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的另一故事: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條魚,還有一輛自行車。


你這個FLASH真的從製作和立意上都堪稱精品,讀後感不敢瞎說,我得好好看幾遍,可惜今天太忙了,但想著一點也來告訴你些什麽。。。

你這個故事讓我想起魚和自行車的故事,陳丹燕還真寫過一個叫魚和它的自行車,可惜我沒看過,不過從網上搜集了一些介紹,願與你分享,巧的是在我搜集的過程中,居然發現還有一個叫正在微笑的網友寫的關於這部小說的評論,一古腦地給你吧。。。


魚和它的自行車
作者:陳丹燕

內容提要

在七十年代柏林的女權運動高潮中,女權主義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口號,叫:一個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條魚不需要自行車一樣。到了九十年代,柏林的一家女子婚姻介紹所的名字,叫做:魚在找它的自行車。

一個北京的婦女問題研究者認為,上海市民階級的婦女,在生活中看不見內心的理想,安身於小康的生活,沉湎於都市的時尚,生活的激情對於她們,就像自行車對於一條魚一樣。
一個上海女子認為。對生活的激情,對過一種不平凡的生活的要求,對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感情,這些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魚和自行車的關係。

這本小說,通過一個上海女子從十七歲的女孩,到為人妻母的成長過程,她像氣球一樣每當吹大,就會破滅的愛情,踏雪愛情她像雀斑一樣可以因為防護而變淺,但永不會消退的痛苦,通過她和大多數上海女子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經曆的故事,再現了魚到底事怎樣找它的自行車的。找到了以後,魚又是怎樣照顧它的自行車。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條魚,還有一輛自行車。


這是陳丹燕一部小說的名字。對。魚和它的自行車。我在一個上午顯得過分安謐的氣氛裏,一點點讀完它。

  在七十年代柏林的女權運動高潮中,女權主義者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口號,叫:一個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條魚不需要自行車一樣。到了九十年代,柏林的一家女子婚姻介紹所的名字,叫做:魚在找它的自行車。

  小說封麵勒口處橘色壓紋紙上的這段文字帶給我一種無比的荒謬感。原來,女人和男人,不過就是一條魚和自行車的關係。這荒謬驚觸到我仿佛一直處於漫漫黑夜裏的心,頓時在上麵打開了一麵天窗。光線射進來。有點晃眼。

  我捂出胸口。像小說裏那個17歲的上海女孩捂住顯出肮髒感的初戀。

  一個少女是純潔而殘酷的。她說。她生在上海的一條普通弄堂裏。幾乎和每個女人成為女人之前一樣,她曾經像一條魚那樣,在鋪滿梧桐落葉的小路上,渴望過她的那輛自行車。那是一個女孩子不能與人訴說的渴望。那是麵對平庸枯燥的生活,急需脫離窒息的一個奇跡。對。是奇跡。女孩子的童話裏總有一個王子。王子就是那輛自行車。他躲在高天的流雲裏,或者那片開花的籬笆後,忽然有一天就會走出來。他說,跟我走吧我的小仙女。從此,灰姑娘和王子就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光線越來越明亮。我在開滿大朵大朵藍色花朵的山坡上,想象著自己正在海水裏浮遊。手臂堅定地向前劃動。我遊向自己的理想。就像小說裏那個護校畢業的實習女護士,努力想完成一個英雄而悲壯的愛情實驗。一個20歲的實習女護士和一個33歲青年軍官的完美愛情。

  沒有美麗的結尾。小說裏的女孩子再次選擇了放棄。和17歲時放棄了那個中年的、習慣用藥皂洗澡的英文老師一樣,小護士再次放棄了那具瀕臨死亡的癌症病人的軀體。在英武的呢製軍裝下,這軀體曾經是一個奇跡的開始。一個光環的籠罩物。現在,它消失了。帶著少女無法承擔的本來麵目。

  也許,在成為女人之前,我們都曾經做過這樣的渴望或掙紮。和漫長的一生相比,這渴望和掙紮曾經無比的絢麗,帶著新鮮花朵般的柔嫩和初生草尖的鋒利,在少女時期,劃過漆黑幽深的夜空,禮花般璀璨,閃爍,充滿夢幻色彩。

