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隻應天上有(八)
Symphonie Fantastique, Op.14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1827年貝多芬去世,標誌著西方古典主義的終結。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年輕的舒伯特高擎著火炬悲慟欲絕地跟著送葬隊伍去到了貝多芬的墓園。在墓地裏,舒伯特完全被貝多芬內心深處狂暴不安的激情所包圍,心中開始醞釀出浪漫主義的風暴。從舒伯特開始,音樂浪漫主義的帷幕完全拉開。但真正把音樂早期浪漫派推向高峰的是法國的柏遼茲。隻有從柏遼茲開始,音樂才真正染上了“怪誕的色彩”。( 沃爾特·佩特所定義的浪漫主義)
柏遼茲與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並稱“法國浪漫主義三傑”。柏遼茲在他的自傳中曾自負地暗示,是他才把浪漫主義帶到了人世間:“我隻是悄悄地睜開眼,見到世間光明,沒有任何符合浪漫詩意時代的預兆可以宣告:一個注定要一生輝煌的人已經來到人間。難道是我們這個浪漫的時代缺乏詩意麽?” 柏遼茲出生於法國南部的一個天主教家庭,從小並未受專門的音樂訓練,但教堂音樂的宏偉和震撼力給幼年柏遼茲的心靈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十歲開始跟其父,一位愛好音樂的醫生,學習音樂,接觸了各種樂器,並開始研究和聲和嚐試作曲。但其父希望柏遼茲長大做一位醫生,不讓他學鋼琴,他隻好成天在管弦樂中摸索,這給他後來成為一位配器大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22年,柏遼茲進巴黎音樂學院,潛心研究各種樂譜,不放過在巴黎的每一場演出。柏遼茲還跟不同樂器的演奏家交流,了解每一件樂器的音調,音色和音域的範圍,這給他後來寫出音樂理論上的不朽著作《配器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資料。柏遼茲在音樂上最大的革命性貢獻是大大地擴大了交響樂隊的編製,用新奇的配器手法把怪誕的,奇特的,充滿個性的色彩引進了交響樂。1830年,柏遼茲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交響樂之一《幻想交響曲》問世,把早期浪漫主義推上了頂峰,他因此得到羅馬大獎。柏遼茲的音樂風格在當時並沒有為巴黎的學院派音樂權威所接受。他在得獎時曾自負地講到:“我從來與別人不同,我總要以冒犯地方式來對待生活,對待法蘭西藝術研究院!
要理解柏遼茲這部作品,不能不了解柏遼茲的感情世界。與貝多芬一樣,柏遼茲一生都被激情所控製。但與貝多芬和命運搏鬥的英雄情結不同,柏遼茲一生都被狂熱的愛情所支配。這一部《幻想交響曲》就是狂熱的愛情,嚴格說來是狂熱的單相思產物。
柏遼茲生性敏感,感情強烈但又羞澀內向。十二歲那年,柏遼茲在外祖父的鄉間別墅邂逅了鄰居戈蒂埃夫人的侄女愛絲黛爾。她的一雙美麗眼睛和一雙紅色皮鞋竟使得少年柏遼茲心神蕩漾。他渴望靠近,卻又怯於開口,飽受相思的折磨。他在自傳中說:“在我少年時代所嚐試創作的各種作品中幾乎都籠罩著一縷深切的憂傷,我的所有旋律都是小調曲式。我知道這個缺點,卻難以避免。或許這是由於對愛絲黛爾那段愛情深深地藏在心底,成為一抹難以驅除的陰影造成的吧。”這個初戀的哀愁積澱在柏遼茲的心底,注定了他一生都為愛情而瘋狂和痛苦。
