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隻應天上有(七)---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此曲隻應天上有(七)

音樂欣賞係列

《第五交響曲》(命運),無論在構思上和創作上都早於第四交響曲,它是貝多芬《第三交響曲》中英雄命運的直接繼續和進一步發展。1805年春,當第三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次演出時,貝多芬已開始構思這一首被稱為“命運”的偉大交響樂。由於中途的短暫停頓和多次修改,這首命運交響樂到1808年才最終完成。在這期間,貝多芬於1806年秋天創作了一部富有詩意情趣和溫情柔和的交響曲,在完成的順序上排在了第四,這一部英雄博鬥生涯的命運交響樂則被排到第五。



如果說《第三交響樂》(英雄)是貝多芬音樂生涯中的轉折點和裏程碑,那麽《第五交響樂》(命運)則是貝多芬所有交響樂中最典型,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人們談貝多芬的交響樂,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第五交響曲》。而事實上,這也是貝多芬九部交響樂中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部。這部交響曲原先並沒有標題,後人根據貝多芬自己對這部交響曲的主導動機的說法,為它取名為《命運》。“命運”作為古典主義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在貝多芬這裏得到了全新的詮釋。從古希臘到歐洲近代的古典主義,命運是和悲劇聯係在一起。人的一生,包括人類中的英雄,都被命運所控製。“願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願意的人,命運拖著走”。人類的每一種激情衝動和追求都必然和命運相衝突,最終無法擺脫命運而導致悲劇的產生。從古希臘索福克勒斯到近代的高乃依,拉辛等古典主義大師的作品中,人們已經習慣了理性控製激情,命運主導人生。但貝多芬“要扼住命運的喉嚨”的英雄情結衝破了古典主義這一傳統模式。在第五交響曲中,人在命運的麵前並不是被動無力,命運也不是不可抗拒和不可戰勝。他在《第五交響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敗和勝利、痛苦和歡樂,表達了人類自由意誌的強大和對崇高目標追求的激情。命運是強大和陰鬱的,但命運對人的打擊和控製隻能使得人對自由的追求更加強烈,生命力更加旺盛,人在戰勝命運之後的勝利凱旋更加輝煌燦爛。這就是《第五交響曲》的戲劇性衝突的整個發展曆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貝多芬的這部作品是一部名符其實的“搏鬥和勝利的交響曲”。



從形式上看,貝多芬對交響樂的駕馭藝術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第三交響樂》中,人們能夠感覺到音樂的激情和力度,能感受到一種新的精神和新的表現手法。但從音樂的語言上看,同時也感覺得到貝多芬寫得很艱難,在結構和手法上還有斧鑿的痕跡。但到了這首《第五交響樂》,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完美的統一。貝多芬雖然寫了三年,但聽來卻是一氣嗬成,渾然一體。比起《英雄》來,《命運》顯得更集中、更緊湊,更流暢,也更統一。整部作品的四個樂章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中樂章與樂章之間的聯係,不僅在於戲劇性發展的進程,而且還在於一個特定的“主導動機”——作為整部交響曲的“核心”的動機。這是這部交響樂最成功的地方之一。



在旋律方麵,貝多芬再次顯示出他是一位能把簡單悅耳,通俗易懂的旋律改造和提升為一種充滿厚度和深度的複雜奏鳴曲形式的天才。在音樂史上,有的交響樂很有歌唱性和通俗性,但卻沒有力度和深度。有的交響樂龐大艱深,但卻缺乏打動感官的歌唱性。貝多芬這部《命運交響曲》,(還有第九)是完美結合二者的典範。《命運》每個樂章的基本旋律都非常入耳,極為動人。即使一個沒有接觸過交響樂的人,隻要聽了貝多芬這首《命運交響曲》,總有幾個基本的旋律會在心中盤旋不散。但是,如果你反複聆聽此曲,你又會發現,每次聽懂的其實隻是這部交響樂的一部分,每次聆聽都會感受到新的東西。我想,凡是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都有這個特點。



從《英雄》開始,貝多芬已經突破了莫紮特和海頓在交響樂上的古典主義傳統,在配器上創新,大大地增加了交響樂的立體感和色彩。音樂不僅僅是靠旋律和節奏來表現思想和情感,各種樂器在樂隊中的色彩和明暗也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在《命運交響曲》中,貝多芬運用了音樂的色彩來表現人和命運搏鬥的激烈性和勝利的輝煌燦爛。為了體現這部作品的構思宏偉,為了使形式豐富多采,音樂顯得色彩斑斕,貝多芬在慣用的樂隊編製之外,又特別添加了三個長號、一支短笛和一個低音大管。這也是貝多芬開啟音樂浪漫主義先河的重要標誌之一。後來強調音樂色彩的浪漫主義大師柏遼茲,李斯特 正是在這一點上追隨了貝多芬。

