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屆亞洲影後 卿本佳人——懷念驚才絕豔的林黛(z)

林黛(1934.12.26-1964.7.17),1954年,拍攝處女作《翠翠》,一舉成名。1957年至1961年,林黛憑借《金蓮花》《貂嬋》《千嬌百媚》及《不了情》四奪亞洲影展女主角獎,蜚聲國際。1962年公映的《白蛇傳》亦打破了香港中外影片賣座紀錄。 1966年,林黛未完成的遺作《藍與黑》榮獲第十三屆亞洲影展頒發的特別紀念獎。“絕豔驚人出漢宮,紅顏薄命古今同”,林黛,這位令影迷心痛的影後英文名Linda,係香港曆史上最著名的國語片女演員。她創下蟬聯四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的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才華美貌絕世無倫 三十韶華煙雲追
林黛原名程月如,生於1934年12月26日,祖籍廣西賓陽縣,在桂林出生。為政界名人程思遠先生長女。林黛童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949年隨家人來港定居。翌年被星探發掘,1951 加入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成為基本演員,公司負責人袁仰安為其取藝名為“林黛”,可惜一直未有演出,淪為紙上明星。

1951年,得到著名演員兼導演嚴俊幫助,轉投永華電影公司,處女作為根據名著《邊城》改編的《翠翠》(1953),一炮而紅,先後為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和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拍了很多影片。戲路因此拓闊,拍了很多等風格、形式截然不同的電影。其中《金蓮花》、《貂蟬》、《千嬌百媚》及《不了情》幾部電影更令她四度成為亞洲影後。

1957年林黛憑《金蓮花》一片首奪第四屆東京亞洲影展女主角獎;1958年加盟邵氏,憑《貂禪》一片再奪第五屆馬尼拉亞洲影展女主角獎。兩奪亞洲影後獎後,林黛赴美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戲劇係和語言係旁聽,邂逅前雲南省省長龍雲的五公子龍繩勳,遂於1961年2月12日在九龍玫瑰堂舉行婚禮,成為一時佳話,婚後育有一子。婚後複出,1961年憑歌舞片《千嬌百媚》三奪吉隆坡第八屆亞洲影展女主角獎;1962年又憑愛情悲劇《不了情》四奪第九屆漢城亞洲影展女主角獎。四膺影後的佳績,是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從此以後蜚聲國際而同年公映的《白蛇傳》,亦打破了香港中外影片賣座記錄。

不幸後來林黛與丈夫感情破裂,就在林黛事業正處於如日中天之際,1964年10月17日,林黛在跑馬地寓所服食過量安眠藥兼吸入煤氣自殺,返魂無術,終年30歲。出殯之日,萬人空巷,她的遺體被安葬在跑馬地天主教墳場。

當時她尚有兩部電影《寶蓮燈》(1965)及《藍與黑》上、下集(1966)未及完成。這兩部電影也成為林黛的最後遺作。1966年,林黛未完成的遺作《藍於黑》榮獲第十三屆亞周影展特別紀念獎。林黛雖然離世距今已經超過三十年,其倩影仍然深刻地活在每個影迷的腦海中。

問世便成經典 少女山水春夢

林黛的銀幕處女作《翠翠》全片改編自沈從文的中篇小說《邊城》,在某種程度上也算是李翰祥的銀幕處女作,風格清新素雅中透著極其濃鬱的人文色彩,尤其是山村野店、市集港口等處,行商過客的點滴生活細節,更遠勝八○年代大陸那部以彩色闊銀幕攝製、一字一句照本宣科的電影小說。

雖然初登銀幕,林黛舉手投足間還偶見生澀,但隨著故事開展,翠翠這個角色也就愈發活靈活現,林黛的表演(但不知當年是否依照故事情節順序拍攝?)也似愈見成熟。片中經典一幕——翠翠的爺爺在雨夜過世,喪事結束後,她全身縞素,依舊在山間撐船,渡著來往兩岸的商旅過客,另一廂翠翠的心上人則因故揚帆遠去,胖嘟嘟的老兵(劉恩甲飾演)趕至渡頭告知翠翠,翠翠一個出神,渡船便直挺挺撞上岸邊巨石。

“那他什麽時候回來呢?”翠翠的大眼睛裏已經淚光。

“不知道”老兵回答:“也許很快就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

翠翠聞言,登時跳上岸,跋腿狂奔,從山間跑至江邊,險些踩進江水裏,叢叢白浪卷上江濱,翠翠佇足眺望,愛人所乘的帆船遠遠航過眼前,航向天際。

比之沈從文筆下,淡如散文新詩的故事,小說的文字以翠翠愛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作結,電影的結尾則把這兩句話改成“也許很快就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少女的春夢突然開闊成為一個時代的切片,這樣的更動,加上林黛從山邊跑至水濱的鋪陳,以綿密不絕的力道,將電影《翠翠》拓展為整個湘水流域、邊界山城的縮影。沈從文的忠實書迷還認為,《邊城》的小說寫的其實就是翠翠,而《翠翠》的電影拍的卻原來是整個邊城的悲歡離合、人情事故!