1827年秋,柏遼茲在巴黎奧德翁劇院觀看英國劇團演出莎士比亞的《羅米歐和朱麗葉》時,一見鍾情地愛上了扮演朱麗葉的愛爾蘭女演員安麗葉塔. 絲密蓀。柏遼茲陷入了瘋狂的戀愛。每天都去看她的演出,並寫了無數情書給絲密蓀。但此時這位漂亮女人完全沒有看上默默無聞的柏遼茲。為了獲得絲密蓀的愛情,柏遼茲自掏腰包為她開了一場自己作品的演奏會,但直到演出結束,柏遼茲都沒有看到這位女演員來到現場。這場單相思的失敗對生性敏感的柏遼茲打擊太大,他悲傷,絕望,瘋狂,想通過吸食鴉片,自殺來解脫自己。但所有這一切的自我虐待還是敵不過他對絲密蓀的熱烈愛情。於是,這種一時沒有結果的單相思便升華為一種飽含著激情的音樂作品,偉大的《幻想交響曲》就這樣產生了。完成這部傳世經典時,柏遼茲隻有27歲。
這部以愛情與死亡為主題的交響曲創作於1829年,副標題是“一位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柏遼茲隻寫了幾個月就完成,於1830年12月15日首演於巴黎。隨後幾年,柏遼茲不斷地對這部作品進行了修改。無論從該作品的創作動因、內涵還是情感來看,這部作品都更像是柏遼茲愛情故事的音樂自傳。柏遼茲自己曾說:“《幻想交響曲》是以我對絲密蓀小姐的愛戀作為主題,還有我的惶恐、痛苦和可怕的夢魘……” 由於這個原因,柏遼茲給這部作品的所有章節都加了大小標題和和詳細的文字解說。這是古典音樂史上第一部有標題的交響樂。這部交響樂之所以被加上“幻想”二字,一是在內容上說明作者正陷入愛情的夢幻;另一個是在交響樂形式上不受貝多芬等人的四樂章古典主義模式的限製,作者在寫作時無拘無束,一任性之所至。結果《幻想交響曲》一共寫了五個樂章,每一章都打破了古典主義嚴謹的規範。
這部作品的激情熱烈而狂熱,色彩燦爛而怪誕,旋律新奇而優美。它問世不久,人們就被這怪誕的音樂力量和色彩所征服。李斯特,舒曼,肖邦,門德爾鬆,瓦格納這些浪漫主義大師都成了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的推崇者,成了柏遼茲在音樂生涯中的好友。他們在歐洲各國熱情地介紹這部浪漫主義的不朽之作。一時間,《幻想交響曲》響遍歐洲各大音樂廳和歌劇院。其中,柏遼茲與帕格尼尼的友誼最為珍貴長久。帕格尼尼曾盛讚“貝多芬去世了,惟有柏遼茲能使他複活”。在1833年12月22日的音樂會上,帕格尼尼為《幻想交響曲》深深折服。在帕格尼尼的盛情邀請下,柏遼茲創作了著名的《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獻給帕格尼尼。
但是,對於柏遼茲個人來說,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用它飽含的愛的激情征服了了他的單相思對象絲密蓀。1832年10月,絲密蓀又隨團來到巴黎演出,她的聲望已遠不如當年,而且負債累累,但是柏遼茲還是癡情於她。 柏遼茲自己籌集了一筆經費,組織了一場龐大的音樂會,因為他的《幻想交響曲》需要特大編製的樂隊。柏遼茲專門邀請絲密蓀出席這場為她的音樂會。這一次,柏遼茲的夢中情人終於出席了。詩人海涅曾這樣寫到“當他們倆的視線相遇時,柏遼茲就象狂人那樣猛擊定音鼓。”絲密蓀被柏遼茲的誠意感動了,接受了柏遼茲的愛情,“幻想”終於成為現實。
在作品的扉頁上,柏遼茲寫到:“一個狂熱、病態而富有想象力的年輕音樂家,被失戀的困擾所折磨,在絕望中服毒自殺。由於劑量不足而沒有死亡,陷入了充滿幻覺的昏睡之中。在他失常的腦海中,出現了許多光怪陸離的幻覺,那些情景、知覺和記憶,都變成了生動的音樂形象。他所愛的情人本身也變成了一個曲調,執拗耳際,處處可見。” 這個“情人主題”成了這部交響曲的“固定樂思”,貫穿於五個樂章之中。這在交響樂史上是一個創舉。