  生活是平凡的,平庸的。我們像灰塵一樣漂浮其中,黯淡無光。一條渴望上岸的魚,一條想去找到屬於自己那輛自行車並熟練駕馭它的魚,是我們黯淡無光之前所能做的唯一掙紮。有人掙紮了一陣子便放棄,有人掙紮了一生還不肯放棄。

  這念頭讓我想起了好友娜姐。想起她在穿衣鏡前仔細結好那個漂亮絲巾結時的樣子。在我的注視下,她漸漸老去的臉被漂亮絲巾的結擋在了灰塵外。她身後擺著半生的研究成果和一個失敗了的婚姻。一個卓有建樹的女科學家,和她不甘於落入平庸女人狀態的掙紮,在我看來,一直都有著無比的悲壯含義。

  在小說女主人公漸漸失去光環地成為上海萬千弄堂女人的過程裏,這掙紮停止了。那條曾經渴望上岸尋找自行車的魚,現在,終於沙灘上成為一條曬幹了身體的魚幹。至少,在她丈夫眼裏,她已經是一條普通的魚幹,而不再是當年那個叛逆的實習小護士了。不是那個坐在他腿上,在紙條上你一句我一句寫下熱烈情話的戀愛中的女孩子了。

  愛情,不僅是女人的一個夢想,原來也是男人的夢想。這夢想是那雙飛翔的翅膀。離開地麵的翅膀。看到萬裏無雲和清澈藍天的翅膀。魚和它的自行車共同的一個夢想。這夢想,離開了彼此,就失去了駕馭的快樂。奇跡打開了,就成為一瓶普通的醬油。隻能用來進行烹調的醬油,而不是開在山坡上的大朵大朵藍色的花朵了。

  我們在生活中,終於變成了規矩的人。魚消失了。自行車消失了。

  我們就是這樣,將生活裏的每樣東西,包括發生在我們頭腦中的一個概念,都做了某樣規定。規定了這個概念的內容框架。好象蓋房子。我們的一生,就是不斷在這樣一個個框架裏,填上需要的內容,使它們成為牆,或者類似牆的材料。

  如同那叫做勒口的橘色壓紋紙上的那段文字,女人和一條魚是形象的,這有利於我們的理解。生活中的奇跡,或者說男人,就是那輛自行車。一條魚和一輛自行車根本是不搭界的,因為不搭界,所以是奇跡。

  現在,奇跡,究竟在哪裏閃爍它當初的光芒呢?還有,你心裏,有過這奇跡麽?又或者,你現在想起來自己曾經有過什麽奇跡嗎?你會不會和那個女主人公一樣,從上海跑到新疆去,隻為了看一眼那青年軍官孤獨的墓地?

  對,這是我在問我自己。

******************************************


偶爾讀書之
By 正在微笑 發表於 2006-9-25 21:43:00

這是一部小說的名字,星期六我用了等待晚上玩飛盤的一個漫長的白天,看完了它。直到晚上大家興致勃勃的FB,那個叫王朵萊的女主角,她的思想,她的生活,仍然占據我腦海中,左右著我的思維。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柏林女權運動中,女權主義者提出一個著名的口號:一個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條魚不需要自行車一樣。到了九十年代,柏林的一家女子婚姻介紹所的名字叫做:魚在找她的自行車。

一個上海女子認為,對生活的激情,對過一種不平凡的生活的要求,對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感情,這些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魚和自行車的關係。這本小說,通過一個上海女子從十七歲的女孩,到為人妻母的成長過程,通過她和大多數上海女子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經曆的故事,再現了魚到底是怎麽找它的自行車的。

當一個女孩17歲的時候,當她不願意像從前一樣默不作聲地接受生活中沒有奇跡出現的失望的時候,她在心裏熱烈地盼望著奇跡的發生。在工廠的職業學校和醫院的護士學校中間,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因為她以為,護士與人打交道、與死亡打交道,更容易遇見奇跡。於是在開始了護校學習的同時,也開始追求奇跡的曆程。