《翠翠》讓林黛一鳴驚人,影片本身的質感更使其甫才問世,頓成經典,可惜因出品的永華公司債務問題,加上片庫慘遭回祿,《翠翠》影片竟不知所終,五十年來從未正式發行影音產品,僅有一套輯自癡心影迷於二、三十年前香港電視台深夜播出之影像紀錄尚在海外華人圈中輾轉流通,果不其然是海外尋珍,其路坎坷。

回眸一笑空有影 江山美人留勝跡

從村姑到古典美人,林黛在演藝事業上的轉型與蛻變,正巧符合她在《江山美人》片中的角色成長。林黛接拍《江山美人》時已是兩屆國際影後,聲勢如日中天,新銳導演李翰祥則預備以極強的敘事功力,從《貂蟬》和《江山美人》開始,擬大展拳腳,以彩色膠片重建失落在每個中國文化人夢裏那個金壁輝煌的印象中國。

《江山美人》中,〈天女散花〉是鄉土味中帶有眾星拱月的氣勢,〈扮皇帝〉的家家酒和〈戲鳳〉的欲迎還拒充份讓林黛發揮她嬌俏的村姑戲路,後段的樹下獨白〈隻望你回來〉、觀音殿上的哀哀祝禱,則是她繼《貂蟬》之後古典美人的再接再勵。還記得李鳳姐的笑臉旁,石坊上對聯的字句嗎?那便是入眼驚心,過目難忘的——“空有影”。鳳姐的甜美媚笑、皇帝的癡迷眼神,牌坊上的“空有影”。這便是李翰祥的敘事技巧、美學手法,這便是“江山”、“美人”並列對峙的最終答案。

拍出曆史人物風流倜儻、怡然自得—身為“活人”而非“曆史符碼”的瀟灑身影(如《西施》的響屜廊舞),也算獨步世界影壇的名家筆法、大師手腕了!在唐明皇遊月宮的家家酒結束之後,眾家女孩子忙著收拾趕回家,李翰祥花了一個時間滿長的大特寫鏡頭,讓林黛倚著石牌坊對趙雷飾演的皇帝回眸一笑。皇帝在廟會上遇見的散花天女,可能隻是江南水鄉裏一位特別漂亮的小姐,而李鳳姐在扮天女散花時,臉上的迎人媚笑,對象是給夾道的諸鄉民,直到扮皇帝的家家酒結束,李鳳姐這個回眸一笑,才真是笑者有心,觀者更有意,郎情妹意一派風流韻致。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無論怎麽看,林黛的巨星扮相依舊是“東方桃樂絲黛”(Doris Day in the East——此乃美國雜誌介紹邵氏影城時賜與林黛的封號),少了貂蟬、妲己、白娘子等在吾人印象中應有的一分古典夢幻質感,而多添幾分六○年代國際都會女子的成熟世故,這樣的情形,在李翰祥與林黛合作的幾部古裝巨片裏也是一樣,不過,經過《貂蟬》和《江山美人》的實驗、練習,兩人第三部古典钜鑄,也是最後一次的合作——《王昭君》(英文名為:beyond the great wall),保留了林黛空前絕後的優秀古裝片表演,亞洲影後林黛演“悲劇美人”王昭君極具說服力。

李翰祥執導的黃梅調古裝宮闈電視該戲主演還有趙雷、 洪波 、李英 等,監製係邵逸夫。故事描述與元曲《漢宮秋》相似,元帝(趙雷)憑畫選妃,畫師乘機弄權,昭君不值其所為,其畫遂被點汙,未覲天顏,昭君憑琵琶訴怨,元帝聞聲召見昭君,驚為天人,後來畫師自稱特使,向匈奴訛稱昭君為宮主,特來議婚。匈不虞有詐,遂迎娶,帝大怒,拒之。匈誤元帝悔婚,揮軍長安,昭君不忍私累蒼生,決嫁匈奴……

以“身在異邦心懷故國,感傷悲在戚之情洋溢”形容之,林黛演的昭君氣質可貴。《王昭君》中,林黛的一場出塞戲,平持端正地坐在鸞轎內,奇裝異服(不知是否經過考證?)活像個番邦新娘,但麵上凜然的表情,真正抓住李氏“傾國傾城”片集的最核心思想,令人不僅欣賞了林黛飾演的昭君別漢,更目睹了一場曆史盛事的重現。

一代影後林黛生前主演影片中,與李翰祥合作十年間,林黛不僅將她的村姑戲路琢磨的爐火純青,還以她diva式的明星魅力,在李翰祥的古典美人光譜上,填補了從氣派雍容的李麗華到娟秀細膩的樂蒂之間,一塊非常重要的遺缺。零星幾個長不過數秒鍾的動人鏡頭,因為有它,一部電影卻能從通俗劇經典化為永恒,教人吟詠低回,喟歎不已。現存的其他豪華巨鑄或海外孤本,更使一代大導演李翰祥和巨星林黛相互輝映著絕妙神采,可惜,兩人在五○年代中期於邵氏公司拍攝的《黃花閨女》、《窈窕淑女》、《春光無限好》等,暫無法以其原貌重見天日(僅於香港電影資料館藏有粵語配音版)。

演出作品:

《金蓮花》(1957)

《情場如戰場》(1957)

《貂蟬》(1958)

《雲裳豔後》(1959)

《江山美人》(1959)

《千嬌百媚》(1961)

《不了情》(1961)

《白蛇傳》(1962)

所有跟帖: 

感謝貼主介紹! -無智- 給 無智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9/03/2006 postreply 11:32:4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