第一樂章: 夢幻與熱情。先是廣板,而後是熱情的急快板,奏鳴曲式。柏遼茲寫道:“起初他想起了追上戀人之前的體驗,那心靈的病態,難以表達的渴望、憂鬱和無端的快樂; 後來又想到了由他的戀人在一瞬間激起的狂熱愛情以及後來那折磨人的憂慮、瘋狂的嫉妒、無限的柔情和宗教式的慰藉。” 樂章一開始以極為舒緩的奏鳴曲展現了年輕藝術家與心上人一見鍾情的纏綿悱惻。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旋律源自柏遼茲少年時代為初戀情人愛絲黛爾寫的浪漫曲,顯得憂鬱彷徨,象一個富於幻想,渴望愛情但又得不到愛情的影子在痛苦中徘徊。隨著整個樂隊體的逐漸投入,樂曲情緒不斷高漲,達到高潮時,“固定樂思”──情人主題出現,使得陰暗、憂鬱的情緒變得熱情、明朗。但第一樂章結束時,“情人主題”仍然顯得朦朧,遙遠,難以捉摸。
第二樂章:舞會。適中的快板。“在豪華、喧鬧的節日舞會上,他看見了心愛的情人。”這個用複三部曲式構成的樂章,基本上被華麗的圓舞曲氣氛籠罩。作者在樂隊中首次采用了兩架豎琴,音樂色彩更顯光彩。情人主題的固定樂思和圓舞曲融為一體。輝煌的圓舞曲似乎壓倒了一切。但固定樂思的微弱使人感到華麗中的空虛。直到結尾,情人主題才再次出現,給人若即若離的感覺。
第三樂章:田野景色。慢板。柏遼茲寫到“夏日鄉村的黃昏,他聽到兩支牧笛呼應地吹奏。這牧笛二重奏,這景致,這隨著微風吹拂的颯颯樹葉以及不久前他曾發現的一線希望之光等等,結合在一起慰藉著他的心,使他感到異乎尋常的安寧,他的思想增添一種更為明朗的色彩。……但她又出現了,他的心一下子收縮起來,不祥的預感折磨著他──假如她欺騙了他……。 一個牧童又吹起那純樸的音調,另一個卻不再應和了。夕陽落去……遠處傳來隆隆的雷聲……孤獨……沉寂……。”這是柏遼茲創作中最富於田園意境的音樂描寫。以英國管與雙簧管模仿鄉間牧童的二重唱,使夢幻中的藝術家產生熱情和希望。“固定樂思” 由獨奏長笛和雙簧管用高八度吹出。尾聲中,孤獨的牧笛又吹起,但樂隊卻沒有呼應,隻聽得遠處由鼓敲出的隆隆的雷聲……
第四樂章: 走向刑場。從容的快板。藝術家服毒後昏迷“他以為自己殺死了情人,被判處死刑,在時而陰森冷酷,時而莊嚴輝煌的進行曲中押往刑場,沉重的步伐夾雜著嘈鬧喧囂的叫喊聲。最後,情人的主題再次出現,這仿佛是愛情的最後念頭,但立即又被致命的一擊所打斷。”樂曲一開始就有一種嚴峻的氣氛,沉重但不穩定的旋律一步一步積聚著,“固定樂思”的出現,仿佛是對愛情的最後眷念。在一陣急驟猛烈的鼓聲引導下,刹那間全體銅管樂在中段奏出一個雄壯、光輝燦爛的新主題,攝人心魂。這裏,柏遼茲用了三個長號,兩個低音號,四個定音鼓及其它打擊樂器。爆發力驚人。整個樂曲被猛烈地推向高潮,在樂章結尾處,“情人主題”的固定樂思通過單璜管孤獨地奏出,但旋律還未完結,就被全樂隊的銅管和打擊樂猛烈打斷,樂章在打擊的轟鳴中結束。
第五樂章,妖魔夜宴的夢。 快板。柏遼茲寫到“他發現自己墮入妖魔的宴會中,成群的幽靈、鬼怪為了埋葬他而聚集在一起。怪異的喧囂、呻吟、獰笑、叫喊混雜一片。情人的主題又出現了,但它已失去了原先清高和羞怯的性格,變得猥褻、鄙俗、醜惡。 她也來參加這陰間的狂歡了,迎接她的是歡樂的嚎叫……, 她參加到惡魔的狂歡行列之中……。”喪鍾敲響,末日來臨,大管與大號威嚴地吹響了中世紀的聖歌《憤怒的日子》。在樂章結尾,情人主題又以怪誕的麵貌重現。樂曲在急速而狂熱的舞蹈中結束。
在音樂史上,柏遼茲是一位非常獨特的音樂家。如果說貝多芬是在用心靈創作音樂,柏遼茲則是在用生命創造音樂。貝多芬代表了人類對理想的追求,柏遼茲則專注於個人對愛情的追求。聽貝多芬的作品,能夠感覺人類精神的偉大崇高力量。聽柏遼茲,則能感受到生命的湧動和顫抖。柏遼茲曾對自己的音樂感受作過一段震撼人的描述:“當我聽某段樂曲時,我的生命力頓時倍增,我感到一種沒有理智摻雜其中的無比歡愉。……..隨同作曲家思想力量而增長的情緒,在血液循環中產生了奇怪的激動。眼淚通常表明情感突發的結束,表示它的一種進行狀態。導致一種更為激烈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我的肌肉開始痙攣抽蓄,四肢顫動,手腳麻木,視覺和聽覺神經部分麻痹,我看不見了,聽不見了,幾乎昏厥過去。”