一次與英文老師的偶遇和對話中,因為老師把她模糊不清但感覺強烈的想法變成一句話時,她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被英文老師猛然吸引住了。可是,17歲的愛情是那麽不堪一擊,她竟沒法容忍一個用藥水肥皂洗澡、穿黑塑料拖鞋的男人。
劉島,一個33歲的患了白血病的軍官,在她作為實習護士去陪醫生查房時,劉島溫柔的望了她一眼,她在他的目光中看到一個重病人對護士的依賴、看到一個生病男人對健康女孩的愛慕。在她看來,就這樣愛上了得了重病的青年軍官、一個孤兒、一個就要告別人世的人,這不是比電影還要浪漫。

一個憂鬱的中年英文老師、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癌症病人,她希望自己可以像神話中把變成怪獸的王子從巫婆手中拯救出來的美女一樣,把深陷困境中的他們拯救出來,這是少女時代的夢想,也是她對所渴望的奇跡生活的詮釋。
在試圖從學校裏的英文老師和實習醫院的病人那裏找到奇跡時,愛情,仍然是主題。這兩段也許可以稱之為愛情的情感中,都從開始的被猛烈的吸引,到對對方的厭惡之極,這是小女生對心中理想愛情追求未果的泄氣。

婚後的她,照顧女兒和丈夫。平淡至極。因為實習期間跟病人談戀愛沒有拿到畢業證而且還被分配到醫學院的幼兒園裏做後勤人員,她在很長時間裏像一個沒有理想和激情的居家女人一樣平靜生活,似乎放棄對奇跡的向往。

丈夫的沉默讓她無奈甚至窒息,她報複似的買了很貴的連衣裙,還要穿上漂亮的裙子去一個人旅行,去新疆,那個已經去世的軍官生前生活過的地方。

隔壁以它特有的風沙和閃電歡迎著遠道而來的客人,那一刻她突然感覺,就像回到了二十歲的時候,那種不顧一切的瘋狂感情,像戈壁上的閃電一樣,一下一下,在心裏閃著,從這一頭劈向那一頭,那種東西在她二十歲的時候差點毀了她,現在它們又再一次回到她的心裏。

沙漠的炎熱點燃了她和新疆導遊沙沙的激情,他們在漫天星光下的葡萄園裏跳舞擁抱,陶醉在遠出傳來的熱烈而急促的手鼓聲中,沙沙的熱情感染著她,然而理性的底線最終還是沒有被衝破,他們相約來世再見。但在今生,有過這樣的相遇,有過這樣的彼此鍾情和短暫相守,這不是生活中的奇跡,又是什麽呢?


然而奇跡又能堅持多久。

旅行回來,她意外的發現了丈夫魏鬆與一個女孩互述愛慕之情的紙條,她覺得她已經是像當年英文老師妻子那樣的中年婦女了,她的丈夫需要被一個年輕的女孩從發黴的日常生活和討厭的中年婦女包圍中解救出來,就像當年她要拯救的英文老師一樣。

她把從新疆帶回來的羊毛地毯,鋪在了家裏的空地上,那是見證過她奇跡的信物,也是她想改變生活的起點。

她回憶起她跟魏鬆的戀愛,她意識到,魏鬆愛上她是因為,她有一顆不甘平淡的心,他愛上了她自己又愛又怕的自己。而她愛上他,卻是為了要過和別的女人一樣的平靜生活,不再理會自己那顆不甘平淡的心。

原來,生活是這麽難的事。

女兒一場突如其來的病,讓他們之間的冷戰沒法持續下去了。一翻周折之後,發現女兒的病是一種可能被牛羊傳染的出血熱,而女兒唯一接觸過的就是家裏的那塊用生羊毛織成的地毯。

地毯被魏鬆拿開了,生活還在繼續。

我相信很多女性都會從中感受到深刻的共鳴,感受到女主角像氣球一樣每當被吹大,就會破滅的愛情;像雀斑一樣可以因為防護而變淺,但永遠不會消退的痛苦。

其實,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條魚,還有一輛自行車。


所有跟帖: 

恩,好文筆。也是2個不相關的相關。更具體化了。我還在 -夢一生- 給 夢一生 發送悄悄話 (156 bytes) () 10/10/2006 postreply 18:25:5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