《命運交響曲》的基本結構如下:

第一樂章,朝氣蓬勃的快板,以帶有凶兆特點的“命運的敲門聲”揭開序幕,命運之聲頑強,威嚴,凶險。而充滿激情的英雄旋律和命運搏鬥顯得驚心動魄。整個樂章顯出鮮明的力度對比、緊張的和聲、活躍的旋律,充滿了一種驚慌不安的情緒。最後以代表凶兆的命運的強烈音響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行板,用二重變奏曲形式來表現雙主題。第一主題由民間小調改編,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旋律溫柔,節奏平和,是整部作品中少有的一段柔美。緊接著,第二主題由木管柔美的弱音奏出,在極不穩定的感覺中一下子進入全樂隊強奏的英雄式進行曲,由於銅管的增加,英雄主題顯得燦爛輝煌,盡管是三拍子,節奏不快,但號角齊鳴,仍然氣勢磅礴。整個第二樂章在強弱交替的演奏中進行,力度對比非常強烈。

第三樂章,快板,用複三段體形式寫成的詼諧曲。這一樂章充滿了兩種力量的對立和衝突。輝煌的英雄旋律與變了型,但仍帶有凶兆色彩的命運主題激烈衝突。這一樂章的結尾非常特別,整個樂隊似乎精疲力竭地跌到在一個不穩定的長音上,鼓聲在不安的背景上,弦樂微弱得像喘不過氣來,不安定的氣氛越來越強,隻覺得山雨欲來,一種強烈的力量馬上就要噴薄而出。

第四樂章 快板,開首就是由上個樂章的弱音中自然爆發出的英雄凱旋曲。這個樂章充滿了燦爛的陽光和勝利的凱旋。凶兆命運主題的陰影還在,但有如強弓之末,已無力再和昂首闊步前進的英雄進行曲相抗衡。終曲的尾聲很長,勝利凱旋的主題在C大調和弦中的強烈轟鳴長達幾十小節,最後在歡樂和輝煌的強音中結束。

比較有價值的演奏和錄音有以下一些:
1. Otto Klemperer(1885-1973)指揮,Philharmonia Orchestra演奏 1955年 EMI 錄音



克倫貝勒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德國指揮家之一,其聲望僅次於富爾特瓦格勒。克氏的指揮是以嚴格遵守音樂文本而馳名於世的。他從來不嘩眾取寵,炫技走噱,自始至終對樂隊進行完全的掌握。對樂隊的平衡有很好的感覺,以期使樂隊直趨音樂的本質。他的詮釋雖一絲不苟但決不木納。這一點和運用自由速度的富爾特瓦格勒不同。克倫貝勒一生在歐美一些大交響樂團都有指揮過一些偉大演奏,但他在倫敦的愛樂樂團作為首席指揮家達十四年之久,使這個樂團在世界上一直保持崇高的聲譽。

愛樂樂團於1945年由EMI公司作為錄音專用的樂團成立,克倫貝勒接手該樂團後,聲譽日漸卓著,其間雖遭遇了EMI公司斷絕財源的困難,但經過克倫貝勒的努力,此樂團終於自主經營,成為倫敦五大樂團之一。

這是一場1955年的演奏,總的說來是克倫貝勒的一貫風格,嚴謹客觀,忠於原作。而克倫貝勒對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理解也非常準確。這張唱片的缺點是錄音較差。即使是聽LP唱片,也感到細節和力度都有欠缺。