音樂對於柏遼茲來講,是一種震撼生命,衝擊靈魂的神秘力量。他的精神隨著音樂起舞,身體隨著音樂起伏,顫抖,血液和淚水隨著音樂奔流。一場音樂會下來,生命力幾乎耗盡。這就是柏遼茲,一個真正為音樂而生的怪異天才。如果要想理解什麽是浪漫主義,如果要理解音樂中生命的悸動,如果要理解什麽是刻骨銘心的愛戀,什麽是傷心欲絕的單相思,最好是聽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
作為早期浪漫派的巔峰之作,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是世界各大樂團的必演曲目。這裏介紹幾個最有名的演奏和錄音。
1. Munch指揮,Boston Symphony演奏,1962年 RCA錄音出版
孟許 ( Charles Munch 1891 ~ 1968 ),法國偉大的音樂指揮家,1891年出生於法德邊境的史特拉斯堡,父親是音樂學院教授。孟許曾先後在當地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和在巴黎音樂學院專攻小提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阿爾薩斯回歸法國,孟許成為法國人。孟許精於小提琴,在做指揮前,曾在史特拉斯堡音樂學院教了7年小提琴,並在1926年成為著名的萊比錫布店大廈管弦樂團的小提琴首席。1936年,孟許成為巴黎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名震歐洲。四十年代後期來美,入主波士頓交響樂團,使其一直保留世界第一流樂團的領先地位。孟許的指揮充滿激情而又不失細膩,色彩明亮而又溫暖親切。是世界公認的詮釋和指揮柏遼茲作品的最高權威。
波士頓交響樂團是美國五大樂團中最富貴族氣息的。其弦樂的緊密,優美在全美樂團中首屈一指。在孟許指揮下,波士頓樂團曾和海菲茨等小提琴大師合作,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演出了一係列小提琴協奏曲,世界上沒有一個樂團可以在這一點上跟波士頓樂團相提並論。
作為柏遼茲作品的演繹權威,孟許一生指揮過無數場《幻想交響曲》。一般公認是1962年指揮波士頓樂團的演奏最為成功。但是,這一年孟許在波士頓指揮過不止一場《幻想交響曲》,都由RCA公司錄音。其中兩個版本最有名。一個是RCA重新再版的180克黑膠木唱片,一個是日本用RCA的母帶重新製作的XRCD。由於二者都來自RCA的同一年錄音,很多人都以為是同一錄音。事實上,仔細一聽,兩張唱片差別很大,尤其是第四樂章。相比較而言,日本的XRCD獲的母帶更好,聲音甚至好過LP。
2. Ataúlfo Argenta 指揮,The Paris Conservatoire Orchestra演奏,Decca公司錄音(1957)
Argenta(1913-1958)是出生在西班牙的天才指揮家。13歲時進入馬德裏音樂學院 學習。畢業後繼續在比利時,德國深造。回到西班牙後,先後擔任馬德裏室內樂團和國家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也曾在歐洲作過短暫的客座指揮。Argenta以指揮拉丁風味的音樂作品著稱。指揮風格華麗明亮,色彩斑斕。以指揮拉威爾的作品最為有名。可惜,Argenta英年早逝,在音樂史上並不特別為人所知。但他指揮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和這部《幻想交響曲》卻是音樂史上的精品。講到這兩部作品,不能不提到Argenta。
