對此有些負麵看法。但這張和聖馬丁樂團合作的勃拉姆斯D大調是非常難得的。當時的希拉裏剛嶄露樂壇,給小提琴演奏界吹來一陣清新之風。她出道不久就演奏勃拉姆斯的這一D大調協奏曲,並一舉取得成功。

聖馬丁室內樂團是以原來倫敦交響樂團的第二小提琴手馬裏納為中心在1959年成立的。馬裏納一直擔任該團指揮。該樂團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室內樂團之一。但在和希拉裏合作的這場演出中,讓人感到室內樂團的力量還是比一般的交響樂團弱了些。



所有跟帖: 

Brahms曲子中這也是俺最喜歡的。謝寒竹分享!沙法哈哈! -心不老- 給 心不老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8/2006 postreply 22:44:22

跟寒竹和心不老問聲好,明天再學習。第N+1次道晚安!:) -Autumn- 給 Autumn 發送悄悄話 Autum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8/2006 postreply 22:49:38

俺是第M+1次道晚安!:) -心不老- 給 心不老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8/2006 postreply 22:55:26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