2. Carlos Cleiber(1930-2004)指揮, Weiner Philharmonike 演奏(1975)DG公司出版



克萊巴1930年出生在柏林,但童年時在阿根廷生活了十多年,受到拉丁文化的熏陶,使他日後把明亮,歡愉,活潑的生命力和嚴謹,深刻的德奧文化結合在一起,在指揮上獨樹一幟。克萊巴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指揮家,但從不直接教他。老克萊巴隻有一句話叫他兒子終身銘記:“技巧和靈感皆不可偏廢”。 克萊巴在音樂界特立獨行,我行我素,不簽合同,不受采訪,不回書信。稍不如意就臨場取消演出。由於不接受現代音樂市場的經紀製度,克萊巴一生貧窮,這在當代指揮家中很少見。他曾對卡拉揚說:“隻有在冰箱空空的時候才想去指揮。”克萊巴的指揮風格是在德奧的厚重傳統中強調光澤和透明,他於1975年指揮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被公認為曆史上最優秀的演出之一,這場演出氣勢宏大,動態對比強烈,節奏也快慢合適。和富爾特瓦格勒1944年在納粹統治時指揮的貝多芬《命運》各有千秋,DG1975年的錄音雖不太好,但也要好過富爾特瓦格勒的1944年版本。

3. Stokowski指揮,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奏,(1969)Decca 公司出版



史托科夫斯基是出生在英國的波蘭裔指揮家,以前曾有介紹過。史氏是指揮家中的主觀主義代表,強調指揮家的主觀理解和演繹。同時,史氏也對錄音和音響情有獨鍾。所以,他指揮的作品,非常強調音響效果,常為古典樂迷和音響發燒友收藏。這個1969年的版本,也如史氏一貫的風格,演奏中追求音響的華麗和火爆的場麵,尤其是加強弦樂的力度,在所有貝多芬第五的演奏作品中頗具特點。Decca的FFRR特別錄音也比上麵提到的兩個錄音好得多。

4. Bruno Walter指揮,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1958)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音出版。



瓦爾特指揮的特點是溫暖細膩,節奏較慢,強調要用心靈而不僅僅是感官去感受音樂的力量。瓦爾特所理解的力量不是對感官的刺激,而是對心靈的震撼。對於這麽一部充滿陽剛之氣,英雄式的交響曲,有的人聽來也許不過癮。但細細品來,覺得在瓦爾特從容不迫,細致入微的處理中,體現出德國人那種不張揚,但頑強的力量,也許這才是貝多芬力量的精髓。加上哥侖比亞的優秀錄音,無論如何,這也是曆史上最好的版本之一。

5. Antal Dorati指揮London Symphony樂團,(1962)Mercury現場演奏錄音。



這是一個近聲場、強調每個樂器細節的典型錄音。Mercury可能是曆史上最看重錄音效果的專門公司。半個世紀來出版的唱片並不多,遠遠不能和EMI,DG,RCA, DECCA, Columbia這些公司比,但在質量上幾乎每一張都是發燒錄音。Mercury標榜的是樂隊的通透和音色的明亮,聽者能夠清楚的標定什麽樂器在什麽方向,什麽位置。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長笛、銅管這些樂器都能有很明確的定位。就這一點而言,Mercury和多拉蒂的指揮風格正好相吻合。多拉蒂的指揮強調高音區的明亮,通透,強調每一件樂器都表現出自己的位子。由於這個原因,Mercury和多拉蒂合作得天衣無縫。幾乎Mercury的好唱片都是由多拉蒂指揮。由於其獨特的音響效果,多拉蒂和Mercury的合作作品通常也都是收藏家的對象。但多拉蒂指揮的弱點是速度太快,高音太亮,低頻稍嫌欠缺,整個錄音顯得感官效果過強,而音樂內涵不足。

6. Karajan指揮Berliner Philharmoniker (1963)DG出版



卡拉揚曆來擅長指揮雄壯,有進行曲風格的作品。貝多芬的《命運》對卡拉揚來說當然是得心應手。在這場演奏中,卡拉揚注重整體效果,命運的深沉有力和英雄的輝煌凱旋都處理得很到位。聽者極容易被音樂的激情所感染,在結尾之處,聽者不由自主進入一種昂首闊步,勝利前進的狀態。但卡拉揚的弱點還是速度偏快,強弱對比不夠鮮明,該弱的細微之處沒有弱下來。尤其像第二樂章巨大的強弱反差和對比,在卡拉揚手裏就沒有真正表現出來。這一點就不如上麵講到的克萊巴的處理。

除了上麵這幾個演奏和錄音外,還有一些名演奏,如Toscanini指揮NBC樂團,(RCA錄音);Pierre Monteux指揮London Symphony樂團,(Decca 錄音);Bernstein指揮New York Philharmonic樂團,( 哥倫比亞錄音);Fritz Reiner指揮Chicago Symphony樂團,(RAC錄音);Karl Bohm指揮Weiner Philharmoniker,(DG錄音);Szell指揮Cleverland樂團,(哥倫比亞錄音)。

音樂欣賞係列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