巴黎音樂學院交響樂團是法國曆史上最古老,最優秀的著名樂團。曆史可以追溯到1828年柏遼茲的年代。這個樂團的成員全部由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畢業生和在校生組成,孟許和克路易坦都曾做過樂團指揮。著名的巴黎管弦樂團的成員也大多來源於此團。這個樂團的風格是音色清新洗煉,色彩亮麗,和德奧傳統的厚重深沉形成對比。
Argenta指揮的這張唱片是Decca FFSS( Full Frequency Stereophonic Sound)在1957年的著名錄音。在所有《幻想交響曲》的版本中,這是最佳錄音。Decca現在仍在有限量地再版180克的黑膠木唱片。
3. Pierre Monteux指揮,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奏,Decca 1958年錄音
Monteux(1875-1964)是一位出生在法國的老資格指揮家。Monteux9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學校成為一名優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畢業後還在樂團拉過中提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Monteux到了美國。從1919年到1924年任波士頓樂團的常任指揮,開啟了這個美國樂團的法國傳統,這一傳統被後來的孟許進一步發揚光大。從1935年起,Monteux在舊金山交響樂團擔任常任指揮達20之久,使得舊金山樂團在名氣上緊跟五大樂團之後。Monteux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曾擔任過倫敦交響樂團的指揮,在歐洲指揮過一些著名演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onteux於四十年代曾在美國緬因州創辦過一個指揮學校。後來的一些音樂界名人André Previn, Neville Marriner, and David Zinman 等都受過他的教育。
Monteux指揮內容廣泛,但長於法國印象派作品和俄國現代派。德彪西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是他的強項。Monteux於三十年代曾在巴黎指揮過多次柏遼茲的這部《幻想交響樂》,一度成為指揮家的標準。可惜沒有錄音留下來。這一張1958年的演奏很全麵,速度和力度的控製都很好。唯一的弱點是沒有把柏遼茲病態的狂熱表現得充分,也許跟他那時年齡過大有些關係。
4. Georg Solti指揮,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 Decca 1972年錄音
索爾蒂的指揮以前介紹過。這位出生於匈牙利的大指揮家的特點是力道強橫,火爆。他指揮的芝加哥樂團一度排在五大樂團之首。索爾蒂這張唱片強調音響威力,把芝加哥樂團渾厚,結實,低音的爆發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再加上此唱片的錄音師是大名鼎鼎的Kenneth Wilkinson。這張唱片確是難的精品。但是,柏遼茲這首《幻想交響曲》雖然音響效果強烈,但其中許多複雜的情緒,哀怨,歎息,狂喜和幻想並不能僅僅靠樂隊的力量來表現。和上麵幾場演出相比,索爾蒂和芝加哥的這場演奏線條偏粗,音樂厚重有餘而亮麗不夠。在表現柏遼茲音樂夢幻般色彩和韻味方麵略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